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煤炭产业生产的资源回收率上看,由于技术设备和采矿方法落后,中国煤矿的回采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特别是数不胜数、遍布全国的小煤矿、小煤窑,更是无情地“蚕食”着煤炭资源。据统计,中国国有大型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大约在40%,乡镇、集体和个体小煤矿的平均回采率则只有20%左右,有的小煤窑甚至每采出1吨煤,就要浪费10吨资源!而目前中国煤产量的一半,恰恰就是由这些浪费极大的小煤窑开采的。中国每年10多亿吨的煤炭产量,实际要消耗50亿吨之巨的煤炭资源!
由于开采方法不科学,中国西部产煤区的自燃现象十分普遍,88个产煤地中,就有42处发生自燃,燃烧面积多达100多平方公里,有的地方已经烧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宝贵的煤炭资源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燃成灰烬。特别是有的小煤窑自燃后,既不扑灭,也不报警,转身到“安全地带”继续挖煤。据估计,西北煤田已有21亿吨煤被白白烧成灰烬,而且每年还在以1亿吨的速度累积着。这相当于每年白白烧掉60亿元人民币叶伟民:《触目惊心的能源浪费》,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http://wwwsdinfonetcn)。!
(3)从煤炭产业生产的从业人员及其结构上看,煤炭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非常低。1998年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约660万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264万人,地方国有煤矿146万人,乡镇煤矿约250万人。在国有重点煤矿264万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7%,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0%,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乡镇煤矿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更低,文盲、半文盲占半数以上。
(4)从煤炭产业生产的效率上看,煤炭产业由于总体上技术落后、用人多,因而导致效率十分低下。1996年,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原煤生产全员效率为193吨/工,若按联合国规定的方法计算,约为11吨/工,是世界上最低的。1998年,国有煤炭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958元/人·年,远远低于全国工业的31347元/人·年的平均水平。1999年,国有重点煤矿生产效率平均1667吨/年·人。而同期,澳大利亚为10800吨/年·人,南非为3700吨/年·人,美国为11900吨/年·人。美国生产10亿吨煤用15万人,中国生产13亿吨煤用700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40。
煤炭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也是十分缓慢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竞争,国际市场煤价趋于下降,促使各国煤炭工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成本;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管理的改进,客观上也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可能。1980~1998年,按人·年产量计算的煤炭工业全员效率,英国提高了581倍,美国提高了272倍,南非提高了311倍,澳大利亚提高了272倍,中国仅提高了049倍(参见表7-1)。
资料来源:张宝明:《中国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
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抵消了中国煤炭产业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导致煤炭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尽管近年来出口量有较大增长,但出口量仍十分有限,1998年为3230万吨,1999年为3926万吨,2000年为5884万吨,均不到当年全国煤炭产量的5%。
(5)从煤炭产业生产的经济性上看,1999年,中国国有重点煤矿原煤生产成本平均为110元/吨左右,折合美元为13~14美元,与主要动力煤出口国典型煤矿生产成本相比是比较低的。但由于我国煤炭运输成本和煤炭港口的港杂费比较多,导致煤炭到用户的总成本加大,降低了中国煤炭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成本构成中的职工工资看,按单一工人来说,中国是比较低的,国有煤矿每年工人的平均工资为880美元,美国是44600美元,南非是11000美元,但由于中国煤矿用人多、效率低,煤炭企业职工工资在原煤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却比较高,1吨煤劳动成本为42美元,而美国只有38美元,南非是29美元有关数据来源于濮洪九《煤炭工业多种经营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一文,中国煤炭网(wwwzgmtcomcn)。
