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刚经、心经“是”注——佛教哲学的本体论
33684400000017

第17章 最大善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①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③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④。”

①恒河:梵文Ganga的略称,为印度五大河之一,意思是“由天堂而来”。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流经印度及孟加拉国入海。印度各教都把它看作圣河,教徒们常到这里沐浴,认为可涤除罪恶。佛教也把它看作“福水”,认为它圣名永存,可供众人分享。

②我今实言告汝:这句话就像日常说话的口头语。

③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表示多得不可数。

④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意味着布施的福德与求知的福德同等重要,或者说,佛教哲学不只是提倡求知,还提倡求善。

【译文】

“须菩提,你是什么看法,假如恒河中的每一沙粒都成为一条恒河,那么,无数条恒河中的沙粒是不是很多?”

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单就沙粒一样多的恒河就已多得不可数,更何况无数恒河中的沙粒呢。”

“须菩提,我今实话告诉你,如果爱智者,用无数恒河中的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来布施,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爱智者,能够信受奉持这部经,或者只是奉持这部经中的四句偈,并向他人宣说,那么他得到的福德就大大地超过上述布施珍宝者的福德。”

【评析】

无为是佛教哲学的绝对存在,福胜即是最大的幸福,所以,这一题目即是说以追求绝对存在为最大的幸福。本品阐明了佛教哲学的目的便在于获得最高的幸福。经中通过七宝布施与获得真正的知识作比较,阐明了由布施获得的幸福与由求智获得的快乐虽然同等重要,但在佛陀看来,佛教哲学认为生活行为好(布施)不是佛教哲学的目的,只有认识本经,受持读诵本经才是目的,因为通过追求智慧让我们获得了真知。换句话说,佛教哲学把不务实用的纯粹思辨推崇为最高贵、最幸福的生活,以追求智慧获得的幸福为最大的幸福。佛教哲学以求智慧即为得福,为最大的善,说明佛教哲学的善也是以智善我,其道德价值体系也来源于理性。体现了佛教哲学幸福观是智慧型的。所以,佛教哲学提倡“财施为凡,法施为圣”,即主张教人以智慧。同时也透露出佛教认为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关。

本品应是继承了《歌者奥义书》中的观点,《歌者奥义书》2·23·2中认为,布施和苦行不是最高层次的善,它们的反面(吝啬等)也不是最根本的恶。最高的善是认识婆罗门教的根本真理。换句话说,即以追求智慧为最高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