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璋树立了浙东西的根基。五月底,打算回到应天去。经过伤子之痛的考验,他看出胡大海的忠诚。胡大海这个人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善于用兵,而且不烧、不杀,不掠妇女,正可以委以重任,便决定留他镇守金华。临行,他将胡大海从绍兴前线召回,告诉他:“金华为浙东重地,我将要回应天,以你的才干,故而把这个驻守重任委托给你,同时把衢州、处州、绍兴的攻取机宜之权都交给你。宋伯颜不花守衢州,此人多智多谋;石抹宜孙守处州,此人善于笼络士人;绍兴为张士诚大将吕珍所据守。这三个人都是强劲之敌,非同等闲之辈,你万不可轻忽。你要与上将军、同佥常遇春同心协力,看准机会,设法攻取。”胡大海恭谨受命。
元璋在六月初八回到应天,已是日烤云蒸的季节。离开应天半年来,南面的推进和东面的据守都使他满意,池州的收复更是锦上添花。但是,谋士们汇报和谈论更多的,还是西部战场的压力越来越大。近来,俞通海攻击赵普胜受阻,使赵普胜在许多将领的心目中留下阴影,元璋不得不把思路引向陈友谅和赵普胜。根据他对赵普胜的了解,知道这个人勇而寡谋,而陈友谅则是以势挟主,上下之间互相猜忌,矛盾重重。他决定使用离间之计。赵普胜有个门客,通天文地理兵法谋略,很受尊重。元璋派人私下与他交结,然后写一封离间信给他,而有意转到赵普胜手中。赵普胜果然对门客产生怀疑。门客疑惧不安,便投奔了元璋。元璋的热情相待使门客大为感动,就把赵普胜的情况、与陈友谅的矛盾一五一十和盘托出,元璋赏了他大批金银,让他到友谅的亲信那里去离间友谅与普胜。普胜不知底细,还像往常一样,在友谅的亲信与使者面前表白自己的功劳,大有旁若无人的自得之色。这话可就添油加醋地传回到友谅的耳朵里,不由友谅不去嫉恨普胜。八月和九月,赵普胜的将领连失无为、潜山二州县,并且传出赵普胜将要叛变的消息,友谅再也不能容忍。便传出命令,九月初五要到安庆视察。普胜亲迎于雁汉,待登舟拜见,被友谅拿下斩首,随即并吞了他的部队。元璋不费一兵一卒,杀他一员猛将,消除了自己一个心头之患。
浙东地区也不断传来胜利消息。
七月十四日,枢密院同佥常遇春率部攻打衢州,木栅鹿寨围其六门,造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攻城器具,一齐拥至城下,高与城齐。又在大西门、大南门城下挖地道通向城里。准备天上、地下一起进攻。元守将廉访使宋伯颜不花确实非同等闲,他束芦苇灌上油烧吕公车,架千斤称钩懒龙爪,用长斧砍木梯,使遇春登城将士难以推进。又筑夹城防地穴,阻塞了遇春的地下通道。就这样,双方每天攻防战斗,相持了两个月之久。到九月十七日,元枢密院判张斌遣人约降,主动打开城门,才将此城攻陷。处州的平定要顺利得多。耿再成进驻缙云之后,石抹宜孙也完成布防。他令元帅叶琛屯缙云县桃花岭,参谋林彬祖屯葛渡,镇抚陈仲真屯樊岭,自东往西扼守处州与婺州交界处的三个要塞。另派元帅胡深驻守处州西部的龙泉,防止自衢州南下之敌抄它的后路。两方相持既久,石抹宜孙的兵士全无斗志,防守逐渐懈怠。元帅胡深首先投降。胡大海遂与耿再成联手南击,处州便于十一月十三日被攻陷。叶琛、石抹宜孙逃走,处州路所属七县先后陷落。
处州的攻陷,引出叶琛、章溢、刘基的出山辅佐朱元璋,引出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先生的一大段故事。这就需要略费些笔墨。
说起刘基,在当时可真是鼎鼎大名。他是处州青田县人,字伯温,人们习惯称他的字。在当时和后世,人们把刘伯温看做是张良、诸葛亮一流的人物。
刘基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比元璋大十七岁。他是北宋扬国公刘光世的后人,世代书香门第,所以自幼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在乡间有“神童”之称。他十四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七岁到石门书院刻苦攻读。在这里他不仅更深入地钻研了经史诗赋,而且几乎广泛涉猎了医卜星历等中国所有的学问,尤其潜心于兵书的研究和思索。有一个故事说,由于他对兵书的苦思和虔诚,竟至感动神灵,面前石壁忽然洞开,刘基随即闯入,越过崎岖,走过黑暗,光亮处蓦地闪出方丈石屋,屋壁大书“此石为刘基所开”,刘基奋力一拳,屋壁应手破裂,露出一个石匣,打开一看,原来是古抄兵书四卷。刘基携了石匣拔腿疾走,而后一声巨响,石壁砰然紧合如故。据说,这就是刘基辅佐朱元璋所用的兵书。故事虽然离奇,却透出刘基深山苦读的信息。
元顺帝至顺元年(1333)刘基考中进士。这年大都会试,还有一段刘基超凡记忆力的记载。一天,他在一个书铺中发现一部素所未见的天文兵法书籍,得老板同意,租借回寓所。在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后,第二天,将原书璧还。老板问起对这部书的高见,刘基侃侃而谈,重要引证都原文背诵,老板十分惊诧,情愿将书奉送,刘基说:“感谢厚意,此书已在我胸中了。”老板被惊呆了,逢人便宣扬他这段得到“神仙”惠顾的奇遇。刘基的博闻强记和对天文兵书的深厚造诣愈来愈具有神奇色彩。
由于元朝政府鄙薄汉人,蔑视儒生,刘基在闲居三年之后,才被选任江西高安县一个县丞。刘基不以官微自贱,通过周密察访,惩治了几个劣迹昭著的豪霸。府县官员受到豪强压力,不再让他管事,刘基便求贤拜师,增长学识。他访得邓祥甫精于天文数术,就拜在门下称弟子,使这方面的学问又有进益。刘基终于在高安无法立足,于至正元年(1341)辞官回乡。
刘基的名声愈来愈大,至正十年(1350)被征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兼当年乡试考官,不久又辞官。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部东下江浙,攻陷杭州,他的家乡处州青田也在扫荡之列。刘基毫不迟疑地接受元江浙行省授予的元帅府都事的任命,协助浙东宣慰副使石抹宜孙驻守台州。他痛陈招抚方国珍之害。但方国珍的财宝贿赂一路打通了元朝政府的上下关节,非但避免了刀兵相加,而且兄弟子侄各有升赏,刘基则被以“伤朝廷好生之仁,擅作威福”的罪名,发往绍兴羁管。
至正十六年(1356),他被起任为江浙行省都事,协助石抹宜孙去平定处州“山寇”。龙泉县章溢、叶琛和丽水县胡深等几个朋友都集聚在石抹宜孙的帐下。他招募乡间子弟组成自己一支武装,通过分化瓦解、强攻计取很快把在处州活动多年的几股农民军平服了。战功上报朝廷,刘基很想借此机会得到重用,为朝廷平定这场大的叛乱。但是朝命下来,却是降职使用,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官,那原因自是没有金银买路。刘基已对元朝彻底丧失了信心。他带起愿意随从的将校,再次辞职回乡。
元璋久闻刘伯温的大名。有一次他同李善长谈话,元璋问善长,汉高祖刘邦靠什么平定天下,善长说,由于善用“三杰”。元璋沉吟许久,说道:“先生是我萧何,徐达是我韩信,那么张良张子房该当是谁呢?”善长推荐金华宋濂,元璋说:“我听说过此人,可是不如青田刘伯温是个文武全才。”元璋离开金华回应天时,还提醒过胡大海注意刘基、章溢、叶琛、胡深等人的动向。处州和青田攻陷后,胡大海就把刘基等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随即向应天呈递了一份礼聘刘基等人的荐书。元璋周围的谋士李善长、陶安等人特别赞誉刘基的兵法谋略举世无双。元璋大喜,遂派樊观为特使带着礼品从应天赶奔处州而来。胡大海还未等元璋答复,便派处州总制孙炎亲自到了青田县武阳村。别看这位孙总制其貌不扬,铁黑的脸庞,还跛着一只脚,年仅三十多岁,但是很有才学,能言善辩,也算得江南一位名士。自从应天召见以来,很受元璋器重。此次来访,他相信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说服刘基出山。对刘基来说,迈出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皇帝圣明,臣罪当诛。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狂澜做砥柱,国破尽臣节,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作为元朝的臣子,投奔新主人,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失节。自己已是皱皮老妇,怎么好去效仿那些妖冶佳丽的所为?况且,朱元璋对他态度如何,能否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政治抱负,都毫无把握。他想到八十岁的老母风烛残年,两个孩子,大的十二、小的十岁,或需要侍奉或需要教养,自己也是快五十岁的人,身体又不好,倘使这次再徒劳往返,岂不成为终生遗憾。反复考虑,决定不见孙炎。岂料这位制台大人好耐性,吃了闭门羹并不恼怒,回到金华后又几次三番遣使者拜见。