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文学家(插图版)
33138700000001

第1章 李白:伟大的浪漫“诗仙”

姓名:李白

出生地:中亚西域的碎叶城

生卒年:701年—762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李白是唐朝大诗人,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称。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5岁时,随家人定居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少时,与一位隐者在眠山隐居,并潜心钻研,多年远离城市。他们在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谷粒吃,一点儿都不怕人。这件事被方圆几百里传成奇闻。

绵州刺史听说了这件事,就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的就食情况。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李白成年后,就离开家乡,辞别了亲人,到各地去游学。

一次,李白在江陵遇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司马祯不仅学得了一套道家法术,还写得一手好字,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他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跟随他学道。李白把自己的诗文送给司马祯,请他审阅。司马祯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急切地追求当世的富贵,是他几十年来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称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人的总体印象。

李白为听到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而欢欣鼓舞,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赞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李白在游历的途中,不但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很多朋友,也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他在游览庐山时,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在拜见孟浩然时,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

后来,当时的皇帝玄宗看到了李白的诗文,对他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凭借自己的学识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与皇帝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在皇帝左右。

李白在长安时,他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外,还经常到长安城大街上行走。他发现在国家繁荣的景象下,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就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宦官专横,外戚骄纵,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李白在长安没有施展自己治国才能的机会,后来,因为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被赐金放还了。

离开长安后,李白又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来到了洛阳,并在那里结识了年轻的杜甫,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经常在一起评文论诗,谈论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在以后漫游的几年里,李白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非常关切。李白亲眼目睹了战争,国家越来越混乱,可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几次想要为国家出力,但都没有得到重用。最后因病辞世,终年62岁。

李白创作了很多诗歌,流传到今天的有900多首,内容十分丰富。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很多作品都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李白的不少诗篇,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的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他的诗歌,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想象神奇、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诗歌,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文笔朴素生动,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他不仅仅是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且还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语言更加精练优美、深入浅出、含意深长。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李白终其一生,都以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他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而是在高扬亢奋的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学习。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就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李白看见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呀?”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小李白看见老奶奶磨铁杵“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