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一些有头脑的商人对这一旅游中的新题材,不断加以宣传,以引起游客的兴趣。我曾到过英国,在英国,鬼文化竟然给旅游业带来可观的收入。据说,英国号称是世界闹鬼最凶的国家,有上万个地点经常被鬼魂光顾。除温莎堡、西明尼斯特.艾比和苏格兰大院等已知的“鬼居”之外,伦敦的一家时装店、一个炼油厂、一条弄堂和英国广播公司大楼也都被“发现”有鬼魂出人。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布莱尔城堡近年发现有一个居住在那里的幽灵,为此游客云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鬼文化不是一种已经僵死的文化,也不是即将珍藏人博物馆中的历史遗迹,它还活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其中一个例子。
四川的丰都,自古以来又称“鬼城”,近年来,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丰都城的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店铺都与鬼城有关,如鬼城饭店、鬼城旅社、鬼城发廊等,用鬼城作商标的亦有,如鬼城牛肉干、鬼城豆腐乳、鬼城天糕等,《立在长江边的丰都城徽,就是一个大鬼头。为了渲染鬼城的气氛,城内的路灯,全部用红布做灯罩,那式样酷似无常的高帽子。此外,丰都城郊的一个山头上有一鬼城,在那里可以看到十八层地狱中种种惊心动魄、使人三宿不敢人睡的可怕情景,但旅客仍饶有兴味地观看、欣赏。
北流属玉林辖。按理玉林人很会做生意,一点不假。
这话,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玉林与中原的交易,肇端甚早。大约夏代玉林异物已通过物物交换流人中原,为人所悦。到了周代,交换又有发展,周成王时,瓯人进贡蝉蛇,路人(骆人)送去大竹(《逸周书.成周之会》)。又《旧唐书.地理志》载,党州(今玉林境)“古西販所居”。又说郁平县“古瓯、骆越所居”。周代祭祖时,所供之酒需以鬯合酿,人们认为只有这样祖灵才肯领受。鬯是一种花,因为岭南玉林产的鬯最多最好,周王室因命入贡,称为玉鬯。《说文》载:“百花之华。远方郁人所贡芳草,合酿之以降神。”中原人于是把郁人的居地称为郁林,后简为玉林,这就是今天玉林的来历。由于玉林珍宝名闻中原,各诸侯国争相派人越过五岭,千里求购。
汉代有了灵渠水运,五岭南北交易畅达,中原的铜、铁、农具、马、牛、羊、丝绸及各种手工业品大量运人郁林郡。与此同时,岭南的水果、象齿、布、金、银、丹砂、铜销往中原。荔枝引得皇帝满口流涎,竟下令“十里—置,五里一堠”,“星夜传送”新品直抵长安。
玉林人与广东客商的贸易货物还有瓷器、林木和稻米等。运瓷线、浔江线等,因“宋代广西窑瓷产地,都是靠近内河沿岸”,故可“从广西内河水运窑瓷下广州”(《壮族通史》)。木料被“劈为大板,背负以出与省民博易,舟下广东,得息倍称”(《岭外代答》)。玉林地区盛产稻米,丰年常运去广东,史一粮船舳舻千里,如长龙卧波,顺风直抵羊城。
玉林又素与广东有盐茶酒贸易。“因广西地广莫而凋瘁,食盐有限,商贾难行”(《宋史.食货志》),故盐多赖广东。宋景定三年(1262年),“广州东莞、靖康等十三场,岁鬻二万四千石,以给钦、化、挦、贵、宾、梧、横、南仪、郁林州”。
商品意识在一个地区和人群中的形成是历史传承和不断深化的。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当下的玉林人似乎只重视在物欲中去发展,却忽视了玉林这方水土历史带来的真正文化,并利用这些人文成果再持续发展,而这种文化与经济的同步才是健全的发展。
我想,在今天大谈文化的时候,为什么北流不利用“鬼门关”这一人文景观去做一些带有文化含量的事情呢?
