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是人人都会说的词,但往往不容易做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众星拱月般的待遇,因而,也就会导致孩子产生本位主义和以自我中心,变成一切从自我出发。生活中,过多的本位、过多的以自我中心,必然会导致利益双方的冲突。但是,这些冲突,又可以通过换位思考来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说,在生活中,父母如果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就会很客观地并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孩子、同情孩子、爱护孩子。这样,也就会被孩子视为善解人意的父母。所谓“善解人意”,也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不仅意味着知道自己的存在,而同时也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并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视孩子的痛痒于不顾。
那么,到底什么是“换位思考”呢?换位思考,就是“理解”除自己以外的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感受,并从对方的身份和立场上来看待事情。也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如从对方的身份、地位、立场及情况等)进行思考,去想问题,然后,从对方的角度上去处理事情。这样,最终就会给人以出乎意料的结果。所以,父母在同下一代沟通中,如采用了这个方法,结果就会,生“有代而无沟,有沟而自通”这样的奇特效果。
那么,我们在同下一代沟通中,又怎样去“换位思考”呢?
1.要用细心去感受孩子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可能不同,只要在不同的经历中,我们去细心地寻找到相同的感受,就能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我是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这是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当然,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在与孩子交谈时缩短距离,但这样却让孩子越发感觉疏远。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坦白地告诉孩子,父母也曾经有做错事的冲动,也曾因为做了类似的错事而后悔过。这样说,孩子也许就能够听得进去,能够接受你的建议。
2.要用真心去了解孩子
真心地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是很重要的。年龄段不同,心理需求自然也不同。如果父母们在自我了解、自我同理的情况下,做一些小小的反省,重新去观察自己的孩子:我们是否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提供了他们所必需的条件?我们是否让他们有独立自主,甚至通过犯错误去体验和成长的机会?我们有没有给他们游戏和玩耍的时间……孩子的成长是必须的,父母可以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维生素”,但绝对不能代替孩子去成长!
3.要用爱心去读懂孩子
要真正地爱孩子。有许多家长都说他们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在他们的“爱”孩子中,却存在着许多误区。那么,如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体现出更多的“真爱”呢?所谓的“真爱”,就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爱,是以孩子为本的爱,而不是功利的爱,不是让孩子拿高分数和高名次来换取的爱。但是,在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就是这样:孩子考试得高分,争头名时,就欣喜若狂,“爱”也就处处皆是。而一旦孩子的成绩名落孙山了,代之以“爱”的,就是讽刺和挖苦,甚至是怒骂,或体罚。因为这太让他们做家长的失面子了,这就是功利之爱,这是一种扭曲的爱。也就是说,要让孩子以高分数、高名次来换取父母的爱,这不是真爱。真爱,是没有条件的。然而,只有真正的爱,才会让孩子刻骨铭心,终身受益;而虚假的爱、功利的爱,有可能引发危机,成为一种隐患。
4.要用耐心去贴近孩子
君臣父子,师道尊严。很多家长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总是要摆出一副“长辈”的面孔。家长们往往将“说”的权利,专横地留给了自己,而孩子们只有当听众的资格。长此以往,孩子对家长的“唠叨”,也就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所以,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家长教育方式上的错位。他们“唠叨”的后果,是阻塞了孩子与家长交流的通道,封闭了孩子的心扉,堵住了孩子的嘴。因此,首先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心态放平和了,学会倾听。倾听孩子的诉说,甚至是发泄。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良好的修养,来倾听孩子的各种声音。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要能仔细地听进去,并能对症下药地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孩子多想想,多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自己,也许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发生激烈对撞。
总之,通过换位思考,可以使我们与孩子之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摩擦;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沟通,少一些责备……
换位思考——这才是两代人相互沟通心灵的最好桥梁!
除了换位思考,以下几点也是家长须掌握的有效策略。
“主动解决”是孩子正确面对现实、认真分析问题、自主尝试办法的积极策略,它是人一生都在发展和提高的能力,研究发现,儿童从1岁就会出现使用这种策略的能力,并随着他运动、语言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孩子的经验有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所以他的主动解决策略有时不正确,有时不成功,需要家长的启发和帮助。但是家长常常忽略了孩子的这种主动性,把他不正确和不成功的策略归为反叛、多动、固执和捣乱,因此采取否定、压制或者包办代替的管教方式,这将阻碍孩子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替代活动”是孩子调节自己需求的积极策略,当孩子“主动解决”策略不利的时候,他就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对自己比较有意义的其他行为,从而求得心理平衡。它与逆来顺受的“被动应付”不同,也与逃避和歪曲现实的“自我慰藉”不同,孩子选择“替代活动”的态度还是积极的,选择的行为也是相对能吸引自己并从中得到快乐的,因此“替代活动”是培养孩子心理调节能力的常用策略,有时孩子能自己找到“替代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启发、提示、支持和帮助。
“重新思考”的孩子对事物的意义再次进行评估,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形成态度一变、行为就变的积极调节方式。与“酸葡萄”效应的“自我慰藉”不同,它并不回避和歪曲现实事物,而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大利益与小利益之间的关系中进行重新思考和判断,最终做出心甘情愿的理性选择。
如果家长善于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运用此策,培养孩子遇到矛盾换个角度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主动掌握并善于使用这种积极的调节策略。
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告诉他们:每当遇到一些类似的状况的时候,或许你会产生一些不愉快、不认同的感受和想法,但是你们应该学会原谅,或许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其实里面另外还有原因,可以想象:如果我是他,我是不是也会发生同样的事?只要不是故意的、恶意的行为,我们都应该去尝试理解和原谅。
父母帮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提醒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感受同样也是父母们的感觉,爸爸妈妈对于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的情景同样也是“有些绝望”,教育孩子同父母相处时注意自己的态度。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让孩子懂得换位思考的处事方法,能站在对方或者事情的另一面看待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今的独生子女往往有着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处事缺乏能从别人角度去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因此容易形成冲动、固执、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要做称职的父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教育孩子勤于换位思考的处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