刘基觉得过意不去,就以祖传宝剑相赠。孙炎将原物奉还,并以长诗一首作答,表示,宝剑应该献明主,为国家建功立业,自己实不敢当,同时附有万言长书,反复陈说元朝气数已尽,以及朱元璋“神武不杀”、礼重士人的种种事实。这一切,使刘基颇为动情,他的勃勃雄心果然被激发起来。他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具五气以成形,自当驰骏马驾轻车,周游四方,施展抱负,怎能寂寞山林,自甘颓唐,他又想到当年在杭州西湖,看到西北一片云,外赤内黄,经久不散,显然是天子气,照那天文分野,正在淮西,看现在元璋作为,不贪财货,不近女色,有类当初汉高祖,莫非天子气就应在此人身上?想到此,便有些高兴,遂吟诗一首:“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今罢,不觉心胸中郁闷之气为之一舒。待孙炎再次亲自来访,刘基便扫地以迎,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畅谈。不久,元璋的特使樊观也衔命到来,他传达了元璋敬重敦请之意,同时转呈了现任行省郎中陶安的劝驾诗。母亲也劝他:“不要以家为念。处衰乱之世,不辅真主,就是家庭也难得万全。”刘基决定面见朱元璋。手下兵勇请随同前往,刘基说:“天下事在我与所辅佐的人而已,何必要那么多人呢?你们以后要听我弟弟刘升及家人叶性的指挥,保境守土,不要为方国珍所得。我的事不必挂牵。”
同生于元仁宗延祜元年(1314),一起向理学家王毅学习程朱理学。二人都是龙泉著名文人。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大军横扫浙闽,处州百姓纷纷响应,章溢、胡深以及丽水叶琛、青田刘基都拉起部队,结寨自保。后来,他们都集合在石抹宜孙的麾下,联合镇压当地农民武装。在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进兵婺州的时候,章溢把部队交给儿子存道去统帅,自己起个匡山居士的别号,隐居匡山,静观待变,刘基也隐居在家,只有胡深和叶琛仍做着石抹宜孙的元帅,协助他防守。胡深投降后,胡大海把他送去应天,受到元璋隆重礼遇,授给他左司员外郎之职,让他重回处州,召集旧部,联络朋友,帮助稳定处州局势。同时派樊观为专使,礼聘刘基、章溢、叶琛。通过胡深的工作,刘、章、叶对元璋有了更多的了解,都决定北上应天,一展抱负。
宋濂此时也被礼聘到应天。宋濂是金华浦江人,生于武宗至大三年(1310)。从学于学问大家黄缙、吴莱、柳贯,是浙东文坛的领袖人物。他受元璋之聘做金华府学的《五经》师,不足两个月,又回到龙门山去了。他的第二次出山,是由于李善长的极力推荐和劝驾。
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同时到达应天,元璋急忙传令召见。几句寒暄之后,元璋诚恳说道:“我为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照先生们看,眼下这种纷乱局面怎样才能结束?”章溢回答:“‘天道无常,唯德是辅’,只有不妄杀的仁德之人才能顺天应命,统一天下。”这句话有赞扬,也有警戒,说不定还暗含批评。元璋听来便觉棱棱嶙嶙,发人惕励,越发对他们肃然起敬。但是否马上委以重任,并没有把握。一天,他问陶安:“这四个人同你相比怎么样?”陶安回答:“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叶琛。”元璋赞许陶安的谦逊,也对四个人更充满信心,于是留刘基在帷幄参与谋议;任宋濂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兼做长子朱标的老师;任命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负责民事,并专门建造礼贤馆供他们居住,人称“四先生”。
这天,元璋正在用饭,人报青田刘基先生求见,元璋说声“快请”。细细看来,但见这位久负盛名的刘伯温身躯修长,白皙而清癯的面庞上,目如电光,须髯盘曲,显得神采飞扬,举止刚毅,不禁打心里高兴,更加有几分酒意,随即说道:“先生能作诗吗?”刘基回答:“儒者小技,何谓不能?”元璋指着眼前的筷子说道:“就以此为题。”刘基略加思索,吟道:“一双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元璋知道是用了舜妃娥皇、女瑛洒泪青竹而成湘妃斑竹的典故,轻轻摇头,笑道:“秀才气味。”刘基说:“且听。”接下吟道“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很自然地结在留侯张良借箸代筹、辅汉灭秦,既表达了刘基的抱负,又搔着了元璋的痒处。元璋不禁大喜,真是相见恨晚,不觉将自己的坐席向前挪了两步,询问如何平定天下。刘基陈《时务十八策》,并为他分析江南形势:“明公因天下之乱,崛起草莽间,尺土一民无所凭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土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边海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阳,首鼠窜伏,阴欲背元,阳则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友谅劫君而胁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轻死,不难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实数战民疲。下乖则不欢,民疲则不附。故友谅易取也。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友谅。友谅地广大,得友谅,天下之形成矣。”
刘基的这段议论,很像诸葛亮未出茅庐先定三分的隆中对策。他对时局的把握是这样准确,分析是这样透辟,使人一下子看清了战略方向。朱元璋手下有不少谋士,也出过不少好主意,但还没有一个人高瞻远瞩,从战略上提出问题。元璋原来东西南三面作战,虽然为时局所迫,但整个说来缺乏自觉,元璋将帅们的意向也似在下游富庶地区,似在软弱的张士诚,而对猛悍的陈友谅从心里打怯。这种心理对元璋也很有影响。总之,面对新的形势,在东西两个敌人中,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方向,在元璋并不清晰。根据刘基的分析,在东西两方,攻友谅,“自守虏”张士诚很可能按兵不动,攻士诚,“剽悍轻死”的友谅一定会乘虚而入。而且战局的关键不在张士诚而在陈友谅,灭了张士诚,陈友谅依旧俨然敌国,灭了陈友谅,则张士诚闻风丧胆,“天下之形成矣”。陈友谅强中有弱,绝不是不可战胜的。如此一分析,元璋豁然开朗,连连称是,说道:“先生今后有什么谋议,还望不吝赐教。”到此时元璋才果真有了自己的军师。这是元璋的一个大的战略转折。依据这个战略构想,他由避强打弱转向攫兽先猛、擒贼先强,勇敢地把矛头对准了西部强敌陈友谅。尽管风紧浪涌,急流险滩,然而一旦跨过山重水复,便见柳暗花明。元璋的事业在更大的困境中拓出更新的天地。
新婚燕尔,如胶似漆。
与马姑娘结婚已经两个多月了。蜜月早已过去,春风本应吹懒。但朱元璋仍然沉浸在香云蜜雨中。有时军务繁忙,夜里不能回家,便忙里偷闲,屏退侍从,大白天一个人往家里溜。一到家,便将丫环梨花撵到外面,关上房门,迫不及待地跟妻子亲热。马氏挣扎着抗拒,劝他爱惜身子,等到晚上再说,免得让丫头笑话。况且,带着一身热汗出去,冒了冷风会出毛病的。
“哼,饱汉不知饿汉饥——你倒是能沉住气!”朱元璋并不理睬女人的劝阻,手忙脚乱地给她脱衣解带……
当初在东崮头村,因祸得福。梧桐树下月老牵线,东厢房里初尝禁果,数月风流,情怀绵绵。二十岁的男子汉一旦尝到禁果的甜蜜陶醉,便像上了瘾、中了邪,一发不可收拾。沐桃花的臂弯,简直就是水润波滑的池塘。几乎夜夜待月东厢,扬帆徜徉。女人身上那种温馨和滋润,说不出、忘不掉,渗透到了他身体肤发的每一个细部……
不料,鞑子的一场追杀,带来了长达四年多的干渴。女人成了大旱之年盼不来的云霓,无药可医的绕心病魔。如今,不求自来,天上掉下个马姑娘,怎不叫他如痴如醉,须臾难离!马氏虽然不如沐桃花情炽意烈,但性体温柔,面容端正娇美,肌肤柔润滑腻。拥进怀里,如荡轻舟,如抱凝脂。无比畅快地翱翔在逍遥池上,亚赛过天上的神仙,人间的王侯……
正所谓欲壑难填。痴迷入魔的情种,竟然在巡逻路上见色动心。把约束和忌讳统统忘在脑后,做出了让爱妻伤心、老泰山动怒的蠢事,自己把自己送进了黑屋子。
前几天,朱元璋带着四名侍卫外出巡逻。路过一条平时没有走过的窄巷子——竹杆巷。左拐右拐,来到一个人家的门前。忽见两扇露出木色的板门后,探出一张满月似的俊脸。他的一颗心不由一颤,急忙瞪大双眼细看,无奈板门已经无声地合上,俊脸已经隐去。他的双脚像被粘住了一般,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犹豫了一阵子,他摆手让侍从等在远处,推开板门,进了院子,大声喊道:
“里面有人吗?”
