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提出了“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真正实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不能停留在书面上,而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兑现。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兑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取信于少数民族的根本。“真正实行”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二是说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使作为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在各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三大基本民主制度之一提出来,这是继邓小平关于“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观点之后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重要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把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区域自治紧密的结合起来,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富裕的惟一正确的途径。
4.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有力保障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重要保证。邓小平不但辩证地看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而且从战略高度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根本任务,指出了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大任务: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一是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树立全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推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只有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才能推动民族地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实行真正的民族平等。
江泽民在1992年1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在要求。”这段话论证了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不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民族全面进步,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保障。
从上述可知,民族平等既是邓小平民族工作总的指导原则和出发点,又是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和归宿。
(三)邓小平的真正民族平等思想是对毛泽东民族平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从上面的全部论述来看,毛泽东邓小平的民族平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为理论基础。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主张:一切民族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完全平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先进民族应该帮助落后民族实现平等权利。这些基本观点也完全体现在毛泽东邓小平的民族平等思想之中。其次,二者都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的民族问题。民族平等既是他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又是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新的目标。第三,正是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毛泽东邓小平在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立场、观点上,实现民族平等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或有前后继承关系。
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民族平等思想又有不同,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对毛泽东的民族平等思想进行了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继毛泽东思想后的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毛泽东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最主要的矛盾。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和统治,造成中国国内各民族政治上的不平等,使各民族长期处于分裂不统一的状态,各民族相互仇视、猜疑,互不信任,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的不平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首先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所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斗争中,始终把实现民族平等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把实现民族平等问题看做是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毛泽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包括上述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识别工作,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消除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帮助部分少数民族创造文字……这些都是当时民族平等所面临的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实现民族平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方针、政策为邓小平“真正民族平等”的实行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所处的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的基础上,在新的实践中,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真正民族平等的思想: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手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现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一切权利上全方位的平等,“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制,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邓小平的民族平等思想把毛泽东的民族平等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成为当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邓小平“真正民族平等”思想有着更为丰富的实践内容,这些内容从根本上都是为实现民族平等服务,是其民族平等思想的具体化,概括如下:
1.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最终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民族繁荣的必由之路,而建立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基础上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终目标。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内地相比,则差距有越来越拉大的趋势。因此,民族地区只有加快发展,才能逐步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出1.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倍;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而且日趋合理;建成和开工了一批对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建设项目,大大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全国有近2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摆脱了贫困……
过去,毛泽东虽然也提出过要使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尽快发展、繁荣,遗憾的是,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这种设想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响亮地提出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问题,精辟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地区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为实现真正民族平等铺平了道路。
2.以改革开放政策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条件的学说,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存在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因此,应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双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生产方式,才能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
而对外开放,有利于打破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给自足和封闭保守状态,使民族与民族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存关系得到加强,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及他们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被社会化的大生产、统一的国家大市场所取代,并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使少数民族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3.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是,在过去“左”的思想的影响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一些地区和一些方面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而且这个制度本身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邓小平在“真正民族平等”思想的指导下,提出要“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了少数民族地方的自治权,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更大的自主权。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贡献。
4.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重大举措——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
贫困问题是阻碍实现民族平等的主要障碍。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出台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强调尽快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温饱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主要措施有: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进一步放宽政策,给农牧民以更大的自主权;实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坚持民族贸易在自有资金、利润留成和价格补贴“三照顾”的政策;国家拨专款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保障了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
除此之外,邓小平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实践措施还包括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健全民族法制工作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为实现真正民族平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