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比较研究
33671500000031

第31章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发展民族地区教科文思想之探索(3)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因此,在“文革”刚刚结束时,邓小平就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他说:“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他还特别提到教师,“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整个社会都要尊重教师。邓小平之所以一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轻视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问题提出来的,它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克服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必须努力造就宏大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队伍。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要解决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和教学工作。邓小平要求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为知识分子做好后勤工作。“科技和教育,各行各业都要抓”。他以身作则,多次表示愿意给科技、教育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总之,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邓小平提出的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为全国、为民族地区在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中解决如何对待知识和人才的问题,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指导,使我们能够抓住重点,尽快解决全国包括民族地区面临的一系列教育发展的紧迫问题,彻底改变民族地区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好智力支持和人才准备。

2.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技术事业的思想

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1975年,他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狠抓整顿,其间他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对此又做了深刻阐述。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深刻地概括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命题。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相联系,邓小平提出了“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我们国家和各族人民掌握科学技术,赶上时代,赶上世界的发展,迎接21世纪的挑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这一论述,是针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而言的,当然也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在飞速地发展,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波及到各个国家。它向我国,向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以往我们轻视科学技术发展的陈旧观念给予了强有力的冲击,使我们不能不认真面对和思考科学技术在全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该如何发挥实际作用的问题。

(1)把科学技术进步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坚持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制定更为开放的政策,打破对科技人员的束缚;要解决科研单位的自主权问题,保护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正当利益;要加强各方面的配合,各级领导要懂科技、掌握科技工作的情况,增加对科技的投入。

(3)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的科技队伍,积极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的科研结构。

(4)多层次、多渠道地增加对民族地区的科技投入。民族地区资金紧张,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多方面地开辟资金渠道。要积极引进外资,积极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一些科技开发经济实体及个人增加对科技应用的投入。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人们增加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投入。总之,要广辟资金来源,为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5)建立健全各种科技服务组织,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要结合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抓好收益好、见效快的科研成果,使农牧民尽快得到实惠。

(6)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经济腾飞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要利用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和数量,用科学战胜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学习,要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来武装人们的头脑,改变民族地区人们轻视科学技术的陈旧观念。

3.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思想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按照邓小平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使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我们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它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保证,也是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保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表现,是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区别,只有坚持“二为”方向,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健康发展,日益繁荣,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成为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社会主义的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学术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这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邓小平指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有多样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位置。”“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他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全国、为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