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是孩子的错
33630800000037

第37章 不自觉遵守社会准则

一个优秀的孩子会遵守社会准则,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往往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那么,通常情况下,社会准则主要指哪些方面呢?

最基本的社会准则就是公共秩序。孩子将来必定要走向社会,遵守公共秩序是最起码要做到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不能在图书馆里保持安静,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公园里不践踏花草等,那么他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吗?

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财物和文物古迹,这些是一个合格公民的行为举止。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能随意破坏环境,要爱惜一切公共财产,这样才是有社会公德的人。

另外,还要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要做到不能随地乱扔东西,不能随地吐痰,不乱写乱画等。要热爱公益事业,参加爱心活动,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有一次,我曾经在马路边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妈妈牵着幼小的女儿刚走到斑马线处,红灯亮了起来。妈妈拉住孩子的手站住了,说“我们等绿灯亮了再走。”此时,有位年轻的男子见车不多,迅速穿过了马路。女儿用稚嫩的声音说道:“妈妈,那个叔叔都过去了,我们也过去吧。”

妈妈认真地说:“不行,不能闯红灯。”女儿有些不高兴,她用力摇着妈妈的手说,“可是那个叔叔已经过去了,不也没事吗?”

妈妈告诉女儿:“那个叔叔做错了,如果当时有一辆车开过来,他一定会受伤的。如果每个人都像他那样闯红灯,那么这条马路就没办法走了,会乱套的。交通秩序混乱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遵守交通秩序,才是好孩子。”

听了妈妈的话,女儿乖乖地站在旁边,等绿灯亮起才走。

也许有人会对这位妈妈的话不以为然。但是,遵守公共秩序并非小事。孩子要是养成乱闯红灯的习惯,那么他的人身安全便将成为大问题。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当时妈妈没有阻止女儿,而是直接穿过马路,那么以后她教育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在生活中,母亲以身作则,可以帮助女儿建立社会公德的意识,让孩子从心理上受到影响,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是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之一。如果孩子拥有良好的品质,那么在社会立足和发展的机会便会增大。孩子必须像学习其他事情那样,认真学好这一门技能。但是,父母千万不要忘记,你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初的老师。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想一想,自己是否做到了这一切。

父母在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准则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千万不能欺骗孩子。你可以骗他一次或者两次,但是你不可能骗他一辈子。到合适的时候,父母应该告诉他什么叫做行为准则,同时还要在生活中处处做出榜样。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就会意识到遵守行为准则建立在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不厌其烦。父母不要让孩子盲目地顺从,辩论和规劝好于强迫;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那只会导致一场意志和情绪的对抗。父母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么做是错的,而那么做又是对的”。

孩子虽然知识和经验有限,但是强大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学习。如果父母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指引,那么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父母不要总是插手孩子的事情,也不要处处命令孩子听从自己的指挥,否则,教育结果会不尽如人意。父母可以示范,让孩子看到并亲身感受到是非对错。

孩子尚小,父母施加压力,让他们去做什么,他们不一定能听得懂,也不一定能理解这样做的意义。如果此时父母用自己的行为来示范,那么他们虽然不明所以,但会记住这样做是可以的。等孩子稍大一些,父母再讲解给孩子听,孩子自然就会理解并形成习惯。

父母应当教孩子各种社会行为准则,而社会行为准则都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得到体现。因此,父母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好的方式是你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