一个半百老妪闻声从屋里走出来,望着推门而入的不速之客,惊讶地问道:“军爷,你有啥事?”
他径直朝屋子里走,一边走一面说道:“走路口渴了,想跟大婶讨碗水喝。”
“好说。军爷请稍等。”老妪扭头向坐在屋角的年轻女人喊道,“玉儿,快给军爷烧水泡茶。”
“大婶,不敢麻烦。我还要赶路,喝碗凉水就走。”
口里说着,他的双眼一眨不眨地仔细打量面前的女子:只见她年纪不过二十岁,身着素衣,恬静雅致;一双单凤细目,似两湾深潭;面色白皙,双颊上漾着两个清晰的酒窝;线条优美的双唇,微微张着,露出一排糯米细牙,虽然面露矜持之色,但冷淡中露着动人的娴静与娇美。
“哟!草窝里竟然有凤凰!俊,太俊啦!咱平生没见过这样的俊人!”
一面慢腾腾地喝着水,一边在心里惊呼,没话找话,“大婶,你家有几口人呀?”
“这不,就俺跟闺女两个人过日子。”老妪轻叹一声,“唉!娘儿两个一样的苦命哟,她爹去世多年啦。半年前,女婿又扔下闺女走了,唉,俺娘们的命不济哟。不知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
“大婶,这还不好办?你给姑娘另找个好人家,你们母女两个,不就都有依靠啦。”
“唉,军爷。说说容易,可哪儿找合适的人家呦。再说,也不能太委屈了闺女不是?”
“那倒也是。”他眨眨眼又问道,“大婶,你家贵姓?大叔叫什么名字?”
“俺姓胡,老死鬼名叫胡晓文。军爷问这个干啥?”
“你母女孤苦伶仃,实在可怜。我想给你闺女找个好人家,不知你愿不愿意?”
“那敢情好——谢谢军爷啦!”
从胡家出来,朱元璋在心里连声感叹。那短命小子真没福。放着天仙般的女人不消受,忙着去阎王爷那里报到!可惜呀,要不是刚刚娶了马氏,明天咱就去求婚。
回到军营后,朱元璋辗转反侧,一夜没睡好。那张漾着两个酒窝的粉脸,一直在面前晃动。经过一夜的思考,他打定了主意。
第二天,外出巡逻时,朱元璋特地绕路竹杆巷。他让侍卫候在远处,一个人再次去了胡家。
昨天,朱元璋造访后,胡家母女议论了许久。老人送他出门时,看到他后面跟着四个侍卫,像是个不小的官儿。无奈面貌丑陋,土里土气,一看就叫人惧着三分。尤其是那两只贼溜溜的三角眼,钉子一般,扎在姑娘身上拔不出,更惹得母女不快,认定是个拈花惹草的狂徒。有了这样的共识,母亲反复叮嘱女儿,以后当心门户,无事少往门外探头探脑,以防引狼入室。
不料,外面传来重重的敲门声。胡母从门缝里往外一瞅,果然是那狂徒去而复返。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着好心肠。胡母本想不理睬,可是,敲门声越来越急。没办法,只得开开门,冷冷地问道:
“军爷,你又有啥事?”
“当然是要紧的事。”朱元璋径直往屋子里走,“怎么,叫我站在当街上说大事?”
“那——请进吧。”
进了屋子,老人一面让坐,一面使眼色让闺女离开。
朱元璋看在眼里,伸手阻拦道:“姑娘,莫急,等我把话说完再走不迟。”
说罢,他从怀里摸出一锭银子,响响地放到桌上,开门见山地说道:“大婶,咱今天来,是向令爱提亲。咱要娶回胡姑娘做老婆。怎么样?”
胡母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军爷,你找错了门户。不是俺们不想高鞲,实在是闺女没有福气,自从女婿下世,小女发誓不再另嫁。一心陪伴老身,度过下半辈子。”
“咦?你夜来可不是这么说的!”
“夜来俺是随便一说。军爷,闺女就是要另寻门户,也要给丈夫守满三年孝才行呀。”
“嘿嘿。”朱元璋长长的门牙,咧嘴一笑,“我不信她能等三年。再说,亡夫之妇又不是孝子孝女,用得着守孝三年?”
“军爷,你忘了‘烈女志不可夺’这句老古语吗?”
“你们莫非嫌咱官卑职小?告诉你们,本人是郭大帅麾下的总管将军。你闺女嫁给咱,就是将军夫人,保证她穿绸着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军爷,俺知道你不是寻常的领兵将军。可是,闺女没有那份福气。她不想再嫁人,俺这做娘的,也不能硬逼呀。强扭的瓜还不甜,你说是吧?”
“想不到,你们这么不开窍?难道,非得……”朱元璋用力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军爷,莫生气。有了大把的银子,哪儿寻不到好姑娘。俺们姑娘没有福,你就另聘高门吧。”
说到这里,胡母把银子塞到朱元璋怀里,站起来送客。朱元璋只得失望地离去,发誓把那个不识时务的混货,忘个干净。谁知,越想忘掉,越发在心里翻腾。他恨不得将那个不知好歹的女人抓来,一剑劈死,免得使自己吃不香、睡不稳。
不幸的是,铮铮誓言,拴不住狂奔急腾的意马心猿。意志坚强的朱元璋,直到登上皇帝宝座,后宫佳丽如云,仍然忘不掉牵心夺魂的胡姑娘。费尽心机,终于把她弄到手。晋封元配马夫人为皇后时,把她封为贵妃。可是,刚刚过了十年,又借故将她杀掉。他所许诺的终生荣华富贵,以胡贵妃的无辜弃尸荒郊、喂了野狼而告终。这是后话。
正当朱元璋不住地胡思乱想,郭子兴派人来,传他去帅府大堂。
“朱总管,近来身体可好哇?”一进门,郭子兴皮笑肉不笑地问。
朱元璋近前施礼,恭敬地答道:“末将前一阵子奉命外出打粮,偶感风寒,高烧不退,只得中途返回。托大帅的福,吃了几剂草药,已经全好了。”
“风寒病好了,只怕是又犯了别的病吧?”
“这……大帅,你的话,末将不懂。”
“娘的!你小子少给我装蒜!”郭子兴猛拍椅子扶手,“本帅叫你去打粮,你装病不干。寻花问柳,钻野门子,你倒来了精神——你知罪不知罪?”
“大帅,末将既没有装病,也没钻野门子。不信……”
“放屁!”郭子兴咆哮道,“我问你,谁能证明你不去打粮是真有病?谁又能证明,你往竹杆巷姓胡的寡妇家里钻,是去干正经事?”
“大帅。”朱元璋浑身一抖,急忙掩饰,“末将巡逻路上,路过竹杆巷,口渴了,进去讨了碗水喝。绝然没有干违反军纪的事。请大帅详察。”
“嘿嘿,好贵的一碗水,竟然要用一锭银子!”
“请岳父大人饶恕。”朱元璋知道秘密已经泄露,扑通跪到了地上,“小婿去胡家要水喝,无意之中,得知胡女寡居在家,不由动了恻隐之心,想把她接回来,帮助令爱理家。可是……”
“忘恩负义的狗东西!我刚刚把女儿给了你,被窝还没捂热,你他娘的就想另觅新欢?做的好美梦!好嘛,你既然愿意做美梦,我就让你做个够。来人呀,给我把他关起来!”
“岳父大人!小婿不过是学别人的样子,想纳个小妾,确实没有冷落令爱的意思呀。”
“给我押下去!”郭子兴转身进了后堂。
朱元璋知道,告饶已经没有用。他一声不响,被侍卫押到偏僻处的一间屋子里,关了起来。屋里没床板、桌椅,更没有被褥,只有一堆乱稻草堆在屋子一角。不用说,那就是给自己准备的了。门板被反锁上了,屋里变得一片漆黑。朱元璋一屁股坐到稻草上,连喊。倒霉!明明是打粮路上得了重病,为什么说是装病?明明是到胡家提亲,为什么反说是钻野门子?难道别的将领可以成堆地养女人,自己想讨一个小妾,就犯了不可饶恕的军法?他想破门而出,跟郭子兴论个青红皂白,又怕更加惹恼了那个“黑煞星”,吃不了兜着走。想来想去,跳起来,把门板擂得咚咚响,嘴里大喊“冤枉”。
朱元璋想让马夫人听到,好设法搭救自己。可是,他敲累了,喊乏了,外面却一点声音也没有。此时朱元璋才想起,这里离后堂很远,自己就是敲破了门板,喊哑了嗓子,马夫人也听不见!
