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是孩子的错
33630800000033

第33章 带头示范不孝

现在,关于孝顺的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所有的父母辛苦地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的父母呢?当父母不孝顺孩子的爷爷奶奶时是否想过这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如果父母带头示范不孝,又怎么期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孝顺自己呢?关于孝顺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品质,如果父母不从小培养孩子,等他长大就来不及了。

“孝”,上“老”,下“子”。它代表着孩子背负父母,但是让我们遗憾的是,如今更多却是父母背负孩子。从孩子呱呱坠地,父母就像欠债般不断地为孩子付出。每当孩子索取的时候父母付出得那么自然,并习以为常。尤其,今天社会上有很多的“啃老族”,他们啃得是那么理直气壮丝毫没有羞愧的感觉。而“富二代”、“啃老族”则成了这个时代的特色产物。然而,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不以“啃老”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在一旁眼红得不得了,感叹自己怎么没有一个有钱的老爸。

作为父母的我们辛苦付出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的父母。儿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应当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有一个公益广告,大家都很熟悉。画面上,妈妈给儿子洗脚。过了一会儿,妈妈走出屋子,儿子出去寻找妈妈,看到妈妈正在给奶奶洗脚。转身,孩子端了一盆水朝妈妈走来。妈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个广告要传递的思想,无非“孝义传承”四字。广告中妈妈的这一行为,胜过千言万语。“身教重于言传”,孩子自然而然地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

孝道包括奉养和孝敬两个方面。传统的“孝道”本身就在要求回报。子游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话译成现代汉语,即“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奉养父母的就是孝了。可就是狗、马也都能有人饲养它们。如果对于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去以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的话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孝包含了“养”和“敬”两个方面,孩子不仅仅要在物质上奉养父母,同时要尊敬父母。其二,“养”与“敬”,其“敬”更是孝之根本。

所以,父母在孝敬自己的长辈时,包括从物质上的奉养和对精神上的尊重。长期坚持下去,孩子每天受到父母的熏陶,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然受到影响。他们看到父母爱爷爷奶奶,自然会学着去爱爸爸妈妈。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就会把爱父母和尊敬父母当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孝本就是从生活的小事中体现,然后再渗透到孩子的思想中去的。

那么父母如何教孩子认识“孝”的重要性呢?

1.让子女懂得回报。父母要通过自己回报的行为来告诉孩子,索取应有所回报,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不然,他们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理所应当,从而难以形成奉养父母和尊敬父母的意识。这样最终导致孩子不孝。父母不求回报,但是最起码要让孩子学会尊敬自己。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尊敬,又怎么谈得上尊敬别人呢?一个不懂得尊敬别人的人,在社会上又怎么立足呢?

2.不要全家围着孩子转。在生活条件上,现在的孩子相对优越,并且精神上也倍受呵护。对于孩子,父母有求必应。如果孩子犯错,父母要管教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纷纷来当救兵,让父母左右为难,无从管教孩子。殊不知,当全家都围着孩子转时,孩子的地位被抬到高处从而理所当然地索要和接受一切。他们逐渐形成这样的思想:你们要为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为你们做什么。有了这种思想,他还会孝顺吗?答案不容乐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奉行孝道最好的榜样。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么等孩子长大之后,会受父母的影响重新演绎“孝”这一词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