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邓小平民族理论比较研究
33671500000032

第32章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发展民族地区教科文思想之探索(4)

在如何对待祖国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既不能搞全部继承的文化复古主义,也不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搞民族虚无主义。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加以推陈出新,使之不断被发扬光大。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的民族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和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中国的现实,继承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在继承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时,要特别重视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继承,保护和开发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注入强大的活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在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和文化成果。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和实现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因此,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在警惕资本主义文化侵蚀的同时,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也要积极借鉴外来文化,既要从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吸取力量,又要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对外来文化既不能无区别地排斥,也不能无批判地照搬。

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他们不仅是文化保存和文化传播的渠道和设施,也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接受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国家在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时,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民族地区的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使之可以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服务。

三、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思想之联系与区别

(一)二者的联系

以上两部分的内容是分别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科学技术事业、文化事业的思想进行的梳理、分析和研究。通过比较不难看出,邓小平与毛泽东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发展民族地区教、科、文事业的许多重要思想,并历史地担负和继承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事业这一重大任务,他对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性(指它在我国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完成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奋斗目标的影响),有着和毛泽东一样清醒的认识,他们都对这一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亲自或指导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地区教科文事业的纲领、原则、方针和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教科文事业的发展。这些纲领、原则、方针和政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主张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尊重各少数民族发展其语言文字,尊重他们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坚持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作为繁荣文化、艺术和科学的方针和重要保证,重视教师、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和队伍建设,强调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接班人的目标,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作用,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并指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一方向。以上种种说明,邓小平和毛泽东保持了一致性,继承了毛泽东的一些重要思想。

(二)二者的区别

由于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工作中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性存在着不同,两人关注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工作任务也有所不同,即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要求不同、工作重心不同。

毛泽东主席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为了改变各民族人民在旧中国遭受压迫奴役的命运,为了让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他殚精竭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并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民族纲领和政策,其中包括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思想及纲领政策。这些纲领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和斗争热情,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对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对毛泽东关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思想的基本评价是,它以改变各民族人民在教育、科技、文化上的落后面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全国、为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确定了基调,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帮助照顾少数民族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使各族人民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享有民族平等权利,享有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改变旧中国各民族间的敌对关系,从而实现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共同发展。毛泽东为把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使之得以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许多重要思想今天仍是我们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

新的时代要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用新眼光、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去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此一来,邓小平就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方面全面补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形势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这一百年大计,邓小平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入分析研究了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在当代面临的巨大挑战,对发展我国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它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和气魄,及时而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使我们关于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思想认识和方针政策能够适应发展变化中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在这些思想、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在新时期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改善了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相对落后的地位和现状,推进了民族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伟大事业。

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让各民族发展。邓小平认为,发展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思想作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是发展,这些思想演变发展的着眼点始终都是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形势下,增加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始终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把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看作是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目标和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它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邓小平关于民族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回答和指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尽快赶上发达地区和先进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作为民族地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得到了邓小平一贯的重视,他对这一工作做出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指导,对一系列具体问题提出了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他踏实务实的工作原则和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