双手抱头,朱元璋伤心地抽泣起来……
守到马氏得知丈夫被押。朱元璋已经在黑屋子里等了三天。“不得了!好端端的一个壮汉,三天不吃饭,不饿得半死才怪呢。”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趁着厨房里没有人,马氏偷偷溜进去,手忙脚乱烙了一张油饼。正用裙子兜着往外走,迎面来了养母小张夫人。慌忙之中,急忙将油饼揣进怀里,转身疾走。前胸被烙得钻心的疼,她也不敢停下。可是,已经晚了。养母把她喊住,问她慌张什么?马氏知道隐瞒不住,只得说了实话。张氏一听,连骂“该死”。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叫她快去送饭。
当天夜里,张氏亲手给丈夫洗了脚,服侍他躺下。等到春风骀荡,被翻红浪之后,她便开始了游说。
“大帅,你不觉得,对朱元璋下手狠了些?”她试探地问道。
“怎么,你也知道了?”
“这么大的事,不但帅府上下,连兵营里也都知道啦。俺会不知道。”
“那小子眼中没有我这个大帅。让他去打粮,他装病半道上跑回来。咱们刚把养女给了他,他就去钻半页门子,打野食。这样忘恩负义的家伙,不狠狠地收拾一番,能对得住干闺女?”
“大帅,你可是冤枉了人家呀。”
“你凭什么这么说?”
“俺亲眼所见。那次他中途回来,好几天高烧不退,汤水不进,胡话连篇。要是病不重,能那个样子?说人家装病抗令,实在是绻着肠子说话!”
“那……他去打野食吃,也是冤枉他?”
“到谁家站一站,要口水喝,就成了泡女人,打野食?那样论起来,你手下的人,怕是没有一个好东西。”
“你敢保证,他没有跟那野女人鬼混?”
“且不说女婿没干那种事,就是真干了,也不值得兴师动众,闹得人人皆知呀。再一说,红巾军将士泡女人的那么多,大帅睁一眼,闭一眼。为什么偏偏对自家的女婿这么当真?”
“这……”郭子兴理屈地支吾道,“有人恨他目无军纪,恩将仇报。我收拾那小子,也是为了安抚人心嘛。”
“朱元璋一来到,就给你立了那么多的功劳。莫非他就不该安抚?”
“怎么不安抚?不安抚能把养女给了他?娘的,我恨他不识抬举!”
“大帅因为几句流言蜚语,就将自己的女婿、屡立战功的爱将禁闭起来,是不是太冒失了一点?咱可不能干那些胳膊肘往外拐的事呀。”见丈夫一时沉吟不语,张氏继续劝道:“往后,大帅也得多长个心眼,遇事多想想,是什么人存心找人家的岔子?你敢保,告密的人是一心为你,他自己没有私心?”
张夫人的话没有错。朱元璋被惩罚,正是他的舅丈张天佑和小舅子郭天叙、郭天爵合谋的结果。自从朱元璋屡建功劳,并做了郭家的东床驸马。便引起了这三个草包的不满。认为郭子兴赏赐太过,丑八怪升迁得太快。照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要爬到他们三人的头上去。于是,在张天佑的主使下,他们买通了朱元璋的一个侍卫做内线,伺机抓到把柄,杀一杀朱元璋的威风锐气。当内线报告了朱元璋在竹杆巷的行踪,他们虽然觉得玩女人是许多头头的家常便饭,但想到姓朱的刚娶了大帅的养女,一定会使大帅生气。于是,他们便合伙告了朱元璋一状:说他一再往野女人家里钻。他在打粮路上装病,中途而返,也是为了回来跟那野女人厮混。性情暴躁、头脑简单的郭子兴一听,勃然大怒,立刻囚禁了朱元璋,而且下令不给他饭吃。
夫人的话顺情在理,郭子兴无言以对。眼下,除了他自己之外,濠州城还有四个元帅。他们个个鲁莽无知,却气壮如牛,郭子兴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商量军情时,常常露出教训甚至是讥讽奚落的口气。四个元帅十分气恼,拧成一股绳对付他。近来更是变本加厉——许多重大军务竟然背着他。郭子兴想发作,又感到势单力薄,内弟和两个儿子,无胆无识,帮不了忙。只有智勇双全的朱元璋,在关键的时候,也许能设计出力。听完夫人的话,自知做事鲁莽。便顺水推舟,乐得做个人情,当天夜里就下令放人。
事后,朱元璋得知了事情经过,从心底感谢丈母娘的搭救之恩。当他见到妻子两乳间被油饼烫起的大燎泡,感动得泪流满面,趴在床上给妻子连磕了三个响头。
“娘子,你的大恩大德,俺朱元璋永世不忘!”
“这是俺应该做的。你是俺的天,俺是你的地。俺不拿着你急,拿着谁急?”
“是的,是的。俺姓朱的一辈子也忘不了你。”
马氏突然转了话题:“国瑞,有一句话,俺憋在心里头好久了,今天不得不告诉你。”
“哦,有话就快说。”
“往后,你要处处留心,事事谨慎,防着那三位亲戚点。千万别再有什么把柄,让人家抓了去。”
“好娘子。俺会的!”朱元璋忘记妻子前胸有伤,紧紧把她抱进怀里。“哎呦——哎呦!你弄疼俺啦。”马氏捂着前胸呻吟不止。
为了报答小张夫人的搭救,更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心和能力,第二天,朱元璋就向郭子兴请命:挑选五百兄弟,对围城的元军进行一次偷袭。
郭子兴摇着头:“那彻里不花,号称十万大军。你只带五百人去,岂不是兔子叫门——白送肉?”
“大帅,鞑子重兵围困濠州,却不敢下决心攻城,说明是惧怕红巾军。而长达半年之久的围困,劲师已成疲师。最近从探子口中得知,鞑子已有撤围之意。我想尾随其后,出其不意地袭击他的后军,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如果能夺回些军粮马匹,更是我们需要的。”
“唉!国瑞呀!”郭子兴长叹一声,神色忧戚,“眼前最危险的,不是围城的鞑子,而是城里的害群之马。那四个打仗是熊包、捣乱是好汉的王八蛋,本来就穿着一条连裆裤,先前还只是面和心不和,只在背后捣鬼。自从彭大、赵君用来到之后,又跟赵君用搅到了一起,公开跟本帅作对。咳,外乱不可怕,内乱更忧心呀。我担心不定什么时候,要吃他们的大亏。”所谓。四个熊包,是孙德崖和俞、潘、鲁三个元帅。
郭子兴的担心不无道理。这年九月间,元朝丞相脱脱统兵十万,一举攻下了徐州。红巾军头领芝麻李被俘,惨遭杀害。他的部下彭大、赵君用,率残部杀出重围,奔来濠州。两人虽然是败军之将,但仍然比濠州五个元帅的势力大,坐地户反而要受外来户的节制。彭大勇悍有胆识,与郭子兴意气相投。赵君用却被孙德崖等人拉了过去。双方剑拔弩张,矛盾激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能发生火并。郭子兴担心寡不敌众,要吃大亏,主动向女婿求计。
朱元璋劝主帅不动声色,以观其变。并且出谋划策说:
“大帅,要想不受排挤,而又能成为各派的领袖,当务之急是团结同盟者。即,一方面更加用心地与彭大交好,同时积极拉拢孙德崖,孤立赵君用。等到他们之间争斗起来,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大帅你想,为什么彭大、赵君用来得晚,却能主宰濠州的事?拳头大的是哥哥!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实力。”
郭子兴被说服了,决定照朱元璋的话办,命他领兵出城,寻找战机。临行时又嘱咐他,尽量避强攻弱,减少损失。力争多抓一些汉人俘虏,多缴获一些军马、器械,以便壮大自己的队伍。
不料,朱元璋刚离开不久,濠州城里就发生了变故。
孙德崖一再挑拨赵君用与郭子兴的关系,说郭在背后骂他“刚愎自用,愚蠢得赛过一头肥猪”。赵君用人长得胖,绰号“肥猪”,一听这话,便勃然大怒,命令孙德崖设法捕捉郭子兴,暗暗将他处死。
这一天,郭子兴带着四名随从外出巡视。孙德崖的人早已候在路上,几十个人,一拥而上。寡不敌众,随从纷纷逃命。郭子兴被拖下马来,绑了个结结实实,押回孙府,毒打一顿,关进后花园地窖里。侍从逃回来禀报,郭家乱作一团。将士害怕武力救人危及元帅的性命,摩拳擦掌不知如何下手。张天佑害怕自己也被抓,躲得不知去向。郭天叙、郭天爵听说老子被捉,更是恐惧莫名,除了哭鼻子叹气,拿不出一点章程。多亏小张夫人冷静,与马姑娘商议后,立刻派人追朱元璋回来,设法营救。
这时,朱元璋正暗暗跟在撤退的元军后面,伺机发动进攻。一接到城中急报,立即掉头回撤。部下劝阻说,既然郭元帅被捉,贸然回去等于白白送死,何如带领人马打几个胜仗,占领一些可进可守的城池,自己去发展?
朱元璋愤怒呵斥道:“我们是郭元帅的部下,上司有难,部下不去搭救,还算是吃人粮食的好汉吗?”
