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文学家(插图版)
33138700000027

第27章 列夫·托尔斯泰:世界文学巨擘

姓名:列夫·托尔斯泰

出生地:俄国图拉

生卒年:1828年—1910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被人们称为“一代宗师”。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公里的雅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的一个名门贵族家庭里。他的父亲参加过1812年的卫国战争,荣升中校,后退役;母亲是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在1岁多时就丧母,9岁时父亲也离开了人世,由他的姑母抚养成人。

托尔斯泰从小就富有同情心,并对农民的生活特别关注。同时,他也具有很好的文学天赋。由于家庭富裕,他接受了典型的贵族教育并于1844年考入了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由于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了兴趣,并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就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后来,他深感落后的教育制度与自己的思想格格不入,便在 1847年4月退学,回到雅斯纳亚·波利亚纳后,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

作为一个具有民主和人道思想的庄园主,他企图在自己的庄园中改善农民的生活,因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被迫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就突然回家。同年11月,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并于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而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

1851年4月,托尔斯泰以自愿军的身份赴高加索,并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每次战役中,他都看到了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这就加深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服役时就开始创作,曾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对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不喜爱也令大家惊异。当他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后,也不同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见解。

1856年末,托尔斯泰决定退役。退役后的他,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考察,试图去寻找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答案。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了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他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于是,他决心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雅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的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二十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还创办了一份名叫《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教育刊物。

托尔斯泰在教育上的投入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而且在农奴制的改革中,他作为本县的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与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在这段时间,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他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震荡,而且也接受了一些农民对事物的看法,这成了他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63年,托尔斯泰开始集中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完成了反映他自己思想的中篇小说《哥萨克》。接着,他相继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长篇巨著确立了他作为世界一流作家的地位。

俄国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涨影响了托尔斯泰,他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贵族地主阶级转变到了宗法农民的立场,这一切促使他写出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

晚年,托尔斯泰仍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在他人生最后的16年中,写了剧本《活尸》和《黑暗的力量》,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和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他还署名批判当时文坛上的颓废派和自然主义等资产阶级艺术思潮。

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使他赢得了全世界进步人民的敬仰,但在当时俄国这个国度里,却为统治集团所不容。自从农奴制改革受到农奴主的敌视后,托尔斯泰一贯坚持着反对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企图逮捕他,可是宪兵却不敢动手,说他的“声望太大,俄罗斯的监狱容纳不了他”。1901年,俄国东正教宣布革除他的教籍,企图在精神上催垮他,但托尔斯泰坚定如一。

托尔斯泰的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并最终决定放弃财产,抛弃贵族生活。他于1910年10月28日秘密离家出走,不幸在途中染上疾病,由于病情的不断恶化,他于11月20日逝世。临终前,政府和教会包围着他,要他改变立场。政府还派出军队包围出殡的行列,不让人民知道。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人物——托尔斯泰,其文学传统不但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巨大的影响。从19世纪六十年代起,他的作品就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而我国,在1900年就出现了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介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易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易名《婀娜小史》)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大量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新中国成立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有不少名著还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弥留之际,托尔斯泰哭着说:“千千万万的人,正在承受着苦难,他们干嘛都聚集在这里照顾托尔斯泰?”可见,文豪的精神和他的作品是同样永垂不朽的!

人好比是分数

一次,对托尔斯泰崇拜已久的法国青年去拜访他。他俩在散步闲聊时,恰巧旁边有副单杠。青年跑过去,一跃而起,抓住单杠,做了几个动作,骄傲地说:“伯爵,这门艺术,您大概是外行吧。”

这时,托尔斯泰只是笑了笑。

青年接着说:“学文的,不会武,这也不必苛求……”青年生怕托尔斯泰尴尬,连忙为他开脱。托尔斯泰拥有娴熟的单杠技术托尔斯泰看看同伴,走到单杠下面,轻轻一跃,双手握杠,两腿挺直朝前一冲,往后一摆,连续绕了几个“大翻车”,随后又轻松自如地做了几个难度很大的动作,像燕子那样轻巧,像猿猴那样自如。

这简直令法国青年眼花缭乱,惊诧得吐出舌头,老半天都没缩回去。他哪里知道,体育活动正是伯爵的爱好!

他不仅单杠玩得漂亮,还喜欢骑马、打猎、游泳、滑冰、划船等运动。除了体育,他还爱参加劳动。画家列宾就亲眼看见托尔斯泰在烈日下整天在田地里干活。他主动帮助贫穷的人盖房子、砌炉灶、割草,直到古稀之年,还坚持自己打水、劈柴,和农民一起锯木头。

当他从单杠上跳下来时,法国青年心悦诚服地说:“伯爵,您单杠上的动作也是真正的艺术。”

这时,托尔斯泰没有吭声,只是又淡然地微笑。

一位青年总是想一举成名,偶然机会,他向托尔斯泰请教。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实在在有的那份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份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

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谦虚的人的时候,你马上就已经不是个谦虚的人了。

——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