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天才是鼓励出来的
34346000000026

第26章 第二十五招 作良性的比较,鼓励孩子竞争

有这样一个故事:父亲教两个孩子钓鱼,两个孩子中,弟弟的钓鱼技术比哥哥好。长大后,两兄弟各奔前程。哥哥成为一名成功的学者,弟弟成为一名记者。有一天,弟弟对哥哥说:“我经常羡慕哥哥,爸爸总是表扬你。”

听了弟弟的话后,哥哥说道:“不是这样的,其实爸爸更喜欢你。你钓鱼的技术更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父亲通过钓鱼,来维持两个兄弟的竞争关系。

哥哥从钓鱼技术好的弟弟那里产生了危机感,为了战胜这个危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而弟弟因为父亲更加赞赏哥哥,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好胜心,加倍努力拼搏。

事实上,兄弟间既是同伴又是竞争者。兄弟间在形成兄弟关系的同时,也开始了竞争。他们竞争最重要的砝码就是父母的爱,这样的竞争是从双方的比较开始的。

“妈妈喜欢弟弟那样做”,“哥哥那样做会受到爸爸的批评”,双方开始从行动上做比较,然后选择是去模仿还是改掉。

兄弟间这种自然的竞争,可以激发上进心、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为是自己选择的竞争,更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就像两个水平相似的长跑运动员一起跑步,可以创造更好的纪录一样。

这时候,父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父母从中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因为孩子们一味的竞争可能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因此有必要把竞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五六岁的孩子总在和同伴比,也总希望自己能胜人一筹,从换牙到踢球,到家里的玩具,无论什么,他们都渴望自己能够占上风。那么,父母该不该对孩子们这些没完没了的竞争叫停呢?

“我换了7颗牙,你只换了5颗!”“我昨天踢球一下就踢了10米,你能吗?”生活中,面对五六岁孩子这种接二连三的竞争问题,父母常常感到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竞争,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定义,但它却能够造成正面和负面的结果。

父母会因为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夸大其词而感到尴尬,同时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认为是一个傲慢自大或者无知却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但是,另一方面,令父母感到矛盾的是,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这种大环境中,孩子们不得不因为要进入一个好学校,参加某个球队或者一些学校的活动而和其他同伴展开激烈的竞争。父母认为如果干预孩子的竞争意识,就会导致孩子竞争意识的淡化,从而处于劣势,那么孩子将来就无法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下来。但是,父母的努力往往造成了一种不良结果,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正是因为父母内心存在这种矛盾,所以导致自己给予孩子的信息是模棱两可的。父母们既想让自己的孩子感觉轻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不必因为自己不是最棒的而担心,又想使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努力而最终获得成功。由于这种矛盾心理在作怪,父母们就无法清楚地判断出,孩子竞争意识的程度和他的年龄比起来是不是恰当的。即使孩子的竞争行为有些过火,竞争意识过强了,恐怕父母们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实际上,因此,摆在父母面前最大的任务就是指导孩子用正当的方式来竞争。

孩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身体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进步,这与他们的竞争勇气和日益增强的竞争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开始喜欢和其他同伴做比较。就拿五六岁孩子突飞猛进的行为能力来说吧,有一天他突然就学会自己系鞋带了,还可以把小轱辘卸了骑两个轱辘的自行车了,这些能力都会让他感到非常自豪,所以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向别人炫耀。而且,无论他掌握了哪种新技能,无论掌握的程度有多深,他都会非常引以为荣,还把这些能力当成和其他人做比较的资本。

3岁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生活在一个幻想世界里,然而五六岁的孩子则沉浸在现实的生活当中。3岁的孩子想要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飞人,他们只是把自己想象成为那样的人,而5岁的孩子却不是简单地做做白日梦而已,因为他正在向周围的人证明他才是跑得最快的人。也就是说,五六岁孩子的思维方式产生变化了,他们更喜欢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最棒的。

