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家庭主妇“经济学”
33416700000054

第54章 课外兴趣班不宜过多——边际效用递减

谬心怡按罗小曼的计划在师大的新星音乐辅导班开始学小提琴了,只三天功夫,就和一起学习的同学混熟了。一起学习的人还真不少,有三十多人,年级主要集中在小学六年级到初二,男女比例均衡。在业余时间的交谈中,谬心怡了解到,像她这样只学小提琴的在这个班里的人数不多,很多同学都另外还学了一种,女同学多是学舞蹈,男同学则是学体育方面的偏多。还有几个同学学了三样,上午学小提琴,下午学围棋,第二天下午还要学拉丁舞。谬心怡觉得自己比他们学得少了,回来后就向罗小曼建议着要再多学一样——舞蹈。罗小曼觉得有道理,晚饭后在客厅里和谬森商量起这件事来。

罗小曼对谬森说:“心怡现在学小提琴只是每天上午学习两个小时,时间还很充足,是不是可以让她再学个舞蹈?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兴趣。”

凌若晗说:“女孩子学舞蹈好,除了培养注意力之外,最主要的是改变不好的姿势,使人动作协调且优美,练久了身材还特别好,你看哪个练舞蹈的女孩子身材不好啊。”

谬森说:“我也知道女孩子练习舞蹈有很多好处,时机合适肯定会让心怡练习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练?是不是需要这个暑假就开始,或者说和小提琴一起开始?”

罗小曼说:“心怡现在时间很充足,而且她也有兴趣,这不是挺好的时机吗?”

谬森说:是,这些条件都具备。但我们现在送心怡学小提琴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培养她的兴趣,让她在学习之外的领域里有成就感。如果不送她去学一门课外技能,她的时间也会白白浪费掉,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让她参加课外兴趣学习班,是更好地发挥她多余时间的边际效用。

罗小曼说:“是啊,是发挥多余时间的边际效用,她还有多余的时间,为什么不再发挥一点边际效用呢?”

谬森说:“这个道理就简单了,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在空闲时间很多的前提下,用空闲时间做些事情,还是很有好处的,既利用了时间,又获得了额外的知识,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那么空闲时间的边际效用就急剧递减了,因为你休息的少,做事的效率就低了。在极端情况下,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那空闲时间的效率估计是最低的,甚至会影响正常情况的发挥,本来可以做好的一件事,因为其他事情的干扰反而做不好,那就得不偿失了。”

罗小曼说:“看来是要警惕孩子教育中的时间边际效用递减问题,那听你的,先不学其他的,等小提琴学得差不多了再说。”

谬森说:“不仅是空闲时间上存在边际效用递减问题,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还是以课外兴趣班为例,孩子学第一个课外兴趣的时候总是兴致最高,到了后面的肯定会差些,就像每学期开学一样,每学期的头几个星期,孩子读书的兴趣总要高很多,往后就差些,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因为课本吸引力的边际效用和学校生活的边际效用都在下降,所以孩子读书的兴致也在下降。再小到课堂,每节课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求知欲望总是最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学习兴致也在下降。”

凌若晗说:“还真是那么回事,平时读书都是这样,我刚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兴致总是很高,之后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就没什么兴致了。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啊?”

谬森说: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例,每节课之间总要休息,每个星期也要休息,还有寒暑假,这些不仅是休息或节日的需要,还是为了克服边际效用递减,劳逸结合才有更好的效率。

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家庭生活,夫妻两人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相处十几二十年,相互之间早出现了审美疲劳,其实这个审美疲劳就是欣赏对方的边际效用递减的结果,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常常用庆祝生日或结婚纪念日的方式来增加彼此欣赏的边际效用。简单地说,要想克服边际效用递减带来的感情降温,就要不断创新,来创造更多的边际效用。

罗小曼将他们的决定告诉了谬心怡,谬心怡是个懂事的孩子,既然父母决定不再报其他的兴趣班,她也没再要求什么,而是安心练习小提琴了。一个月后小提琴结业考试的结果出来了,谬心怡兴奋地告诉罗小曼,她拿了全班最高分,而练得最不好的就是那几个报了好几个兴趣班的同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解起来一点都不困难,但能否用这个规律很好地解释生活现象就因人而异了,这里举一个经典的例子——马尔萨斯和食品危机。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尽管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边际报酬”递减)。

20世纪,劳动技术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地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就是农用土地的增加。例如,从1961到1975年,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的该比值从19.6%上升至22.4%,远东地区的该比值则从21.9%上升至22.6%,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26.1%降至25.5%,西欧则由46.3%降至43.7%。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劳动生产率低下就是原因之一。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的地区收入也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