其实,走进鬼门关,我认识了鬼文化。走出了鬼门,还有勾漏文化,玉林人其实就在文化滋养中成长。
那天,朋友问我勾漏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这可把我问得愣住了。
细细一想,相传东晋精于炼丹术的著名道学家葛洪,遍觅天下后,认为勾漏洞为难得的仙境,故奏请皇帝,放弃“骑常侍”
的高官不做,求为“勾漏令”,想在洞中炼丹益寿,著书立说。
这是官场中人多么需要学习热爱生命的一种心态。转而一想,前些年玉林的许多官人把名利看得很重,却没有领会葛洪先生的精神,一昧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结果纷纷下马。
我想,所谓“勾漏文化”正是当地人一代一代期盼当官人保持平淡、修身养性的心态,正确看待“当官”的境界。
境界比名利官场更重要。
在名利官场面前,任何人,看来也不同程度地懂得了,应当愈发要拥抱文明。葛洪本质不是一名重官主义者,充其量是位健康理想的实践者。他在真正意义上的奋斗是完成抱负,而不是沾沾自喜地想看到“散骑常侍”这一高官的头衔。
所以说清醒的人是有福的。
据说在这之后,葛洪则隐西湖葛岭入仙去了。后人爱戴他,于勾漏洞前立葛仙祠,建碧虚亭。
我查了很多典籍,似乎葛洪没有到过北流,也没有在勾漏洞炼丹。
那么上千年来北流为什么把这勾漏洞说成是葛洪修身养性的地方呢?我想是因为人们对当时葛洪所主张的对生命的热爱化为对人人平等,个个生产,财产共有的理想社会的憧憬。葛洪祭起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思想,提倡“人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夫人各自衣食其力”,进而反对贫富不均,等等,这些都深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平民求生的意识,平等的观念与追求,与高高在上,靠民众血汗以享尽人间万福的贵族利益格格不人,葛洪便成了当时人们的偶像。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出生约在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终年八十一岁。
葛洪既有做官为宦,又有求仙得道的血统。官宦者有:先祖葛浦庐,官至骠骑大将军,封为下邳僮县侯;祖父葛系,在吴国历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要职;父亲葛悌先在吴国,历职五官郎、会稽太守等;人晋后,又任肥乡令,邵陵太守等。葛洪的祖上为道士者,有从祖葛玄。玄字孝先,为三国时著名道士,他学贯古今,博览经传子史,曾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著有《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经》等炼丹经书。后世道教徒尊他为“葛仙公”、“太极左仙公”。
葛洪少年勤苦求学。他的父亲早逝,家道中衰,他便亲自操持农活,并于其暇发愤苦读。他说:“年十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饥寒困悴,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农隙之暇无所读,乃负笈徒步行借,又卒于一家少得全部之书,益破功日,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鲜能读也。”到了十六岁,葛洪开始读《孝经》、《论语》、《诗经》、《易经》等儒家经典。但自学难通,就去拜从祖葛仙公的弟子郑隐为师。在那里,他博览经史百子之言,还浏览过《河图》、《洛书》之类图谶之书,以及当时颇流行的风角、遁甲、六壬、太一之类术数书。郑隐见他年少体弱,又兼为葛仙公的后人,便将他与其弟子区别对待,命他抄写道书,饱览秘笈,又立坛盟誓,将金丹仙术传给葛洪。这时的葛洪,既想作一个著簿子书,后世留名的文儒,又具有巢父、许由等人隐居山林的思想。
葛洪成年之后,屡次在出仕与归隐求道的两极间徘徊,而时代逐渐把他推向求道一途。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二十岁的葛洪参加了镇压张昌、石冰起义军的战争,战后因功授予伏波将军,这是葛洪入仕的一个契机,但事后朝廷不论其功,未被录用。兼济天下不得,葛洪就只好到洛阳读书。可是北方战乱,归路又因****而阻断,他只好在徐、豫、荆、襄、广等几州间周游。光熙元年(306年),故友嵇含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就推荐葛洪为参军。这又是葛洪经世济俗的一个机会,他来到广州,偏偏嵇含没到任就被仇人暗杀。这对青年葛洪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作客异乡,苦闷中开始撰写《抱朴子》一书。这时,南海太守鲍靓与他交上了朋友,将女儿鲍姑嫁于他为妻子。鲍靓明天文、河图、洛书之类,也学仙术。在这种氛围里,而立之年的葛洪人世之心逐渐放弃,而潜心修道,服食养性的决心越来越坚定了。之后,葛洪又屡次出仕:建兴三年(315年),被荐名琅讶丞相府;建武元年(317年)被辟为椽,并于此年完成《抱朴子》全书;大兴元年(318年),晋元帝赐爵关中侯;咸和初(约326年左右),补州主簿,后转司徒椽;咸和三年(328年),任咨议参军,等等。但是,他每次出仕之后,又在动荡的朝政中归隐。最后,他隐居在广州罗浮山中,潜心炼丹。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葛洪写信给广州刺史邓岳,说:“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邓岳得信后去辞别,还没赶到,葛洪已坐亡,尸体颜色如生,终年八十一岁。
