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是诗歌的时代,压抑太久的人们需要呐喊抒情,于是各种诗歌流派兴起。九十年代,是小说的时代,光呐喊不够了,需要长篇文字来反映过去沉重的生活内容。二千年前后,是散文的时代,休闲和漫想占据了生活中心。到了二千一十年代,将是网络文学的时代,人人上网乃大趋势。网络文学中当然也有小说、诗歌、散文,但又不完全等同于那些传统体裁,它有明显的网络特色,它是一种形式和内容的新组合。
研究网络文学的特征,适应时代的要求,理性的参与和引导文学的流向,这就是网络文学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网络文学是最年轻的文学形态。
让我们与青春同行。
2007,12,1日
美文的天空
(小引:从《美文》杂志创刊至今,本人一直在这块文学的园地里耕耘。一是为了吃饭,二是钟情散文,三是乐于跟着贾主编做事。先当责编,后组长,再主任,再再是副主编、副社长。因职务之故,写了一些配合性的文字。现摘录一部分,是个纪念。取名叫“美文的天空”,乃杂志叫“大散文月刊”,发稿领域很广阔,本人的小文虽只是一片云彩,但它们同样折射着太阳的光辉。)
导读:2003.5
有风多扬锨
有风多扬锨。
这是前不久,贾平凹主编在一次编委会上说的话。一副种田人的口吻,朴素而亲切。其本意是,在收获的季节,庄稼要抢时机晒打入仓,乘风大阳光强,多扬几锨,吹去杂尘,盘出上好的粮食。城里人可能觉得此话陌生,但你若常去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旅行,便能看到农民们在院坝中扬锨的场面。有风多扬锨,是一种喜悦景象,是一种精神状态。
一份杂志就是一块良田,编刊人犹如农夫在辛勤耕作。
今年《美文》的上半月刊、下半月刊如期出版,稳步上升,起到了很好地互动作用。最近,****西安市委宣传部嘉奖了美文杂志社。
还是那次编委会上,贾主编动情地说:现在政策好、市场好、生存环境好,我们要多努力啊。
是的,有风多扬锨。
这期的头题,我们编发了一组有意思的东西,就是部分著名作家、学者、特级教师为“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复赛所命的题目。作家的形象思维,学者的理性启发,特级教师的严谨规范,让我们从小处读出了才情、读出了热忱、读出了智慧的火花。从古到今,文坛上许多有趣的事情使人难忘。这些题目和少年们应征的作文,将又是一桩赏心悦目的佳话了。
春深夏至,草长花盛,要看五月的明媚,还是江南惬意。一组浙江作家的散文,带给我们茶香、水味、禅意,还有悠然论世的激情。且不说看剑还是听箫,先贤已做了诗意的描述:“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品尝了清新的鲜果,不妨再来点深味的咀嚼。许道明先生的《挽歌的节拍》,将我们拉进了30多年前那狂热的、纷乱的历史甬道。它的真实性让人摇头感伤,它的幽默性让人哑然失笑。那时的大学是革命的火炉,复旦的火炉极富代表性。
从今年年初开始,本刊每期欲特别推荐一个有分量的长篇散文,只是好稿难觅,还盼得到大家的支持。这是算是约稿了。
有风多扬锨。风来自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读者。只要收成好,我们会使劲儿扬的。
导读:2003.6
文学中的“非典”
在如今这个五花八门的世界上,各种新的东西不断涌现。其中有值得嘉许的新生事物,也有令人憎恶的恶瘤和病菌。最近流行的非典型肺炎,已经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成为大家谈虎色变的话题。不过我们相信,只要有严密的防范措施,果断的诊治方案,科学的救护手段,疫情终会被扼止。人类总是在战胜灾难中前进和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
由非典这个名词,我忽然联想起散文创作中的非典型来。十一年前《美文》杂志问世,曾提了个大散文的说法,刊物除了发表作家们写得正宗散文作品,还先后不间断地采用了不少诸如历史的纪实、学术的研究;导演的致辞、院士的笔记;画家的感语、商人的告白等等,它们虽在艺术散文的序列之外,但透露出的时代特怔、生活气息、才情与智慧、鲜活及灵动,深受读者的欢迎。去年,出自财政干部之手的《一个财政局长的手记》发表后,受到国家财政部的重视并获得散文大奖;今年初,一位农村工作干部写得《向农民倒歉》刊发后,亦引起文学界与读书界的强烈反响。
疾病中的非典应该铲除,文学中的非典需要支持。
这是一点感慨。
本期的散文现场各具特色,季栋梁的《消失的词语》是乡村历史的一段回溯,汗漫的《周围》乃都市现状的几许感悟;鲍鹏山的《日常生活的逻辑》揭示了普通人物信奉的朴素真理,李森的《我是乌鸦》在寓言式的幽默中渗透着深刻的警醒。几位作者属实力派的新锐,他们的文章给读者送来一股妙悟时世的清新之风。
中东局势是人们近年来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本刊特稿《渴望中的和平之光》,从细微处反映了那块地区的一些世风民情。
今年7月,是西安日报社创办50周年的纪念,我们编发了该报编辑、记者的一组散文以示祝贺。其中吴克敬的质朴凝练,诺思的神采飞扬,徐晓红的简约有致,庞进的厚重深沉,高亚平的恬淡诗味,曹军华的藉史觅踪等,是一个集体创作实力的展示。对于报人散文的关注,我刊过去曾搞过一段征文,今后还会一如既往地提供版面。报人工作在社会生活的前沿,他们的作品富有时代感并贴近大众,这是我们需要的一种气质。
导读:2003.7
杂志的口味
杂志的口味是什么?