他不听部下的劝说,昼夜兼程,挥军急回。第二天傍晚就奔回濠州。小张夫人详细向朱元璋说明了事情的原委,朱元璋拳头一挥,安慰道:“岳母大人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大帅没有发生危险,俺就有办法把他救出来。”
“你打算怎么救元帅?”小张夫人忐忑地问。
“元帅虽然是孙德崖抓去的,我敢断定,背后的主谋肯定是赵君甩。我们必须先稳住姓赵的,再跟姓孙的要人。”
“要是姓赵的不肯呢?”
“眼下,彭大还能管住他,我们先去求彭大。”
大家觉得有理。朱元璋让张夫人找出两颗珍藏的大珠子。一支碧玉如意,带上浑身筛糠的两个内弟天叙和天爵,连夜去了彭府。
彭大正在跟小妾下棋,极不情愿地接见了他们。朱元璋先把带来的珠宝献上,说是此次出兵缴获的战利品,自己不敢享用,特地带来孝敬大帅。请大帅笑纳。彭大看到诱人的宝物,心中大喜,扯着胡须连声夸奖:
“难得,难得!郭元帅对本帅有此孝心。朱将军,你们回去地定向郭元帅表达我的谢意。”
“大帅,我家元帅出事了!”朱元璋和两位内弟一齐跪到地上,大哭不止。
“咦,你们的郭元帅不是好好的吗,怎么忽然出了事?莫非得了急病?”
朱元璋流着泪答道:“大帅,我家元帅外出巡营,被孙德崖的人捉去,打了个半死,关起来了。”
“竟有这等事!知道他们把郭元帅关在哪儿吗?”
“听说关在孙家的地窖里。”
“好哇,不经过我彭某的示下,竟敢随便捉拿我的部下——他们的胆子不小哇!”
朱元璋跪在地上补充道:“我们郭元帅最为敬重的就是彭大帅,一向对你老人家言听计从。就因为这,得罪了赵、孙两位元帅。”
“哼!我早就知道,他们对本大帅怀有二心。”彭大忽地站了起来,“来人呀,集合队伍,包围孙府,跟孙德崖要人!”
不一会儿,孙府便被围得水泄不通。释放郭元帅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朱元璋怕孙德崖抢先杀人灭口,带着四名亲信翻墙进了后花园,没费事,找到了关押郭子兴的屋子。无奈板门上锁,有两名哨兵倚在门外打瞌睡。朱元璋悄悄爬上房顶,揭开屋瓦进到房中,却不见人。仔细察看,墙角有一个地道口,打开暗门下去一看,郭子兴被绳捆索绑,躺在草苫上,遍体鳞伤,已经处在昏迷之中。
“大帅,大帅!”朱元璋连声叫喊,“大帅醒醒,俺来救你了。”
郭子兴缓缓睁开了眼睛:“噢——是国瑞。你怎么进来的?”
“大帅,俺来救你出去。”
“唉,你再不来,我就没命了。”
朱元璋把郭子兴背出地窖,向窗外高喊一声“动手”,卫兵一跃上前,杀死了两个守卫。砸开门锁,打开了屋门。朱元璋亲自背上郭子兴,从花园的小门溜了出去。他命一个卫兵去向彭大报告,郭元帅已经救出,可以撤兵。在卫兵的帮助下,自己抄小巷直奔郭府。
彭大的人马撤离之后,孙德崖急忙前去向赵君用禀告。赵君用气得咬牙切齿,但怕得罪了彭大,只得忍下一口气,等待以后另找机会。
郭子兴得救了,虽然浑身是伤。所幸内脏无大碍,将养一些日子就会好的。郭府上下欢欣鼓舞,齐声感谢朱元璋救主有功。郭子兴得知自己被捕后,两个儿子除了啼哭,束手无策,大骂他们是废物。躲藏得无影无踪的内弟张天佑,看到危险过去,不知从哪儿钻了出来,来到床前,问寒问暖献殷勤。郭子兴深感自己的至亲骨肉。不如个干女婿,从此对张天佑十分冷淡,而对朱元璋更加刮目相看。
殊不知,这更加重了两个儿子和张天佑的忌妒心,再一次埋下了打击、排挤朱元璋的祸根。
元军自濠州撤围后,彭大、赵君用欢欣鼓舞。仿佛百里之内无敌兵,便是天下太平,江山归己,迫不及待地竞相封王。彭大自封鲁淮王,赵君用自称永义王。郭子兴、孙德崖、俞、潘、鲁等五人,仍然是节制元帅。郭子兴愤愤不平,对于赵君用和孙德崖的陷害,更是怀恨在心。没等到伤好,便向养女婿问计。朱元璋跟干岳翁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仔细分析眼前局势,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朱元璋开导说“大帅,鞑子虽然暂时撤军,但濠州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他们最终还要再来夺取。而在一座小小的孤城里,竟然有两王五帅,称王称霸!两虎五狼关在一只笼子里,自然是各怀异心,鸡争狗斗,最后得益的必然是鞑子。与其在这里困守,受一帮无知粗汉的歧视排挤,不如甩开他们,向外发展,把濠州让给他们折腾去。拳头大的是哥哥,山头高的称大王。等到攻占几座城池,发展到几十万人马,不但谁家也不敢小觑咱们,想要平天下,另立新朝,也有了根基。你说是不是?”
郭子兴频频点头:有理,有理。眼下,我留在濠州养伤,你带领属下人马,外出攻城掠地,扩充实力。我有一个姓刘的朋友,是定远县张家堡驴牌寨的寨主。此人既痛恨欺侮汉人的鞑子,又瞧不起头扎红巾的义军。他带领三千精兵据寨自保。如果能说服他来归顺,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朱元璋正打算向定远一带发展,当即决定,先去招抚驴牌寨。
第二天一大早,城门一开,朱元璋一行便足踏严霜,走上了南去定远的大道。他把属下交给郭子兴,在亲自从老家钟离招来的七百人中,挑选出二十四名精壮汉子带上,其中好几个是他的同学老乡。他们是:徐达、汤和、花云、费聚、吴良、吴祯、陈德、顾时、耿炳文、耿再成、陆仲亨、唐胜宗、郑遇春、花云龙、郭兴、郭英、胡大海、张龙、陈垣、谢成、李新、张铨、张赫、周德兴。这些弟兄,个个出身垄亩,大部分人没念过书,但不少人会个三拳两脚。这些贫穷的庄稼汉,从此成了朱元璋打天下、坐江山的亲信骨干。后来,三人封公,二十一人封侯(耿再成和花云开国前战死,是追封的),全部做了大明朝的开国元勋。
第三天巳牌时分,朱元璋一行来到定远县境。爬过一道山梁,远远望见二里之外有一座突起的岗阜,南高北低,方圆不过三四里。但四周石壁陡峭,上面环绕着用石块木桩垒成的寨栅。高岗的东西北三面,是一条蜿蜒而过的大河,成了寨栅的自然屏障,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一打听,正是他要去的驴牌寨。
来到大河前,河上没有桥,水面结了冰,但不知冰层厚薄。朱元璋下了马,一个人朝前走,想试试敢不敢踏冰过河。刚走了几步,对面栅寨上传来了高声喝问:
“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
朱元璋高声答道:“我们从郭子兴元帅那儿来。你家寨主是我们元帅的朋友。我们来拜见你们寨主,有要事相商。”
只听寨上喊道:“你们等在那儿,不准前进!”过了不大一会儿,仿佛海潮涌上悬崖,寨上忽地冒出几百名手持兵器的壮丁,有的举刀在手,有的搭箭拉弓,一派厮杀的架势。有几个胆子小的弟兄,一面恐慌地往后退,一面劝朱元璋赶快跑:
“总管,快跑吧!不然,寨上的人那么多,一旦冲过来,咱们就没有活命啦。”
朱元璋怒喝道:“都给我站住!现在是在人家的地界,彼众我寡,他们要捉人,骑马冲出来,咱们哪个也休想跑掉。有我朱元璋在,你们尽管把心放在肚子里。只要你们放机警些,看我的眼色行事,保证没有危险!”
正说着,寨上站出一个头领模样的人,高声问道:“来将叫什么名字?来这里干什么?”
朱元璋答道:“将军,我是总管朱元璋。我们从濠州来,奉郭子兴元帅之命,有紧急军情与你家刘寨主禀告。”
寨上的人答道:“刘寨主有令,不准带兵器,只准带两名侍从进寨。”
“末将遵命。”
朱元璋将马匹和佩剑交给徐达,让他带着人候在河边。只带着花云和费聚进了寨子。
来到议事厅前,一个绅士模样的中年人,身佩宝剑,缓步走了出来。他不住地打量着来人,冷冷地问道:
“本人就是小寨寨主。不知朱总管远道而来,有何教诲?”
“刘寨主好。”朱元璋抱拳施礼,“末将奉郭元帅之命,特来向刘寨主禀告紧急军情。”
“嘿嘿,”刘寨主眼里露出疑惑的神色,“我与你家郭元帅,当初不过是泛泛之交,已经十多年不通音信。他做他的红巾军大元帅,我守我的小山寨,可谓井水不犯河水。你们的紧急军情,与小寨有什么相干?”
