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新课程百科知识——中国武术史话
33520100000005

第5章 拳术流派(1)

南拳

南拳兴起于明朝,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南拳最初据说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南拳具有步伐稳健、拳势刚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的特点。

南拳有很多种类,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广东南拳是南拳的代表,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它们是:

一、洪拳。洪拳源自少林寺、相传是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着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二、刘拳。据传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青山所创的,流传于雷州半岛。

三、蔡拳。由福建甫田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等。

四、李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也有的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五、莫拳。相传由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和洪门天地会多少有些联系,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

除了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由新会人陈享创立,他师从陈远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华,故名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南海人林世荣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咏春拳(福建严咏春严三娘所创、一说至善禅师传入广州光孝寺)、侠拳(大侠李胡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白眉拳(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从佛门传入)、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了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英雄豪客。清兵火烧南少林,洪熙官来到广州,隐居在大佛寺,与佛缘和尚共开武馆。又如方世玉,为广东“少林十虎”第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显之女,有“一代女侠”之称。方世玉成为《少林小英雄》《万年青》《方世玉三探武当山》《乾隆游江南》等众多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现了“广东十虎”,其中的第三位铁桥三、第五位苏乞儿,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

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它的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着作,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太极拳的武功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许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拳为一种技击术。特点是:“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它是技击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因此,太极拳特别是杨氏太极拳,拳势简单、易学易练,正在以其独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爱。

太极拳几百年来代代有传人,连绵不绝,高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地处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称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南北走向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按照这套理论,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创新风。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架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的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太极拳又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着《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阴阳鱼意为阴极则阳,阳极则阴,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发展规律。

对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着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

太极拳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的优点,尤其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创出的,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的基本方式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经过长期的流传,太极拳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着名拳师陈王廷创始在明末清初,所创的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很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干,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未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洁简,结构谨严,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并济,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氏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演之,自成一派。武式太极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却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闻名,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有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具有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的特点。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连环掌,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其外形特点是:走圈转掌、直步横行。它与太极拳、形意拳等统称为“内家拳”,其拳理虽为一家,但形式各有千秋。八卦掌刚柔相济,“曲”与“直”兼而有之,一个“变”字将“柔化”与“刚直”纳入圆溶之中。它是一门“松”的艺术,其功用是技击与养生。

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紧张而忙碌,常常使人身心疲惫。目前,体育娱乐休闲活动虽然形式多样,诸如:体操、打球、游泳、爬山,但这些运动往往受时间、场地、器具等客观条件以及个人经济条件和身体条件所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它们做为体育锻炼的常项,而祖宗留下的武术遗产却能让我们享尽大自然的恩惠。不管是家居还是旅行,也无论房前屋后、室内户外,朝阳暮鼓之时走步运掌,既可穿行于林木花丛,也能拳打“卧牛之地”。若说费用,不过一双运动鞋、一刀一剑而已。若说时间,不论走路、乘车、课间休息,起、坐、卧,均可酌情而练。而锻炼之效果,修养之层次,却非一般运动可比。小者可以疏通血脉、锤炼筋骨,从而祛病防身;大者可以通晓自然之理,明白人生大义,掌握人的生理与心理之命脉,从而心胸豁达、为人宽厚。居高望远,“海阔天高任鸟飞”。无论劳心者与劳力者练之,均可强体魄、增心志,各取所需,以长补短,男女老少或年过半百者皆宜。一位日本武术研究者曾说过:“八卦掌是二十一世纪的武术”,其发展前景广阔。它是咱老百姓适宜的体育项目,也是文化、知识界人士锻炼身心的良好选择。

精神放松,以求“气和”,放松筋骨,以求“身灵”,动与静应万物。八卦掌是长于技击的拳术。它的锻炼形式有:行庄、站庄、拳械套路与单操以及坐、卧功法。她的锻炼内容符合人的自然生理与人体力学之原理。八卦掌前辈们都是技击高手,他们留下的好东西是武艺之结晶,传世之精华。后人若想学之,万不可吝啬毅力和精力。好高骛远或浅尝辄止,劝君休矣!有志于武术事业的年轻人应该深入实践,亲身去尝一尝“梨子”的滋味,因为祖宗留下的遗产都是咱们的传家宝。

咏春拳

咏春拳是少林嫡传的武技之一,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福建严咏春创造的,咏春拳因此得名。严咏春拳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到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

有人则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第三种说法是,五枚创咏春拳以后,并没有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其女咏春及婿梁傅俦。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据说的严四。

第四种说法是:咏春拳的创编和五枚师太或严咏拳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泳”字改为“永”“咏”。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