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有些人一旦听到“灵感”两个字,便不免警觉起来,在他们看来,灵感似乎是个神秘的东西,谁承认灵感的存在,谁就是承认神秘主义,他们把承认灵感与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混淆起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唯心主义观点看灵感的人是有的,他们把灵感解释为一种神秘的精神状态,有的人甚至把它归功于神的启示,或者认为只有极少数“天才”才独有的东西,这些见解是错误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是从唯心主义看待灵感的,例如他对诗歌创作,就认为诗歌创作活动全靠诗神依附所产生的“迷狂”,他说:“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尽管他自己妄想单凭诗的艺术就可以成为一位诗人”。可见,在他看来,诗和创造发明和灵感是神赐的,没有这种“迷狂”是永远不会创造的,而历史上许多事实已经证明,今后的事实也将会进一步证明,灵感的存在是需要自己来激发的。
在“二战”期间,由于德国、意大利、日本对各国的侵略战争尤为猖獗,由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家开始着手建立反法西斯同盟,为了名正言顺地反讨法西斯帝国,同盟国决定起草一份宣言,可当时这些国家领导人在一起研究了好多次,也起了不少名字,但都因为不够恰当而不得不放弃,有一天一大清早,罗斯福刚刚起床,便不顾及身份地大叫:“我的上帝,终于让我想出来了!”于是他匆匆忙忙的去找丘吉尔,而丘吉尔正在洗澡,罗斯福便迫不及待地奔到浴室门口大声对着浴室里的丘吉尔喊道:“亲爱的温斯顿,我终于想到了,你看《联合国宣言》怎么样?”丘吉尔听后非常高兴,从漂满香皂泡的浴缸里跳出来,像孩子一样地拍着白胖胖的肚皮叫道:“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就这样罗斯福的自发灵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到了1945年联合国成立的时候,也沿用了这一名称。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灵感激发的条件是怎样的,灵感的产生是由实践提供的,它是在自觉思维活动的基础之上产生的,首先,思考者在头脑中有一个等待解决的中心问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对问题经历了反复、紧张、艰苦的思考,几乎到了欲驱不能的程度,直至思想的饱和,以至陷入僵局,形成了一定的神经活动系统和认识心理结构,而它成为某个接通思路的障碍,这时,只要把问题暂时搁置,去从事其他活动,有意识地转换一下工作状态或者环境,使紧张的思维活动得到调剂、缓解,使大脑不受压制,在这种情况下,下意识立即活跃起来,便容易接受显意识的潜意识的信息,而这种信息有时会导致原有的活动神经系统和认识心理结构的改组和重建,再通过神经活动系统接通某种联系,导致灵感的产生和突发。
而灵感被激发以后,还要经自觉思维活动的鉴别,有用的,才能成为科学知识或有社会意义的创造性设想,这就说明,灵感是有意识的活动和无意识的活动,也是显意识的活动与潜意识的活动结合的产物,它并没有超越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而是思维活动合乎思维的产物,当然,灵感的迸发是多种多样的,但细加考虑,它可以归纳为两类基本形式:联想式和省悟式。
联想式的灵感是指这样一类情况,当人对某个问题经过一段紧张的研究,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然后在某一偶然事件的刺激、启发和感触下,思维顿时引起相似性的联想,感到豁然开朗,迸发出创造性的新设想,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迸发形式一般多见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发明或发现,在这里“原型启发”起着重要作用,所谓原型启发,就是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的过程,起着启发作用的事物叫作原型,任何事物都可有启发作用,都可能成为原型,如自然景象、日常用品、人物行为、技巧动作、口头提问、自觉描述等,都可能成为对人有启发作用的原型,但是,一个事物能否起原型启发作用,不是决定于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内容,而是与思考者、创造者的主观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如思考者或创造者的创造意向、联想能力,等等。
灵感的联想式激发必须通过某个偶然事件的触发,刺激大脑进行联想,然后产生灵感,而省悟式灵感的激发则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触媒”的刺激,乃是通过内在的省悟、内部“思想火花”而产生灵感的,当人们对某个事物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思维达到了饱和程度,却仍然没有进展时,在大脑神经系统中就像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电路”,却转来转去无法接通,后来,在潜意识的作用下,突然之间,猛然省悟,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迸发方式多见于文学创作,但在科学史上以这种方式获得灵感的也不乏其例,当思考者与创造者对问题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它在大脑中储存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时,使人产生了种种显意识与潜意识的思维活动,在脑中大脑神经细胞能对曾经接受过储存的信息进行加工,对学得的东西也同时进行整理,从而制造出新的信息来,这一类问题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灵感的存在,并不是依靠神赐,而是依靠自己对灵感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