“寨主此言差矣。要是与贵寨无干,我们怎会专程来向寨主禀告?再其一说,我家元帅与寨主,虽然十几年没有来往,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年的旧谊。眼下军情紧急,与寨主命运攸关——他岂能坐视不管?”
“哈哈哈!总管言过其实了吧?小民独居山寨,不惹元军,不靠红巾,再紧急的军情,也轮不到咱家去管吧?”
“哈哈哈……”朱元璋也是一阵大笑,“想不到,我们奔波一百余里,一片赤诚为贵寨,寨主竟然当成儿戏!既然寨主对老朋友如此多心,那就不打扰了。我们回去!”朱元璋一挥手,带着两名侍卫转身就走。
“慢着,慢着。”刘寨主追了上来,“朱总管,你远道而来是客,总得到里面喝杯茶吧?这样转身就走不但对不起你家元帅,也不是待客之理呀。”
“寨主,既然我们两家‘井水不犯河水’,怎敢打扰。大河里有得是水,我们尽可以在那儿喝个够。再会!”朱元璋抬脚又要走。
刘寨主快步挡在了前面:“朱总管,别误会。眼下鞑子、红巾、乡丁、土匪,密如苍蝇,多如牛毛,实在使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小民不得不提防呀。怠慢之处,望总管见谅。”
“这么说,寨主已经认准我们是什么人了?”
“咳!你是郭公子,不,郭元帅的人,谅不会假。请问将军,你带来的紧急军情是什么?”
“怎么?”朱元璋故意警惕地看看四周,“咱们就站在这山坡上谈论紧急军情?”
“你看我!将军,快快里面请。”
进了议事厅,分宾主坐下,侍从献过茶,刘寨主摆手挥退侍从,放低声音问道:“将军,请如实相告,你所说的紧急军情是什么?”
朱元璋俯身轻声答道:“寨主,贵寨大祸临头!”
“什么大祸?”
“占据濠州的永义王赵君用,听说贵寨眼下钱多粮足,准备点起一万人马,前来劫寨。”
“朱将军,我们小小山寨,没有什么油水,他干吗要来劫寨呢?”
“可,寨主手里有大批的钱粮和三千精兵呀。他想连窝端了去。补充他的给养,扩充他的队伍!”
“龟儿子,想得倒美!他就不怕我杀他个片甲不留?”
“寨主,好虎抵不住一群狼。不要说他的人马多,就是来个久围不攻。贵寨怕也吃不消吧?”
“他娘的——那倒也是。”
“所以,我们元帅得到消息后,很为寨主和贵寨的安全着急。特意派末将连夜赶来禀告,请寨主早做防备。”
刘寨主向后一靠,低头沉思了一阵子,抬起头问道:“莫非,郭子兴也要随那恶棍一起前来劫寨?”
“寨主有所不知,郭元帅虽然在赵某的统辖之下,可是早已水火不相容。就在七天前,赵君用唆使孙德崖暗暗绑架了郭元帅。不是救得急,恐怕早已被他们杀害。郭元帅被打得遍体鳞伤,险些送了性命。”
“原来如此。不知郭元帅要我怎样防备?”
“这要寨主自己拿主意。郭元帅就是有主意,朋友之间,也不能强人所难呀。”
“将军,郭元帅有什么主意,你尽管说,在下洗耳恭听。”
“郭元帅对朋友的危险,着急得很呢。”朱元璋缓缓答道,“他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老朋友。”
“什么办法?将军不妨直说。”
“郭元帅的意思是,郭刘两家联起手来,对付姓赵的。”
“怎么个联手法?”
“寨主把队伍拉到濠州城,跟郭元帅联合起来,那厮就不敢对你下手。瞅准机会,先搞掉他,让他偷鸡不成蚀把米!”
“嘿!那样一来,在下岂不是也成了红巾军?”
朱元璋耐心解释道:“寨主,蒙古鞑子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早已是天怒人怨。汉人恨不得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所以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人人想做驱蒙元、救中华的真主。可惜的是,雄心勃勃者众,智谋兼俱者寡。只有我家元帅,心怀仁义,胸有大志。驱元复国的大业,非他奠属。寨主如能跟郭元帅携手起事,今日是红巾军,明日就是中华的主人,何乐而不为?”
“唔。将军说的也是。好吧,你回去禀告郭元帅,十日之内,我带领全寨弟兄,前去投靠。心甘情愿给郭元帅牵马坠镫。”
“好。寨主真是痛快人!”朱元璋站起来抱拳施礼,“我的弟兄还候在外面,我想立即返回去向郭元帅禀告。我把带来的两个弟兄留在这里。一则,表示郭元帅的诚意,二则,寨主去濠州时,由他们作引导,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好,一言为定。”
朱元璋把花云、费聚叫到一边,悄悄嘱咐。要他们留在这里观察动静,万一情况有变,立即设法逃走。
辞别了刘寨主,朱元璋带着人,到三十里外的一个小村子住下来,在那里等候消息。
不料,第三天傍晚,费聚、花云便跑回来报告:姓刘的变了卦,要带着全部人马转移。至于要去投靠谁,一时没有探听明白。
“他没有难为你俩?”
费聚答道:“不但没有难为我们,还派四个弟兄把我们送出十多里地。”花云补充道:“那姓刘的。说得比唱的都好听。说不须我俩费心带路,过几天他会带上人径直去濠州。我们按照你的嘱咐,花十两银子,买通了一个小头目。一打听才知道,等到我们走了以后,他们立刻就要拔寨转移。”
“我本来就担心他会变卦,果然不出所料——无信无义的东西!”朱元璋一跺脚,狠狠地骂了起来,“不过,他休想跑掉!”
朱元璋让人马埋伏在临近大路的一片黑松林里,只带上费聚一个人骑马奔回了驴牌寨。
刘寨主一见,惊讶地问道:“呀?朱将军,为何去而复返?”
朱元璋愤怒地吼道:“刘寨主,人各有志。你出尔反尔,不拿着郭元帅当朋友,我们不敢强求。可,为什么叫你的人在路上杀死我的兄弟花云呢?你叫我怎么回去向郭元帅交差?”
“不可能!我是派人礼送他们出境的呀。怎么可能在路上杀人呢?我的人回来,也没有说路上发生过摩擦呀!”
“他们违背寨主的命令,杀了郭元帅的人,会来告诉你,自找麻烦?”朱元璋振振有辞。他回手指指费聚,“寨主不信,可以问他。”
“费壮士,到底是怎么回事?”
费聚气呼呼地答道:“寨主派人送我们回去,大约走出十多里,你的人七嘴八舌,骂俺们白莲教是‘妖教’,红巾军是‘妖人’。俺们刚辩解了几句,一个黑大个子,拿起刀来就把花云兄弟砍倒了。不是俺跑得急,这条命早就没了。寨主不信,骑马去看看,花云的尸首还躺在树林子里呢。”
朱元璋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虎着脸说道:“刘寨主,麻烦你亲自走一遭吧。把事情弄明白了,末将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刘寨主无奈,只得带上四名随从,骑马去了十里外的黑松林。进了松林,走了不多远,一声呼啸,朱元璋的二十多名部下,将五匹马围在了当中。齐声大喊:“杀了他们——给花云兄弟报仇呀!”
不等刘寨主等人回过神来,他们已经被拖到马下,绑了起来。见有人举刀要砍,刘寨主急忙跪在地上高声求饶:“朱将军救命呀!”
“住手!”朱元璋喝住众人,近前问道,“刘寨主,现在有两条路摆在你的面前:一条是,让弟兄们杀了你们五个,给花云兄弟报仇,另一条是,回去命令你的人,立刻拔寨,跟我们一起去濠州。我们郭大帅定会以礼相待。何去何从,任你自己选择!”
“花云的尸体在哪儿?我的人根本没有杀人——你们骗人!”刘寨主仍然不信。
“花云兄弟的尸体,已经被野狼拖走了。我们也没找到。”徐达抢先作答。
“朱总管,你们这是圈套!”
朱元璋厉声喝问:“不许啰嗦!回答我:愿意死,还是愿意活?”
刘寨主无奈地答道:“将军,我愿意回去集合人马,跟随你们去濠州。”
“刘寨主,你算是明白人。起来吧!”朱元璋亲手将俘虏拉起来,给他解开绳索,“不过,不需劳刘寨主的大驾。马上派你的两个弟兄回去传达命令,就说情况有变,决定连夜向濠州转移。寨主已先去了濠州,要他们随后就到!”