很多专家认为,为了避免刺激五六岁孩子强烈的竞争欲望,最好不要制造激烈竞争的机会和场合。虽然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愿意遵守规则,但是他们毕竟还很小,还不能忍受自己被淘汰的现实。比如,当孩子们正在一起玩抢椅子游戏的时候,他们会很高兴。虽然已经向他们讲明了游戏的规则,但是他们并不明白淘汰制意味着什么,也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被淘汰出局。一旦自己没有抢到座位,就会非常难过,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欣然接受这个游戏结果。但是,当孩子在教练的组织下参与一些体育比赛的时候,比如足球比赛,孩子们却不在乎球赛的结果是赢还是输,比赛以后的美食款待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恐怕只有教练才会关注他的球队是否能赢得这场球赛。

当然,与其他同伴相比,有些孩子的好胜心更为突出和强烈。从性情方面来说,这是与生俱来的;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孩比女孩更喜爱与他人竞争。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游戏中只有他赢他才爱玩,或者因为怕输而不参与任何活动,就是因为家庭里存在问题造成的了。5岁的闹闹非常爱争强好胜,他的妈妈抱怨说:“闹闹无论玩什么都得他赢才行。有一次,他翻出来跳棋,缠着我教他,和他一起玩。我看他很感兴趣就同意了。我知道他的老毛病,就先给他打了预防针:不仅向他讲明了游戏规则,还演示了一遍,而且还警告他不许耍赖,他高兴地答应着。谁知没几分钟他的态度就全变了。虽然他还没输,但是看到他的棋子落后了,他就忍受不了了,无论我怎么说,他都不服气,最后竟然把棋盘弄得乱七八糟。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我们以前都太让着他了,常常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认为与其让他又哭又闹,还不如让他赢呢。结果导致他现在不能承受任何的挫败了。孩子总是输不起,确实让我们父母很头疼。”

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你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都具有不同的能力,无论他是赢还是输,你都依然非常地爱他。

生活中,孩子把自己和他的朋友不经意地做个比较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你不必因为孩子轻视他人的言论而惩罚他,但是你也绝对不能鼓励他。你应该让孩子明白自我炫耀和夸奖会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伤害。另外,生活中父母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当自己谈论那些成就的时候,是不是有些洋洋得意,夸大其词呢?自己是不是总爱和别人对比呢?甚至曾经做过不恰当的比较呢?总之,父母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他所获得的成就上,而不是非常在意自己有没有超过其他人。

1.竞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知识和信息的多元化要求有不同个性和专长的人才,竞争成了选拔人才的必然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促使他们成才的必由之路。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力、才能及先天限制。他们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觉察力、创造力的人。竞争教育便是在教育的各环节中以比较的方法,通过引发孩子的好胜心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激发他们观察、思考、尝试、创新等。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孩子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平均水平,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己的欲望。更有价值的是,与因家长的要求而产生的学习欲望相比,孩子因希望在竞争性的学习中取胜而产生的学习欲望更具有自发性,因而孩子也更容易在其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2.在竞争教育中同时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要在竞争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首先要巩固他们心中的集体观念,更具体的办法就是尽量让孩子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真正地当家做主。在让孩子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分工明确、群众监督,力求让集体中的所有孩子都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班级活动。

同时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求同存异的思想。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对象。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或有家庭问题的孩子,由于有优越感或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感,更不容易做到宽容待人,团结同学。竞争并不是攀比,更不是抬高自己、轻视别人。在竞争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集体中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缺点,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慢慢地孩子学会了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也更能接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集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当自己的集体要参与竞争时,就会把尽自己的一分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让集体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让集体中的成员自觉、有效率地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工作,这正是团队精神的实质所在。所以,家长有必要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团体意识。

