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统一安危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虽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开始,我国各民族就在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中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了,但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不论是汉族的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都没有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实现过国家的真正统一。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才破天荒地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真正统一。“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和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分不开的。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使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56个民族、近13亿人口的大国的统一和团结,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在20世纪50年代,当波匈事件的国际台风刮来的时候,在我国,只“吹皱一池春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冲击波冲来的时候,在我国,也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和探讨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理论的缘由和意义。
毛泽东、邓小平两位历史伟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对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高瞻远瞩,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都把民族团结当做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来对待。他们运筹帷幄,在处理民族团结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关于民族团结的光辉思想,形成了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的民族团结观点。本书不欲着重寻求他们民族团结思想的共同之处,而在于着重对他们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做一对比研究,着重寻求毛泽东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中的差别,以期认识和领会他们怎样针对中国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实践,区别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处理民族团结问题,从而有力推动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将对目前我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有裨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民族团结思想加以比较研究。
一、关于民族团结的内涵
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民族团结问题,始终坚持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在他的全部著作和一生的革命活动中,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平等的联合”,它的深刻内涵包括把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全民族团结”,更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单一民族之间的团结,即“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还包括“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从上面这几个层次来看,毛泽东的民族团结主要指的是政治上的团结,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达到的革命民族的团结,这些民族团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和党的文献之中。
而邓小平的民族团结思想,主要是他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团结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处理我国民族团结问题的特殊实践中,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族团结思想。邓小平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国际国内形势而提出的民族团结思想,主要是指中华民族整体的团结和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单一民族之间的团结,即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特别指的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他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必须建立在强大而坚实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离开经济这个基础,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睦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讲的民族团结主要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团结,各民族可在为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达到真正的、更高水平的民族团结,这是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内涵的核心所在。
二、关于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克敌制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争取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之下,对于革命胜利前途有决定意义,是苏维埃政府民族政策的重要出发点。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基于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90%以上,因此,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团结原则,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压迫,取得了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于我国民族关系特点的民族政策,并逐步实施,使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形成了新型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关系。
毛泽东不仅重视同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尤其重视把国内各民族团结和联合起来。毛泽东从来认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具有任何敌人和任何困难都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论是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斗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都号召全党要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上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统治压迫下的中国,国家糟到了极处,人民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极处。毛泽东目睹国家和民族的惨状,认为解救的根本办法是实行民族大联合的反抗。他相信,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具有无比巨大的力量。毛泽东认为,由于中国人民受的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双重压迫,面对异常强大而残忍的敌人,中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形成战胜敌人的力量。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反对当前主要敌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会议后,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团结全民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日本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实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见的真理。”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毛泽东向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同胞大声疾呼:“我们的民族已处在存亡绝续的关头,国共两党亲密地团结起来啊!全国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在国共两党团结的基础之上亲密地团结起来啊!”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复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强调:“中国制胜日本的主要条件,是全国的团结和各方面较之过去有十百倍的进步。”“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就是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和全国一切抗日的党派、阶级、民族合作,只要不是汉奸,都要联合一致,共同奋斗”。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但蒋介石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将内战灾难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在内战开始时,毛泽东就预言,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真正有力量的是中国人民。因为“被蒋介石政府各项反动政策所压迫、处于团结自救地位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包括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在内。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必然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美帝国主义支持者。
毛泽东认为,不仅在反抗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压迫的斗争中需要依靠全民族团结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需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毛泽东相信,中国人民不但有力量破坏一个旧中国,也将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中国。他对全国人民说:“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他号召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用伟大的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拥护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两周年时,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泽东在总结经验时指出:“这些胜利,我们是依靠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获得的。在国内,我们是依靠了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巩固团结。”
而邓小平则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明确指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团结,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1.各民族团结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邓小平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各民族团结这个基本的原则。这一方面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全国各民族团结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就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勇向前,势不可当。离开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和共同努力,则将一事无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即包含着各族人民内部的团结与合作,离开全国各族人民内部的团结与合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彻底的、不完整的。各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都应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不允许有任何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被阴谋分裂出去,更不允许任何分裂分子以任何借口制造民族分裂,防止任何形式的民族矛盾的激化而影响到各民族内部及其之间的团结,从而影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完成和实现。所以,各民族的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
2.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保持和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政通人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本保证。只有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亲密团结,祖国的统一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祖国强大的一种标志,更是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和坚强后盾。只要各族人民是团结的,任何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甚至是长期的“和平演变”都是无济于事的,都不会对我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构成威胁。如果民族不团结,民族矛盾复杂而尖锐,互相之间冲突不断,社会动乱,则政治不稳定。如果各民族的人民都将注意力放在解决民族矛盾、民族冲突上面,则必然忽视甚至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大局,经济难以发展,社会也就必然不会有较大的进步,民族的兴旺、人民的幸福就更难以实现。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事业,全部都建立在全国各民族的团结这个基础之上,民族团结问题搞不好,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要有所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整个中华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要依靠民族团结这一条,这是个长期不变的硬道理。看一看世界上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和盛衰史,这个道理就会显得更加明白。
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共同统治着中国社会,存在着两种民族压迫,一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华各民族的压迫;二是继清朝政府之后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压迫。由于在严重的民族压迫制度下,各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极端贫困和不自由,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更无平等的地位可言,各民族之间不平等的地位和权利造成了各民族的不团结。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对外公开宣布,本党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既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华民族恣意的蹂躏、剥削和压迫,又坚决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和反动的国民党政府对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并制定了“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各民族之间平等”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坚持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自愿联合。早在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帮助孙中山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就已经提出:民族方面,由一民族专制宰割,过渡于诸民族平等结合。在此之后,中共中央又公开号召,一切民族应当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上最亲密的团结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毛泽东把这一切民族平等自愿的团结,称为中华各族人民“平等的联合”,并把这“平等的联合”作为解决我国民族团结问题的基本原则。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是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