刘寨主知道,自己已成马下之囚,为了保命,只得照办。为了防止再出意外,朱元璋命徐达等十六个人,候在原地等候带领寨子里的人,自己带着另外七人,“陪着”刘寨主等三人,先行返回濠州。在此之前,被“杀死”的花云,已经驰回濠州报信去了。
郭子兴热情地接待了老朋友,对朱元璋更是从心眼里佩服。两天后,驴牌寨的人马全部来归。郭子兴将三千人马,全部交给朱元璋统领。
这时,刘寨主才看到,花云好好地活着,知道中了朱元璋的调虎离山计。但一切都晚了,想到驴牌寨不是久留之地,也就心安理得地留了下来。
朱元璋将三千新兵整编好之后,又向郭子兴请命南征。原来他探听到,定远一带围寨林立,兵匪如蝗。有的是游兵啸聚,有的是结寨自保。招降这些兵卒,是壮大自己实力的捷径。
“好,趁热打铁,快去收服他们!”郭子兴爽快地同意了干女婿的计划,并鼓励道,“将军领兵在外,不必事事告禀,以免延误军机,遇事尽可便宜行事。”
有了上司的充分信任和大胆授权,朱元璋便放手大干起来。
他首先带领一千人马悄然去了二百里外的另一座山寨——豁鼻山。这一次,朱元璋采取了新的策略——逼降。下令偃旗息鼓,悄然而进。等到将山寨团团围住,方才派费聚上山劝降。
寨主诨名秦把头,是个有勇无谋的莽汉。见山寨被围得铁桶一般,知道已成瓮中之鳖。战,不能取胜;逃,难以突围。除了投降,只能做刀下之鬼。只得乖乖地率部投降。
不伤一兵一卒,得了八百人马。朱元璋掉头向西,把矛头指向了四十里外的横涧山。
横涧山的头领名叫缪大亨,是定远县有名的财主。两年前,他收容了一批元军的散兵游勇,又招募了许多乡丁,在横涧山上结寨,人马很快发展到七八万。为了自保,他曾一度投降元军,配合围攻濠州,被封为“义军元帅”,彻里不花派张知院做他的监军。濠州之围,无功而返,他仍然回到横涧山做草头王。
对于面前的强手,朱元璋采取了攻其不备的战术。他命猛将徐达和花云,各领五百精兵,于午夜时分从东西两侧发起进攻。花云先从西面佯攻,吸引寨上的兵力。徐达则从东面守军极少的高崖上攻入,直扑中军大营。战斗进行了不到一个时辰,便大获全胜。张知院逃走,缪大亨被活捉。
朱元璋一面下令收兵,一面亲手给缪大亨解开身上的绳子,申说利害,动员他归降。缪大亨知道抗拒不降,只有死路一条。当即提出条件,只要保住性命,并让他在红巾军中效力,便率领人马诚投。朱元璋答应了他的要求,率领人马,浩浩荡荡驻进了横润山。他从七万人中挑选出两万精壮,其余的老弱妇女,一律发给路费遣散回乡,很快处理完了遣散事宜。
横涧山上粮草丰足,山泉甘美。朱元璋决定留在这里整训队伍。现在,连同先前的人马,他手下已有精壮三万多人。朱元璋将人马重新进行编制,委派徐达、花云、郑遇舂为镇抚,其余二十一人分别担任管领、领队、哨长等职。
编队完毕,朱元璋起早贪黑,带领队伍进行操练。并反复告诫将士,兵在精不在多的道理。
“弟兄们,为什么横涧山七万人马,抵不住我一千人的攻击?因为山上的人马不精,而我的人却个个武艺超群,英勇善战。我们要想打天下,建立基业,就要练成人人似虎、个个赛狼的铁汉子。不过,光有了好武艺还不行,还要守纪律,知道是为受欺负的汉人打仗。本总管有言在先,今后,不论是老部下,还是新来归降的,我一视同仁:有功者赏,有过者罚,有罪者关,违令者斩!朱某这把宝剑决不留情!”
朱元璋走到哪里,把这番话讲到哪里。一时间,横涧山上号角冲天,杀声阵阵,军威大振,蜚声远近。
两个月后,朱元璋方才带着队伍下山,向西南进发,准备一举拿下定远城。
和风拂面,山花烂漫,温煦少雨的春天,正是行军作战的好季节。这一天,队伍来到了妙山脚下。
正走着,忽听山上锣鼓齐鸣,唢呐高唱。抬头一看,在乐队的引导下,山上下来了一队人。有的抬着米酒,有的捧着酱肉、蒸鸭、鸡蛋,也有的抬着盛满热饭的笼屉,盛着白馒头的提篮,一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架势。朱元璋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正要询问。山上的人禀告道t山上已经备好了酒席,寨主请朱将军到山上一叙。他们带来的酒肉吃食,是请将士们垫垫饥的。
朱元璋知道对方无恶意,高兴地答道:“多谢你们寨主的美意,我马上就去见他。”
说罢,朱元璋只带四个随从,骑马上了妙山。
邀请朱元璋上山的是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俩。两人年纪不过二十多岁,却有祖上留下的三百多亩田产和几十家佃户,是当地有名的财主。冯国用身材瘦弱,一副书生模样。但满腹经纶,颇有智谋。冯国胜膀大腰圆,方脸高鼻,有一身好功夫,拉硬弓,射利箭。堪称是百步穿杨。近来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他家屡屡受到骚扰。不得已,招募几百兵勇,到附近的妙山上结寨自保。但又担心势单力薄,不是长久之计。听说郭子兴手下有个善于用兵的朱总管,数月之内,连建奇功:驴牌寨计赚刘寨主。豁鼻山逼降秦把头,横涧山收服缪大亨。如此智勇双全、所向披靡的将领,在义军中堪称是风毛麟角。如果能辅佐此人打天下,不仅可操八分胜算,自家也可以弄个好出身。正想派人前去联络,听说朱元璋要从妙山下经过。便做好准备,等到队伍来到,米馍牛酒,鼓乐相迎。
朱元璋被请上山寨后,冯氏弟兄欢欣异常,极尽赞美攀附之能事。一面喝着茶,兄弟二人你一句、我一句,争相表示对朱将军神威英名的钦敬仰慕。听着一连串的奉承赞美,朱元璋像饮下醇醪甘霖一般,通体舒泰。他知道,兄弟俩绝不只是为了说几句奉承话,才把他请上山来。
“贵寨盛情款待我部将士,本总管十分感谢。二位的夸奖,朱某愧不敢当。”他做出一副虚怀若谷的样子,“朱某上山来,是想聆听二位寨主的教诲。二位有什么话,不妨直言。”
冯国用抱拳答道:“小人一家,本是本分农民。胞弟虽然喜欢舞枪弄棒,不过是为了护家防身。可是,这些年鞑子、土匪,竞相骚扰,莫说安分种田,就是一家人的性命,怕也保不住。无奈,才来妙山结寨。此乃是万不得已之举,无非为了身家性命,并无攻城略地、称王称霸之意。可是,眼看几年过去,战乱愈演愈烈,撤寨归田之想,不知等到何日。而妙山孤悬一方,既无坚寨可守,又无友军呼应,实在不是长久之计。小人等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如蒙将军不弃,小人与兄弟商议,愿意撤寨相从。不知将军能恩允否?”
“贵寨的确不是久处之地。寨主所言,高瞻远瞩,令人钦敬。”朱元璋被感动了,“但不知,令弟是否也有此意?”
冯国胜站起来抱拳答道:“将军,俺哥哥的话,就是俺的话。这屌年头,不豁出性命干一场,永远受他娘的别人欺负。只要将军能收留俺,俺愿意做将军马前马后的一名小卒子。”
“好!两位兄弟的话,正合我意。倘若二位主意已定,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一家人啦。”
冯国胜抢着问道:“将军的话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好。一言为定!”冯国用兴奋地站了起来,“后堂摆酒,为朱将军洗尘接风。”
“打扰了。”朱元璋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孤悬一方的小山寨,竟能摆出如此丰盛的宴席:淮河特产、四个鼻孔的大鲤鱼,拳头大的河蟹,肥美的山鸡、野兔,妙山产的香菇……山珍海味,无一不精。无疑是早做了准备。而冯国用文雅而深沉的谈吐,更使朱元璋生平第一次遇上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读书人。相比之下,他所敬重的郭子兴,外刚内柔,目光短浅,胸怀狭窄,脾气暴躁,与这位年轻的寨主比起来,无异于侏儒望巨人。加之从来没有享用过如此丰盛精美的酒宴,更是开怀畅饮,兴奋无比。酒至半酣,朱元璋向冯国用问道:
“寨主,朱某是个粗汉,领兵打仗,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可是,仗打胜了,该向哪儿发展却一窍不通。希望寨主不吝赐教。”
冯国用伸出双手制止:“学生已经是将军的属下,岂可仍以寨主相称?”
“好吧。我们就以兄弟相称,怎么样?”
“不敢,不敢。”
“不必过谦。我还希望老弟,给我指一条尔后如何发展的道路呢。”
“既蒙将军动问,学生就不揣浅陋了。”冯国用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坦诚地答道,“将军要想平天下,立大功,建大业,只须遵循六个字:有德昌,有势强。”
“兄弟,请道其详。”
“将军,前三个字说的是:要兴仁义之师。事事牢记讲仁义,处处不忘收人心。不贪美女玉帛,不做无益之杀戮。能如此,则为有德。望风披靡,天下归心,首先来自一个德字。有德则昌,自古皆然。后三个字说的是:不论招来的乡勇,还是留用的俘虏,一律严加管教,赏罚分明。如此,则必日益壮大。这叫有势。势强,则天下无敌矣。”
“依你之见,下一步,我们该如何发展?”