不管葛洪是否到过北流,面对生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贫穷与富贵,高尚与卑劣,热闹与平静,都是生活的一种状态,却又任人取舍。葛洪对待人生,其心态似乎流露着一种幽怨和苍凉,但充实心底的更多的是一种宁静而旷远的境界。
社会是自由的元素,它涌动着,流动着,絮语着,咆哮着,整个地球都随着它浮沉。像葛洪一样,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都不会永远生活得潇洒而自在,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希望登渡彼岸找到幸福归宿。
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也许都会遇到大小不同的“鬼门关”,那就看你能否走过去,走过了那边就是天外天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一次出访法国途中,在香港启德机场转机的候机座位上,遇到了一位白发长者,攀谈中,他自我介绍是台湾高雄的大学历史地理教授。他问我是大陆哪里来的,我说从广西,并问他知道广西吗?他说,知道,知道。四十年代初到过广西桂林。我想,这是抗战时期。那时的桂林,文人荟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广西成为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教授接着问,广西的省会还在桂林吗?我说,不,广西的首府在南宁,我的家就住在南宁。南宁?教授似乎有点不理解。我肯定地说,对。教授摇摇头说,不对,应该设在桂平。桂平?我想说,你没有搞错吧?我说,你到过桂平吗?答,到过,不仅到过,而且对桂平的历史及经济地理位置还做过许多研究。这时,老教授越说就越来劲儿了。他说,从经济地理位置来说,桂平位于广西中部,是黔浔两江交汇处,是广西不可多得的内陆天然良港,有西山雄蹈,左黔右浔,只要面对它的气势,它的雄姿,它的身价,每一个人的想像力都会涌溢出壮阔的情调,或诗或画,或歌或吟,凸显出一片天造地设、浑厚博大、波光四射的山水精魂。
接着,老教授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了桂平,讲述了这个建制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的城市。算算桂平已经有两千一百多年了吧,他自言自语说。
从五百年前明朝的侯大苟和他的先行者和后来举事的大藤峡瑶族农民起义,连续奋战了二百多年,曾七次攻陷梧州城,还远征广东各州县说起,还有令人震惊令人叹为观止的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桂平金田发动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转战了十四年、占领了十八个省,定都金陵,差点儿把清皇朝推翻了。这震惊世界的农民起义成为了国际性的历史研究课题,专家学者辈出。就连后来的胡适的学生罗尔纲、日本的小岛晋治、美国的魏求恩、英国的柯文南……他们曾涉足天国故园我与教授说了这些,教授也十分熟悉。
老人说,清咸丰年间陈开、李文茂的天地会块土地,个地方,都有自?叭说睦贩绯荆骶呱实娜宋牡乩砉适隆?
起义,定都于浔城(今桂平城),称秀京,这更非同小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几处曾作过京城的?北京、南京、长安、开封、洛阳……浔城,这个浔城就是桂平,桂平居然也上了这个行列,能不令人惊讶?
老先生在海的那边,却对广西桂平的历史如数家珍,侃侃道来,简直就在给我上了一席乡土历史地理课。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丰厚的知识底蕴令我至今常挂在嘴边,不时地向朋友宣扬。
真正的文化人,应该不断地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着明白无误的地域文化和创造自身的文明进步。因而,人类生存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地方,便有自己前人的历史风尘,有着各具色彩的人文地理的种种故事,不过未必人人都知道,或者未必知道得很清楚,要有一定文化造诣和责任感很强的人才能去把它开掘出来。从这点来说,任何一座城镇,一个村庄,一道河流,都有一个丰富的历史宝藏和传奇匣子等待我们去打开它,走进它,这样,我们就可以海阔天空去和有关的历史人物、神州人物、芸芸众生等进行交谈,并揭示出一派神奇迷离的风采,以及种种人和自然之间那种天然的和谐。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深藏的珍宝往往被人忽略了。其实,这是无价的文化,无课本的教育,渗透进你的生命和血液,顽强地影响和伴随着你的意识,这就是乡土情结所滋养的血缘历史。我想,老教授就是一个流着中国人的血,与中国同在的“人文知识分子”,我骨子里就永远景仰这样的人!
那么,桂平,流经桂平而最后形成的珠江,它一路不屈不挠、浩浩荡荡,造就了神藏秘设的自然景观、人文神韵,延伸、扩张出一片铺向天边的蔚蓝世界……然而,这条深奥博大的大江的岸边,有关它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还有多少人关注它、欣赏它呢?
我曾先后两次到过桂平,去触摸被表象忽视的大地的活力,去探寻被迷惘遮掩的生命的涌动,并表达对自然与历史的敬仰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