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香肉还不是梧州的历史名吃。“冰泉豆浆”才是梧州著名的特产,”没有喝过冰泉豆浆的人,算不上到过梧州。”这“冰泉”是唐代诗人元结发现并命名的。唐大历三年(768年),元结抵达梧州,一天,在北山东边的山冲口,发现了一眼古井,这井水甘寒若冰,且此井和隔岸的火山相对,于是,就命名为冰泉,并为之立石刻碑,写了一篇《冰泉铭》。连同铭前小序,全文是这样的:
苍梧郡城东,有泉出焉,在郭中,清而甘,寒若冰,在盛暑之候,苍梧之人得救渴。泉与火山相对,故命之曰冰泉,以变旧俗。铭曰:火山无火,冰井无冰,唯彼清泉,甘寒可凝。铸金磨石,篆刻此铭。置之泉上,彰厥后生。
于是,有对十分聪明的夫妻,打起了这眼井的主意。他们就在冰泉边上做起了豆浆的生意,守着一眼冰泉井,水好浆好人缘好,渐渐地就将名气做大了。上千年过去了,“冰泉豆浆”如今已发展成偌大一家铺面,楼上楼下,还设有雅间,客人想喝一碗豆浆,不预先订座便怕喝不到口里,
这豆浆的生意可见多么红火了——而这豆浆又偏偏不要钱,随便喝——千真万确,哪个梧州人都能指点给你去往豆浆铺的路,并且告诉你:冰泉豆浆随便喝!
果然就随便喝。当地主人邀请我们进一小小雅间坐下,就见有服务员用两只烧水的铝壶拎了冰泉豆浆上来,一壶有糖,一壶无糖,客人自便。豆浆倾入碗内,黄黄的,稠稠的,立时豆香四溢。先端起一碗来尝,浆汁如乳,香润绵长,稍沉一会儿,那浆上竟浮起一层皮,真正好浆。接着,又七碟八碗端上许多小吃来佐浆,酢卷、水晶饺、烧麦、虾包,一如广东的早茶,应有尽有——这才是收费的,利润也尽在其中了——原来冰泉豆浆是个招徕,随便喝使这招徕更加响亮。
能将名品长年累月地免费赠送,至今鲜有闻者。于是梧州人的从容就很有些讲究了。那从容该来自于古代农耕文明的遗风,风也行船,雨也赶路,于是对世间的风雨不再计较,正是这不斤斤计较开发了梧州商业文化的特色,让梧州人于豁达与平淡中大赚其钱。可见经营无常理,看似赔本赚吆喝的险径,谁知却是坦途呢。
梧州有种凉茶,叫“王老吉”,它除癍痧,解热毒,清咽喉,去暑湿,且有“凉茶王”之誉。王老吉创于1848年。创始人姓王名吉。他在街边悬壶济世,且加开凉茶档。档前一对旌旗,迎风招展,上书:“王吉能解行君渴,茶水聊清路客心。”夏去秋来,天气一反常态,既湿且热,不少人常觉自己口渴喉干,唇焦舌燥,鉴于天气的反常和中医理论“人在气交之中”,王吉精心炮制的王老吉推出市场了。这条凉茶总方是王吉师长辈所传,他又添加了火炭母、金英藤、山芝麻等草药精心研制而成。它先苦后甘,凉而不寒,攻而不伤,行而不散,贩夫走卒饮它,去痧清热解气。老少咸宜,花钱少而实惠多。粤、港、澳地区的百姓家中都备此良药作不时之需。
今日,随着周边地区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这座依山傍水,历史上商贾云集,曾是广西“百货出人之门户”的码头也显得慢慢地失去了它过去的特色。如今这个“人桂第一埠”往东去至广州为三个多小时的高速公路,往西至南宁为四个小时的高速公路,也就明摆着经济流向已被立体交通格局所取代,船的作用不是很大了。这座百年商埠又以怎样的形象、怎样的姿态、怎样的实力来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我想梧州人的心里是多么的酸楚。
其实,我今天看这座被多少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吟咏、赞美过的城市,看到的是楼房依山拔起,彩桥飞架东西南北,现代化的气息已经使得这座美丽小城的文化韵味黯然失色。我想,九百年前那个中秋之夜,苏东坡泛舟在鸳鸯江面对着梧州潋滟的风光,诗情洋溢,脱口吟出的“我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的文化还能存在吗?
