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葛亮的职业生涯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让我们再回头看看他当初未出茅庐即三分天下的那篇《隆中对》,其中明确指出:“曹操之所以能击溃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因为他抓住了时机,更重要的是长期的规划。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雄师,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绝不可以硬碰硬……内政上更要劢精图治,培养国力,然后等待最佳时机。”
可以说,《隆中对》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先知先觉”的智慧,更因为他在逻辑上的情通理顺。尽管《隆中对》“有对无策”,然而,就其在对待曹操的态度上来说,“忍耐以等待最佳时机”的战略完全符合实际,而且是刘备方面当时惟一可行的生存之道。一开始,诸葛亮确实是完全遵循这一决策而辅佐刘备采取行动的,包括在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的直接接触中,刘备军团都是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得以取得阶段性成功的。
客观地说,诸葛亮如果真能一直沿着他在《隆中对》中所制定的决策而“内收外敛”,内政上励精图治,培养国力,外事上“忍耐以等待最佳时机”,至少蜀汉政权不会像最后那样快速衰落。因为曹魏政权本身极不稳定,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曹魏元老本是抱着“清君侧”的思想而投奔曹操的,所以曹操后来的“挟天子令诸侯”以及废黜汉献帝的行为都使曹魏内部出现相当程度的动摇。曹丕代汉自立更深深地刺激了一部分汉室遗老。同时,羽翼日渐丰满的东吴表面上做骑墙派,但实际上也对中原虎视眈眈,使曹魏不得不分出相当的兵力防御东线国防。所以说,曹魏在短时期内绝不会对蜀汉政权采取大规模行动,这正是蜀汉发展的良机。蜀汉方面完全可以养精蓄锐、蓄势待发,只待时机成熟,也很有可能联合东吴与曹魏一争高下。即使没有东吴的援助,但是只要蜀、吴关系若即若离,即可达到以东吴牵制曹魏的效果,从而形成对蜀汉方面十分有利的形势。
然而,诸葛亮最终没有沿着他当初规划的路线采取行动,甚至完全背离了忍耐以等待最佳时机的策略。首先,关羽北伐襄阳的举动破坏了大局,一方面使得曹魏方面将注意力转移到蜀汉方面,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最终丧失了讨伐曹魏根据地的荆州,也使得蜀汉实力大减。关羽北伐当然是成都方面批准的行动,所以这是诸葛亮迈出的第一个错误步伐。其次,诸葛亮对刘备东征的默许使蜀、吴关系迅速恶化,更使得诸葛亮治蜀所取得的成果遭到破坏。最后,诸葛亮“以战求安”的连年北伐则直接将蜀汉政权推入了战争的深渊,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的“顽疾”,而且战争“马车”一旦发动则难以驭驾,欲罢不能,终于葬送了蜀汉前程。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处理与曹魏的关系上完全犯了“行动与决策相悖”的错误,而这一错误对“新生”的蜀汉政权的打击是致命的。诸葛亮最终没有实现毕生所愿,主要是他“行动与决策相悖”的结果。
决策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它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大脑”,只有在它的指挥下,企业才能正常运作;否则,企业系统就会盲目行动,整个企业也就变成了一盘散沙,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因此,没有哪一个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不重视决策的制定。精明的老板,宁可在决策上弄得自己“头昏脑胀”,也决不愿意随便冒险行事。也正是由于决策备受重视,所以往往有许多企业经营者都能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找出较为满意的决策。
然而,有了比较满意的决策,并不能让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最重要的还要看能否将决策付诸实施。
事实上,决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行动,制定决策只是一个开始的动作而已,真正的挑战通常是在“行动”阶段。决策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带来效益,所以按照决策采取行动就是无可争议的了。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行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内部机制,甚至突发事件等,都有可能让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改变方向,从而使得行动与决策不一致,甚至于相背离。
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或心理障碍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言不由衷”、“身不由己”等现象,或者干脆在主观因素的支配下“意气用事”、冒然采取行动。同样,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内外因素的干扰,这正是考验经营者执行力的时候,也是考验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那些坚强的经营者,都能领导自己的企业战胜压力,坚持决策的贯彻实施,所以他们最终取得了成功;而那些缺乏执行力的人,往往会在压力面前变得手足无措、方寸大乱,甚至对自己的决策轻易怀疑和否定,使得企业运营出现混乱局面,这样的经营者最终干不了大事业,只能在懊丧和怀疑中度过平庸的一生。
经营者的肩上担负着更多责任,他们常要独立承受因危机而带来的压力和恐惧;同时,市场竞争永远是残酷而多变的,只要选择了市场之路,就必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压能力,也不具备“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和智慧,就没有能力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
执行力就是一种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个人能力,它要求领导者面对压力和困境不轻易动摇,保持行动与决策的一致性,不随便在压力和困难面前屈服。
被誉为“领导圣则”的柯维理论的提出者史蒂芬·柯维告诫人们:“绝不要让来自危险的恐惧压倒了斗志,而要用强而有力的行动出击。事实上,克服压力和困难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行动。领导者只有发挥自己坚持不懈的进取力,推动企业正常运转,才能在运动作中解决所有难题,战胜压力和困难。同时,领导者的顽强执着还可以鼓舞整个团队的士气,从而发挥团队的力量,使决策得以彻底的贯彻执行。”
当然,坚持和进取并不意味着顽固不化,只有当行动与决策达到和谐统一的时候,才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如果决策是切合实际而又能为公司带来收益的,那么就应该坚决贯彻执行;可是一旦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公司发展需要的变化而使决策跟不上变化,那就应该积极对决策进行修正和完善。当然,这也只有通过具体的运作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
有时候,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变化,需要在具体运作中采取以退为进的竞争方法,避开强劲竞争对手;或者暂时对某些决策的实施搁浅甚至中止,从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发现表面上与决策不合拍的现象。其实,这都是很正常、很普遍的,而且是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竞争方式。从本质上讲,以退为进不但不是“行动与决策相悖”,而且是行动与决策的完美统一,是执行力在更高层次的表现。
总之,企业的发展需要最切合实际的决策,也需要最切实有效的行动,只有当行动与决策实现和谐统一,使决策与行动都为企业的前进服务时,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效益,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长盛不衰。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1 1>2”,这些“神话”只有通过有效合作才能变成现实。只有种下“诚信”的种子,才能收获“双赢”的结果;只有同舟共济、紧密配合,才能优势互补、携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