3.竞争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结合和互相促进

竞争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又可以结合和互相促进,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首先,在民主的学习气氛和个体与个体的竞争中,孩子往往在不自觉中表现、发挥出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对于个体来说的创新。当个体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参与集体间的竞争,他们个人的智慧会集中起来,完成从个体创新到集体创新的过程:个体意念 个体意念——集体讨论——反馈个体——集体调整或个体调整——得出集体意念。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思考水平又同时得到提高。再进一步看,集体之间的竞争、比较使集体各成员有更多机会合作、切磋,反过来又促进了集体内团队精神的巩固。

竞争教育在比较中触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与别人协作的能力,当他们意识到一些以前是老师、父母为他们决定的事情原来自己也有能力决定和处理时,自信就会提高,会让他们更乐于自发地学习,这样正是达到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低负担、高效率。

孩子之间的比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比较,一种是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比的是孩子之间的差异,比得好,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欲,比得不好,会打击孩子的信心,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只爱别人家的孩子,自己一无是处,没人疼爱。纵向比较,比的是孩子自己,通过纵比,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有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再次成功的勇气。但是一味地看重自己的孩子,觉得他什么都好,没有缺点,则容易形成溺爱。所以,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有它的利弊,关键看父母怎么去运用和把握。

科学地比较首先要以孩子为本,要符合孩子的性格、心理、年龄、认知等特点,不要一味地从众或拔高,也不要一味地鼓励或批评。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下一代面临的竞争将更为残酷,有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具竞争力,就抱着“学了总比没学好”的心理,让孩子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加班加点学习各项本领:钢琴、围棋、舞蹈、语言、奥数、英语多管齐下,甚至还形成了一种攀比,你家孩子学两项,我家孩子就学三项、四项,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精力,结果弄得孩子筋疲力尽不说,还对学习产生了畏惧,他们觉得学习不快乐,学习很辛苦。有这样一位母亲,却不是这样做的,她本来想培养孩子拉小提琴,可是她发现孩子每次学琴后,总是趴在隔壁围棋班的教室窗口听围棋课,舍不得走,原来孩子喜欢的是围棋。这位母亲果断地让孩子改学围棋,孩子兴趣在此,果然学得很好,小小年纪多次在全国获奖。另外有一位母亲做的,她每天坚持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写上几句鼓励地话:“你今天字写得很棒!”“你完成作业又快又好,真不错!”等等,给予了孩子极大的鼓舞。可是久而久之,孩子有些自满和骄傲了,因为他写得再不好,妈妈还是表扬他。这时,这位母亲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班上其他孩子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了做法,既保持了赏识为主的风格,又指出不足,提出希望,激励孩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孩子在这种纵比与横比的配合下,更上一层楼了。

科学地比较还要有度,纵向比较要多些,不要让孩子总处在横向比较中,否则会产生副作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说话早点,有的说话晚点,可能是因为家长之前疏于对孩子的语言启蒙,也可能是孩子自身还没有进入语言敏感期,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错误地认识孩子。可能在生活中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都曾不经意地犯过这样的错误,总觉得孩子是人家的好,不知不觉地会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嫌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你看你的同学××多好,回回都考第一名。”“你瞧××多听话,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等话语也常常出自妈妈们的嘴里,说得多了,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使得他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不了自信心,而且对妈妈表扬过的同学非常地憎恨,无形中孩子的心灵被扭曲了,这样的后果是惨重的。所以,父母要学会正视孩子的缺点与不足,多进行纵向比较,和孩子一起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进步。

有这样一段话:当你的庄稼长得不好,你决不会去怪庄稼,而是看自己种庄稼的方法有什么不对。教育孩子也是这样,孩子是有生命的个体,他是受教育者,当他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把责任全推在孩子身上,而要好好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什么不当之处。所以,伟大的家长们,请从学会科学比较开始吧,用科学的情感来爱你的孩子,正确地了解他、认识他,既不要“忽视”,也不要“期望太切”,而要让他在愉快、和谐、健康的环境中塑造完美人格,获得属于他的成功。

科学地爱孩子,除了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更要正确地看待别人的孩子,把孩子们摆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之间形成合理、适度的比较,从而创造有利于孩子奋发进取又不失自信的良好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