说到鸳鸯江,它是旧日梧州的秦淮河,花艇之盛甲广西。鸳江河上,船役酒楼、大型花艇与小型花艇连环紧扣,大有“芙蓉云鬓绿,双影共分红,以色歌人脸,香乱舞衣风”之盛。二十年代初期,黄绍竑得李济深授意,决意剪降投降后仍驻梧州的旅长冯葆初,便同第一师团长邓演达密谋,以饯别回粤粤军将领的名义,在梧州水面设宴活捉冯葆初,事件就发生在水上花舫。
但我脚下的城市,当年胡适先生对它的印象是十分美好的。
1935年,胡适先生应他的老师和朋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的邀请到梧州讲学。胡先生在梧州仅一天就作了两场演讲,胡先生认为从中国文化在历史上经过多次复兴运动,都没有成功,归根结底是缺乏科学和民主。这个话题是一个令人长久思索的话题。一天之内,胡先生游览了这座美好的山城,他赞美梧州“小巧玲珑,文化十足”,胡先生在他后来的《南游杂记》中称:“我在梧州住的一天是最快乐的。”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或者人文文化,已经日渐为人淡忘。梧州文化的繁盛时期也已经式微了。
如今我到了梧州,却见许多的文友不是东流粤海,便是弃文从商了,已无更多的人谈起梧州的文化。站在现代荒野之间,我的心中涌起一种难以克服的淡淡的惆怅。我眼前百年码头,也跟着江水东流了吗?
惆怅是一种使人受伤的美丽。
1935年1月,应白崇禧、黄旭初电邀,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访问广西。19曰,胡适自南宁飞梧州,游览、演讲。
惆怅是一种于事无补的个人的情感状况。
时间依然如江水一样东流,依从它自身固有的节拍。上帝设置时间的时候,没有考虑过我们个人的情感因素。有一种观点认为,任何固有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我个人也赞同这种观念。但这并不能阻止我面对某种陨落与消亡表现一种惆怅。
世间上一切东西都会消亡的。
而且,在这必然消亡之前,我们几乎已经不可能呈现出那已经消亡的东西的真实的完备的面目了。
也许这种原因,我才会心生惆怅。而现实的关注,可以克服这种惆怅,于是,我在这样一个地方,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人文的身上。如果有了全体人的关注,历史文化一定要在城市消亡的话,那么,通过大规模的保护计划,保护着我们祖先在这里留下的文化,我们就有可能延缓消亡的时间表。
我一直望着浩浩的江水。透过清深的江水,可以看到水底下滚动着细石砂粒。很多干干净净的草根在水里流苏般飘荡。
我喜欢看到的这种景象。
我知道,这就是哺育了珠江文明的一条重要水流。因为水,才有这样的文化,鲜活的,涌动的。我想象西江东去出海的景象,在想象中描画一江春水东流到达出海口的情景时,一定会写下一首激情充沛的诗章。
一如刷新的梧州。
鬼门关,自过鬼门关外天
我从玉林往北流途中,朋友告诉我,前面是天门山。在天门山脊以东的石壁上,有明宣德四年五月(1429年)刻的“天门关”三个大字及诗一首:
行行万里度天关,天外遥看海上山。
翦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
我竟想不到古今传说的“鬼门关”就在此地,想起北宋大文豪苏轼当年两过玉林,吟说鬼门关的诗句:
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鲊瓮头船。
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问杜鹃。
当时,苏轼受到当政者的迫害,被贬岭南。后得赦归朝,经过此关,又作一诗:
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
天涯已惯逢人曰,归路犹欣过鬼门。
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从关中穿过,成为北流至玉、梧、钦、廉、港、澳的交通要道。每天数以千计的车来人往,川流不息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这曾是十去九不还的鬼门关。
今天,鬼门关没有了,只有这座天门山。物已无影,传说就有些苍白了。
明代杰出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公元1637年3月29日由陆川经塘岸至北流勾漏洞考察时,因路线错过未能游到鬼门关,过后记述:“以不得经其下为恨。”惋惜之情见于他后来的游记中。
《辞海孅: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市西南。界于北流、玉林两市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耻的交通冲要,因“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旧唐书.地理志》),故名。唐李德裕《贬崖州》诗:“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舆地纪胜》作桂门关;明宣德中改名天门关。旧时亦常谓道路僻远险阻之地为“鬼门关”。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这是我国最早的见诸文字的鬼门关。
在秦汉时代,其关口山峰陡峭、险恶,尤其多“瘴房”,是疟疾流行、“人头瘟”兴发的地区。曾有史书记载:“凡经者,十人去,九不还。”相传鬼门关荒凉可怕,毒蛇恶兽出没其间,更有大大小小的吃人妖精藏于关内,常耍魔法,能随意摆弄像扇一样的两座山峰,叫声“合”山峰立即关合,把行人榨成肉酱。魔鬼吃完了人肉,又把山峰鬼门叫开,待人再来。
“鬼门关”,后来改为“桂”门关,又改为“天”门关,我想可能是人们因为讳“鬼”的缘故吧。
鬼是什么,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精灵为鬼。
《辞海》在“鬼”字之后有这样一段文字注解:“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左传.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这里所说的鬼,即指人死后的精灵。那么什么叫精灵?