就中国国内煤矿而言,比较它们的投入状况(即成本)似乎是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的,这是因为由于自然因素、制度因素等,使得不同煤矿成本并不具有可比性。就总体而言,中国煤矿的开采成本必然呈现增长趋势。这里须强调指出的是,中国煤炭产品成本内容中,没有将资源的勘探,因为煤炭开采所引起的负的外部性的补偿等费用包括进去,即仅仅是“开采”成本即煤炭采掘这一个环节的成本,还不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资源开采的完全成本概念。
2煤炭产业经营行为分析
从总体上看,转轨期间煤炭企业经营行为趋向了市场化,呈现出以下特征。
(1)企业开始关注效益,但是通过实际观测发现,企业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的反应却不敏感,一些企业仍然不是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而是认为不生产就没有现金流量,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旺的时候还是开足马力组织生产。
(2)从不同经济类型煤矿之间的经营行为看,由于制度环境不同,乡镇和个体煤矿的经营行为更为灵活、市场观念更强。国有煤矿和乡镇、个体煤矿之间存在着因制度因素所导致的不平等竞争问题。
(3)从煤炭价格上看,转轨期间煤炭价格呈现稳步上升,但增幅不大。除电煤外,煤价已经由市场决定。由于电力集团的用户垄断,电煤价格比用于其他用途的煤的价格低很多,存在着事实上的煤炭利润向电力产业的转移问题。
3煤炭产业竞争行为分析
由前文的有关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煤炭市场呈现过度竞争格局。分析这种过度竞争格局,可以发现有以下的主要特征。
(1)由于煤炭产品差异程度不是很大,价格便成为中国煤炭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式,这直接导致了煤炭市场竞争秩序和煤炭生产秩序的紊乱。煤炭价格取决于煤炭的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由于乡镇和个体煤矿成本比国有重点煤矿低(参见表6-5),在成本不占优势的条件下,大型国有重点煤矿将会被挤出煤炭市场。小矿排挤大矿,经营条件好的煤矿排挤经营条件差的煤矿,使煤炭市场竞争秩序和煤炭生产秩序极度紊乱。
(2)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过度竞争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前文曾经分析,乡镇和个体煤矿大量涌入市场及其市场行为是符合自身经济利益(动因)的“理性”行为,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未必能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理性结果。由于乡镇和个体煤矿对自身产生的很大的负的外部经济性未进行补偿,因此,乡镇和个体煤矿的成本只反映了其私人成本而并没有反映社会成本。当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或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致时,企业或个人的最优决策不一定是社会的最优决策。图7-3解释了这一结论。
图7-3中,D表示煤炭的需求,MCs和MCp分别表示乡镇煤矿的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就是厂商的供给曲线,而产量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由于乡镇煤矿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显然社会最优产量Qs要小于私人最优产量Qp。即是说,在乡镇和个体煤矿生产具有负的外部经济性的情况下,乡镇和个体煤矿会出于追逐自身利益而导致供给过度。
(3)“限产压库”政策对单个企业缺乏足够的约束力。为改善煤炭企业的经营状况,实现煤炭市场供需平衡,曾经由行业管理部门提出“限产压库”的行业政策。但这一政策对单个企业却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假设规定的行业产量上限为Qs,即行业总产量gi<Qs,在行业供给过剩条件下,为了实现供需平衡需保证Qi<Qd<Qs,其中qi为第i家企业产量,Qd为煤炭市场需求量,Qs为行业总供给能力。国家试图通过控制煤炭行业的总产量来实现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平衡,实现整个行业的效益最大化,可以表示为以下模型:
maxл(∑qi)=p(∑qi)(∑qi)-∑ci(qi)(7-1)
根据式(7-1)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得:
L=p(∑qi)(∑qi)-∑ci(qi)=λ(-∑qi)(7-2)
但是,由于“限产压库”政策对于单个企业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所以企业之间的竞争仍采取非合作的策略,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决定自己的产量。式(7-1)的一阶条件为:
σлσqi=dp(∑qi)d(∑qi)+p(∑qi)-c′i+λ=0(7-3)
σлσλ=∑qi-Q-s=0(7-4)
解式(7-3)、式(7-4)构成的方程组,可以得到“限产压库”政策使得行业利润最大化成立的必要条件为:
∑qi=Q-sc′i(qi)=c′j(qj)(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