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煤炭产业经济研究
33674600000020

第20章 煤炭产业市场行为分析与绩效评价(3)

然而在现实中却是c′i≠c′j,尤其是当i代表乡镇或个体煤矿,而代表国有重点煤矿时多数情况是c′i<c′j,这显然与式(7-5)所要求的条件相悖。在不能有效约束煤炭企业行为的情况下,“限产压库”的政策使煤炭企业陷入了“囚徒困境”的两难境地,煤炭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必然会突破产量限额,即∑qi>Qs,从而造成集体非理性,使“限产压库”政策失效,煤炭市场供给过剩情况将会继续甚至恶化。

4煤炭产业技术行为分析

中国煤炭产业已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年产300万吨以上工作面,综采队最高年产量达500多万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3年的2328%提高到1998年的35%。但是,中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还很低,煤炭生产技术呈现现代化、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的多层次结构。

(1)从与国际上主要产煤国家煤炭生产技术的比较上看,近20年来中国煤炭产业采煤机械化程度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与国际上主要产煤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99年,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为7341%,全国仅30%多一些,大部分为非机械化采煤。而美国、德国、俄罗斯、波兰、日本等国家都在100%或接近100%,与美、英、德、俄罗斯等国家相比,中国的采煤机械化水平至少落后20年以上(参见表7-2)。

从煤炭的开采方式与方法上看,国际上主要采煤国家采煤综合机械化已成为成熟技术,日产万吨的超大型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已成为核心的生产工艺,发达国家正在应用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新一代井下采煤系统。在采煤综合机械化的基础上,实行采掘合一,一巷多用,采掘巷道尽可能布置在开采煤层中,进一步简化了开采工艺;采用大功率胶带输送机实现全矿井连续运输;采用单轨吊、卡轨车或无轨车辆将材料、设备直接运送到工作面;等等。虽然目前中国的放顶煤开采、水力采煤、“三下”采煤等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与国际上主要产煤国家相比,中国煤炭的开采方式与方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从中国不同经济类型煤矿的生产技术的比较上看,由于中国煤炭产业总体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因此形成了煤炭行业整体技术装备过低,煤炭低技术水平开采量过大,非机械化采煤占65%。在中国不同经济类型煤矿中,国有重点煤矿技术装备水平相对先进,采煤机械化程度为7363%,综采机械化程度达4932%。而乡镇及个体煤矿采煤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集中化程度低,这些煤矿大都是非机械化开采,其中一半是靠落后的生产方式开采。

长期以来,国有煤炭企业缺乏技术进步和创新机制,加之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更新设备及提高装备水平。而乡镇及个体煤矿受利益驱动,对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和管理人员素质低严重制约着乡镇及个体煤矿的技术进步。

(3)从煤炭生产的相关技术上看张宝明:《中国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从地质勘探技术上看,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初步形成了以钻探、物探、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探测系统;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为主,辅以电磁法综合勘探的地面综合探测技术已基本成熟,可以查明落差5米的小断层和直径30米的陷落柱、冲刷无煤区等;矿井地质物探技术可查明05米的小断层和直径15米的陷落柱、冲刷带。

从掘进技术上看,中国煤矿的岩巷掘进多采用气腿式凿岩机、钻爆法破岩,以手工和耙斗机为主装岩,而国外岩巷掘进近30年来多采用钻爆法、采用液压凿岩机加钻车。与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相比,中国煤矿岩巷掘进转载机械化程度至少相差10年以上;半煤岩及煤岩巷道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装备只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水平。

从安全技术上看,经过近20年来的技术攻关,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适合中国煤矿条件的防灾抗灾体系,为煤矿防止水、火、瓦斯、粉尘及顶板事故提供了一整套技术和装备,改善了煤矿安全技术状况。在水灾防治方面,已开发出预防水灾的多功能监测系统、帷幕截流技术等;在火灾防治方面,已开发出能够发现早期火灾的多参数色谱监测系统和多种火灾气体传感器及监测系统,放顶煤工作面采空区采用注氦和喷阻化剂防火,形成了火灾监测与均压、堵漏、阻化、惰化相结合的自然防火防治体系等;在瓦斯灾害防治方面,地质勘探期间煤田瓦斯预测技术已经取得突破,自动瓦斯解吸仪实现了千米钻孔瓦斯测定,已开发出多种多功能监测系统和传感器用于监测CH4、CO、CO2、风速、负压、温度等参数,瓦斯抽放技术已经成熟并民用化,煤巷掘进中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和“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已得到广泛应用;在粉尘防治方面,已开发出防治粉尘的设备和技术,大大提高了除尘率。但是由于中国煤矿大部分自然条件差,安全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还很低,特别是乡镇和个体煤矿大部分仍然采用原始的开采方式,还有一部分煤矿并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因此,与国际上主要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甚大。

(4)从煤炭的深加工(主要是洁净煤)技术上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洁净煤技术主要应用在煤炭洗选和燃煤发电,而中国一方面煤炭入选比例很低,截至1998年年底,中国入选能力3万吨以上的选煤厂1527座,原煤入选能力近5亿吨,实际选煤31亿吨,入选率25%;到2000年,入选能力达到53亿吨,实际入选率为38%,与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煤炭入选率的比较参见表7-3。另一方面,中国煤炭用于发电的比例也很低(参见表7-4)。此外,中国以脱硫降灰、制备洁净精煤为目标开展的先进选煤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煤炭液化等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四、煤炭产业市场绩效评价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煤炭产业自我调节机制失灵,行业效益长期低下

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条件下,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会把现存于市场里的过剩生产能力或低效生产能力淘汰出局,使供求关系趋向平衡,同时也会促进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在煤炭市场运作过程中,一方面一些国有煤炭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落后,缺少开发市场的能力,企业效益低下,但却由于较高的壁垒无法退出;另一方面其他类型煤炭企业,特别是乡镇和个体煤矿,借助煤炭开采成本低、销售灵活等优势获取利润,在政策限制其生产的情况下,仍能以各自的方式生存于煤炭产业中。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煤炭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被固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徘徊不前,长时间以价格竞争为焦点,煤炭供求运动失常,难以实现供求总量新的平衡。这种供给不平衡的进一步后果就是导致煤炭行业的整体效益低下,表7-5列示了我国煤炭产业1993~1998年的增加值、利润和利润率的情况,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煤炭行业长期都在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的状况下运行。

2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参见第五章的分析)

3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安全状况极差(参见第七章的分析)

4煤炭产业的勒纳指数低

勒纳指数度量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其计算公式为:

L=(P-MC)/P

式中:L为勒纳指数;P为价格;MC为边际成本。

通常来讲,勒纳指数的变动范围在0和1之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勒纳指数等于0;在垄断情况下,勒纳指数会大些,但不会超过1。从直接的角度观察,勒纳指数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就越低。表7-6列示了煤炭产业1991~1996年的勒纳指数,计算时用平均成本代替了边际成本。从勒纳指数的结果来看,我国煤炭产业市场长期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煤炭生产技术呈现现代化、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的多层次结构;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参见本书第五章和第七章的分析)。

煤炭企业生产、生活状况差煤炭企业严重超亏和用户大量拖欠煤款,致使煤炭企业资金极度紧张,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职工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为了维持再生产,不得不大量削减必需的生产和生活投入,设备维修、技改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生产持续困难,有的已经威胁到了矿区的生存,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设备维护和技改资金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而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另外,大量拖欠职工工资和福利改革的滞后,也严重影响了职工的正常生活,增加了矿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对矿区的政治、经济稳定形成了直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