所谓精灵,在古代,主要指神仙。《文选.左思〈吴都赋〉》:“精灵留其山阿。”吕向注:“精灵,神仙之类。”在现代,精灵主要指动植物的变体,一般较机灵、小巧,有时亦具有超人的本领。外国童话中,常有这类小精灵出现,其肯定不是鬼。
因此,我以为所谓精灵为鬼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人对鬼的传统解释,也没有触及鬼的实质。
《辞源》又说:“迷信称人死魂灵为鬼。《礼.祭义无反顾》: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魂灵为鬼比精灵为鬼的说法,有了较大的进步,因为它表现了绝大多数变通百姓对鬼的朴素的看法。
还有人认为万物的精灵为鬼。
《中国风俗辞典》认为鬼是万物的精灵。因相信万物有灵,精灵不灭,故有山鬼水妖、木魅花妖之称。其中又特指人死后的灵魂。在中国,常以天神、地祇、人鬼并称。
在这里,鬼的涵义有两个:一是万物的精灵,一是人死后的灵魂。
万物精灵为鬼的说法,是人类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中的原始思维的产物。那时的人们往往不能认识周围的世界,由于对许多客观事物不能理解,就以为每一种事物都有一种“鬼”在控制着,例如山有山鬼,水有水鬼,谷有谷鬼,树有树鬼,等等。总之,一切自然界和不可知的现象都认为有鬼。
北流在中国版图上拥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鬼门关”,其实不是坏事。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一开口便有了“文化”。那天,我到北流,当地官员让我好好地写一写他们的“文化”。我猜想他们很重视当地文化的优势。
回来后,我想,北流如果能在鬼文化上做一做,或许会拥有一份不可忽视的效果。
在现实中,鬼文化有消极的一面,但亦有积极的一面。当然这积极的方面,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了鬼文化的外壳,而在内容上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才体现出来的。
正是这样,人们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名篇佳作。如中国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英国的戏剧《哈姆雷特》就是代表作之一,其中所描写的鬼魂形象至今仍深深地印雛人们的鹏中。
如今,以鬼为题材的影视仍层出不穷,有的已成为当前影视追逐的重要目标。
1990年夏天美国电影市场上,推出了一部派拉蒙影片公司拍摄的《人鬼情未了》,此片独占鳌头,创下了一亿三千多万元的票房纪录。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极其富有的银行家,正准备结婚时却在纽约街头遇害身亡。未婚妻悲痛欲绝。其时,已成鬼魂的银行家不愿离开未婚妻,便仍逗留在人间。
当他知道心爱的未婚妻也有生命危险时就千方百计地想保护她。然而,人鬼殊途,无法交流,最后,他只得求助于一位心地善良的“通灵者”,终于如愿以偿。故事曲折生动,情节一波三折,特别是以令人恐怖的鬼魂来表现一段极有感情、十分浪漫的爱情故事,是这一故事片成功的原因之一。
中国以鬼为题材的影片也不少,特别是港台这类的片子更多,手法新鲜,表现力强,富有传奇色彩,很受观众喜爱。著名台湾女影星王祖贤不仅以表现东方靓女出名,更以鬼魂形象深人人心。1988年,她主演的《倩女幽魂》在法国以《中国鬼故事》之名推出上映之后,反应十分热烈。王祖贤古装东方美人的扮相和造型,清纯脱俗、自然洒脱的演技,深得法国观众之喜爱。
在世界旅游业中,鬼文化之旅的热线已为众人所知,一些旅游商更是竭力推崇这一新奇的旅游,以便招徕更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