“将军,打天下如同建大房。行动之初,就要立好根基。根基既周,房子便可矗然而立。”见朱元璋神色迷茫,冯国用进一步解释道,“将军在短时间内,已经拥有四五万人马。可是,并无可以立足的城池,东游西荡,无异于浮萍飘蓬,蝗群鸟阵。率先占领几座城池,站稳脚跟,乃是当务之急。然后,再拿下个控南北、占地利的形胜之地,作为根基……”
“这形胜之地在哪儿呢?”朱元璋迫不及待地问道。
“金陵!”冯国用右手食指重重地一戳桌子,“看准时机,拿下金陵,将军便有了根基。”
“为什么不是濠州,滁州,偏偏是金陵呢?”
“濠州、滁州,既无可倚的高山大川,又无可据的深隍高城。金陵则不同,自古是帝王之都,拥大江,依钟山,虎踞龙盘,形势险要。占据金陵作根据地,焉愁四方不服,霸业不成?”
一席精确透辟论述,使朱元璋茅塞顿开。他从心里佩服眼前这位白面书生的远见卓识。与那些横拼乱杀,称王称霸的莽汉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朱元璋对读书人从此刮目相看,对眼前这个年轻书生,敬佩有加。听罢冯国用的谈话,他激动地说道: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话半点不假!今天兄弟的一席话,使我心明眼亮,浑身清爽。我打算把你们弟兄留在身边。-你做我的幕府参谋,国胜有一身武艺,让他担任镇抚,拨三千人马由他统领。只要尽心尽力,我断不会亏待二位。你俩以为如何?”
谢将军栽培!弟兄两人急忙离席拜了下去。
当天晚上。朱元璋与冯国用一起,制定了近期的行动方略:兵分两路,攻城略地。第二天,朱元璋拨出两万人马,由徐达和汤和带领,前去攻打定远县。他自己则率花云、郑遇春等向滁州进发,他要亲自拿下这个控扼南北的交通要冲、军事要地。
滁州府,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乃是冀,兖,青,徐,南下金陵的必经之地,距金陵不过百里之遥,堪称是金陵的北大门。它背倚“林壑优美”的琅琊山,面对肥沃的广畴平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这里做太守时,“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写下的那篇千古美文《醉翁亭记》,就是对琅琊山上醉翁亭的讴歌。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近来也学会了饮酒,每天总要有几杯落肚。心中有了不快,还要饮个半醉。不过,他是醉翁之意只在酒,并没有观赏酿泉醉亭,领略山水之乐的雅兴和修养。此次南下滁州,完全是接受了冯国用的建议,准备着“立根基”的。
滁州城深沟高垒,城坚隍深,易守难攻。大军逼近滁州时,为了不引起守军的注意,离城还有四十里,朱元璋就吩咐安营扎寨。他命周德兴、冯国胜,各领一百精兵,化装成进城卖粮采购的百姓,从四门混进城去,埋伏在城门附近,准备夺门:午夜子时一到,四门一齐行动。
由于近来这里战事平静,夜间每座城门守护的军士不过二三十人。天黑之后,月色朦胧,疏星点点,风平树静,宿鸟不惊。守城的军士,有的躲在城楼里赌博,有的倚着城垛打瞌睡。香梦正酣,刀锋落到了脖子上,来不及发出一声哼,一个个倒地毙命。不到半袋烟的工夫,巧妙的偷袭即宣告结束,四个城门全部落到了红巾军手里。紧接着,城门大开,城上燃起了火把。已经赶到城下的大队人马,潮水一般从四门涌了进来。从酣睡中惊醒的守军,没等摸到兵器,便乖乖做了俘虏。等到晨曦拂窗,战斗全部结束。州官上吊自杀,守敌两千余人,全部做了俘虏。
朱元璋不忘冯国用的教导,刚刚进驻州府大堂,便下达两条命令:第一、不准滥杀俘虏,不得抢掠民女财物,违令者斩;第二,投降的俘虏,老弱者遣散回家,其余的一律收留。
只用十几个士兵死伤的代价,便收复了一座著名的城池。第一次住进碧瓦朱柱、雕梁画栋的大房子,朱元璋心中欣喜不已。一时弄不明白是自已时运好。还是暗中有神明相助?坐在大堂的太师椅上,他翘着二郎腿,随口吟出了一首歪诗:
脱去袈裟换战袍,捷报报雪兵如潮。
滁州城里万民乐,
遥望金陵放声笑!
朱总管占领滁州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四面八方。人们纷纷传说,这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将,就是放牛娃出身、在皇觉寺出家的思惠和尚。失散许多年的亲人,得到朱元璋“坐滁州”的消息,相继来投。二姐夫带着儿子保儿、大嫂和大哥的儿子驴儿,辗转来到滁州投靠朱元璋。此时,朱元璋才得知,二哥、三哥已经去世,二姐也因饥饿而死。与亲人分手不过十几年,竟然一别成永诀!阴阳两界,此生相见无缘,不由相对痛哭一场。
“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痛难当。”他做了皇帝之后,在《皇陵碑》中,写下了这样凄惨的诗句。朱元璋见侄儿驴儿和外甥保儿,虽然只有十三四岁,但已经长成了半大小伙子。而且腼腆中露着机灵,十分喜欢,便将两人收为义子。让姐夫在滁州玩了几天,给他二十两银子打发他回了老家。朱元璋给侄儿取官名朱文正,外甥改姓朱,取官名朱文忠,留在身边抚养调教,以备尔后委以大用。
收养义子的习俗,当时不仅在民间,在义军中也颇为流行。带兵的将领,为了培养心腹,都喜欢收养勇武俊秀的青少年做义子。有了多年的抚养之恩,义子不但作战时能为义父拼命,更重要的是,放到哪里都是心腹耳目。除了朱文正和朱文忠,朱元璋先后认了沐英等二十多个干儿子。在他们长大后,派出去做监军,监视将领的一举一动。利用干儿子监军,不是朱元璋的发明,但朱元璋做得特别出色,成了他驾驭众将领的法宝之一。
亲人相继去世的悲哀,尚在朱元璋心头萦绕,徐达送来了捷报:他与汤和率领两万人马攻定远,经过一天一夜的苦战,就一举夺下了北城门。大军由北门涌入城中,用了不到两个时辰,便将全城占领,俘守敌一千余名。
数日之间,连下两城,补充兵员数千,朱元璋大喜过望。命令徐达、汤和,一面出榜安民,加固城墙,一面加紧练兵,四处打粮——做久驻固守的打算。朱元璋在滁州城,也进行了同样的部署。并且不断地派出哨探,探听元军的动静,以防敌人来犯,仓促迎战。
占领滁州的第三天,西门外来了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人,向门军打听朱总管的住处。门上担心此人是奸细,对他进行反复盘问。但他除了自称名叫李善长,别的什么也不说。只说前来见朱总管,有要事相商,部下只得前来禀报。朱元璋从冯国用那里听说过此人,还没有来得及结识,心中仰慕的人不请自至。他立刻吩咐出迎。
李善长,原名李元之,祖籍江南歙县,生于延佑元年(1314),今年已经四十出头,比朱元璋大十几岁。幼时在歙县灵金山闭门苦读。一心走科举的道路。但见元朝统治者仇视汉人,鄙薄儒生,愤而放弃举业,钻研起法家著作及兵书战策等杂学。自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旦有了雄才大略、知人善任的英雄豪杰,便去投靠。不幸,许多年过去了,年过而立,仍然没有遇到萦回于心的英雄。受徽州商业风气的影响,只得弃文从商。凭着丰富的知识,灵敏的头脑,数年之间,竟然成了闻名一方的富商。娶了定远巨室王家的小姐后,便在定远安了家,准备此生做个陶朱公。自从民变蜂起,白莲教遍及江淮,他对韩山童、刘福通,彭大,郭子兴等众多起义将领,逐一进行观察分析。无奈,始终没有发现堪称开天济世的英才。只有粗汉出身的朱元璋,近来拔城劫寨,连战皆捷,显示了与众不同的胆略和智慧。他看到了一线希望。听说冯氏兄弟也归顺了,更坚定了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决心。朱元璋攻下了滁州后,李善长便安排好家小,跋涉百余里前来报门相见。耳听是虚,眼见是实。他想当面进行观察,探明朱元璋的人格胆识,合意则留,不合意则去。
客人被热情地迎进客厅。通报姓名,坐定之后,侍从献上茶,朱元璋文绉绉地说道:
“久仰李先生大名,今日不远百里而来,不知对末将有何见教?”
李善长含而不露地一笑:“小人不过一介山民,在将军面前岂敢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