曾听部分写作者及投稿者说:我写的东西不适合杂志的口味,我的文章不是“美文”云云。于是开编前会大家便研究,我们杂志的口味到底是什么,为啥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结论是:我们可能提出过一些散文创作的主张,造成了倾向性的影响。
是的,我们曾经有意无意地提到办刊的思路(包括对某方面稿件的需求),但从来没说过排斥什么,不要哪些。其实,凡是写得好有意思有味道的文章,我们都欢迎。杂志犹如大舞台,给各种各样的散文提供表演的场地。
《美文》坚守在中国的西部,因而过去推出了“西部散文笔会”、“新疆散文专辑”、“青海散文专辑”、“云南散文专辑”等等,这是一种姿态,一种责任,我们必须做的工作。但也推出过上海、湖北、浙江省、福建等南方省份的特辑啊。
看多了金戈铁马、大漠狼烟的渲染,有时读到熏风丽日、吴侬软语的情愫,心头也会有一股清泉流过。
这期刊物的稿子南方作者占了一半,女性也占了一半。
“散文现场”中的四位笔杆全是来自于苏、沪之地的青年女作家,她们尽管写得是身边琐事,但那份心感、语感,那份亲切自然带给了我们欣赏的愉悦。其中龙莱笔下的大学生情状,阿溶的个性生活滋味,朱文颖对一个城市的分析,燕华君的童年记忆……在轻松的叙述中注入深情,让人很容易沉浸于内。她们的笔触富于生活的原生态,富于时代气息的细微感受,富于人性的平常意趣。这是当今散文创作的一种趋向。
其他如代薇的《邮局与邮差》,童蔚的《“深蓝”之前,不亦乐乎?》,院萍的《女温暖》,杨莹的《野外初识》等,都是具有当代生活实感的散文。
本期的“特别推荐”我们编发了杨晓兵的摄影及王朝阳所写的文字。晓兵是记者,他用镜头记录下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客观的写实片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注析与人性关怀。朝阳的文字虽来自于对画面的感受,但他的理性升华和诗意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回味。
杂志的口味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读者的新鲜的阅读需要。
导读:2003.8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近些年来,西安城区的高楼大厦及有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多了,有时经过它们的面前,那宏伟的气势和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但最吸引我注意的,还是一些细处的精致与和谐。比如楼体的颜色、窗户的造型、门庭的设置、墙饰的效果、夜晚灯光的变幻等等。什么叫匠心?匠心就体现在大构架的独特安排与小手工的精雕细刻上。
由此我想到办杂志,其实也有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问题。大楼用一砖一木搭起,杂志系一篇一篇文章汇成,在建筑美学与编辑美学上,二者有异工同曲之妙。
特色和细处,这是两个关键词。
去年我刊编发了裕固族女作者阿拉旦·淖尔的一系列散文,引起外界的关注,她的《萨日朗》一文,先后被十多家报刊和书籍选载,北影一著名导演正在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这期,我们又集中刊出达斡尔族女作者的散文特辑。她们的写作可能还不尽完美,但作品中渗透的历史变迁、生活气息和情真意切地感受亦有可读之处。这些作品对于文学来说只是一道风景,对于杂志来说只是一次策划,可对于一个只有数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来说,其意义恐怕要深远许多。
不少教科书与理论文章说,中国的现当代创作,曾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但我们现在阅读的外国散文,大多是几十年前的翻译作品,目前国外的散文创作现状,我们的确知之甚少。去年年底,《美文》推出了一个“俄罗斯当代作家散文特辑”,他们活泼的文风和对社会变革的切实感受,增加了读者的兴趣,今年下半年,我们每期将推出一辑“俄罗斯旅外作家散文研究”,看看从这个窗口吹进来的风,是否还有借鉴的价值。
本期“散文现场“的作品充满了探索的意味,阿来通过死亡的假设来探讨生命的真谛,马莉透过粗糙的心灵和社会现象发出对美与细致的呼唤,张生则对写作的意义做了独特研究,李旭发出的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感叹,范晓波表达了当代众生对田园风情的向往。
探索是永恒的主题。每期杂志都是一次探索。但愿读者能够认同。
导读:2003。9
漫说敬业
前几天,在环境优雅、富有秦川民居特点的桃花源里,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欣然举行,许多活泼清纯的中学生踌躇满志,大展才华。评委会上,贾平凹说:娃们的有些感觉我写不出来。余秋雨说:大奖只有一名,太少,还是增加一项评委奖,不要埋没了文学基础好的孩子。
作家们的喜悦毕竟是间接的,其实,学生获奖了,最高兴的首先是辅导老师。老师的欣喜发自内心,来自血液,那是一种神圣的可敬的职业快感。
9月是金秋时节,是收获的日子,也是“教师节”。为了表达我们的心意,本期编辑了一个“中学教师散文专页”。这些作品里,有的叙写了教坛生涯的悲欣往事,有的捕捞了师生情谊的点点滴滴,有的赞颂了大好河山的峰姿水影……他们的文章给人一个强烈感受,就是那种职业的认真、热情、一丝不苟并乐在其中。
职业感,在教师的身上体现地最充分。
敬业精神,是大家都应该效求的品格。
说起敬业这个词,如今好象有些疏远了。现在是信息广通、人才交流的时代,变换工作是常事(尤其是年轻人),但我觉得,敬业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生的一种必修素质,它与谨严、投入、负责相关紧密。并且大多数人,一生中总是以某个职业为主的。所以,培养敬业的风范很有必要。
敬业的高层次是讲究职业道德。现时下职业道德提的似乎也少了,职业病倒是相当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