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天才是鼓励出来的
34346000000040

第40章 第三十九招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称职的父母应该是敏感的,善于观察的。当孩子跌倒时,如果并不严重——比如在家里木地板上、地垫上、泥土地上摔倒,家长应该不动声色,观察一下。大惊小怪地“哎哟”一声,孩子可能就哭起来了——其实本身并不疼,是被家长的反应吓哭的。学步期的孩子最容易跌倒,由于充满了探索的迫切精神,如果家长素来对小磕小碰泰然处之,孩子多半会自己爬起来接着玩。这时,家长连一句“自己站起来”都不用说。有时候家长觉得孩子依赖性强,摔倒了习惯性地等着妈妈抱起来,父母的确可以蹲在他身边,温柔地坚持:“宝宝,自己站起来,来吧,到妈妈怀里来。”

跌倒的孩子需要自己爬起来!

大多数人,最小的时候是四条腿走路,长大了以后是二条腿走路,而到了老了之后,却变成了三条腿走路,可是,有的人,却是一直在靠三条腿走路,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有的人需要一直在别人的庇护下生存,而这样的人,显然未经过风吹雨打。

人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这个世界,而我们的性格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是童年,这个时候,对孩子们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父母,可以说,父母的教育,造就了孩子一生的性格,而那些一直靠三条腿走路的,无疑就是小时候父母过于溺爱所致。

路边、公园里,不时会见到有家长领着孩子散步,可是,当孩子一不小心,或者是因为顽皮摔倒的时候,有很多家长会很快把孩子抱起来,看看孩子摔着了没有,而且,那表情看起来就像孩子受了重伤,可是,就是那么轻轻的一跤,孩子们根本不会受到丝毫伤害,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家长不过去抱,孩子可能会自己爬起来,可是,一旦家长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孩子就立即会哇哇大哭……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庇护,更是“完美无瑕”,孩子都10岁了,都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上学,原因就是他太小了,不安全,可是,在几十年前,十来岁就意味着必须要下地干活;当孩子在什么事情面前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也会立即出现在孩子的面前,不但不会让孩子继续尝试,反倒是帮孩子做好所有事情。

爱孩子不是罪,但是,对孩子过分的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溺爱可能会伤害孩子一生。孩子们需要从小锻炼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能力,他们需要摔跟头,他们更需要从爬起来的过程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摔跟头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一直做孩子的第三条腿,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孩子终究会变成蒲公英的种子,飞离他们的身边,他们不可能一直庇护着孩子,所以,当孩子摔倒时,还是要让他自己爬起来,也许会很难,但是困难的过程才是对孩子最大的锻炼。

孩子跌倒了,趴在地上哭叫着。年轻的母亲似乎无动于衷,用鼓励的目光盯着趴在地上的孩子。有人上前要扶起那个孩子。年轻的母亲果断地说:“不,不,让他自己爬起来。”细一“咀嚼”,始得醒悟:这位年轻妈妈如此这般,大概是出自对人生的体验吧!

人生有一个成长过程,好像上苍有意为难人。在人生的旅程中,绝无平坦大道可走。坎坷、荆棘、困难、这一切都与人为伴。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必不可少的要同困难交锋,要与挫折抗争,这是对人的信念、意志与毅力的考验。敢于交锋与抗争者,即使跌倒了,也会爬起来,最终成为命运的主人和事业上的成功者。一个从小娇生惯养,溺爱过度的孩子,长大后决不会有什么意志力。这种人在困难面前容易跌倒,也不会自己爬起来。遗憾的是,现今,此类孩子还屡见不鲜呢!

造成孩子的意志这么脆弱,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上文那位母亲的做法来看,第一责任人就是父母。因此我们要大声呼吁:父母啊,快放手吧!人类啊!该醒醒了!跌倒了又如何呢?就像孩子玩耍一样,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嘛!学会跌倒了而自己爬起来,就是一个最伟大的成功者。“如果你不趴下,没有人会比你高。”愿大家都学会跌倒了爬起来。

孩子跌倒以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做法一:扶起来。

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

孩子跌倒以后,中国的家长多半会赶快跑过去扶起孩子,给孩子拍着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把小孩扶起来后不再让他自己走,而是背着走路;有的朝着绊倒孩子的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妈妈怎么打它”,以此来安抚孩子。

曾几何时,中国父母的做法受到了猛烈的抨击。批评者认为,如此的教育方法使得中国的孩子脆弱、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并断言,在父母庇护下的孩子长不大!

做法二:自己站起来。

这被认为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典型做法。请看从国外回来的一位学者的亲历:

澳洲人多数带着两至四岁的小孩到购物中心玩,因地滑小孩摔倒了,父母都不去帮忙扶起来。这是他们一种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从小就养成独立生活能力。据澳洲人讲,这样有三种好处:一是让小孩知道跌倒是自己不小心,今后多注意不要再跌倒了;二是小孩跌倒了,他自己支撑起来,可以锻炼小孩的毅力;三是小孩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不娇惯他,能养成他独立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这种做法,被专家学者广泛推崇,教师与家长亦争相效仿。

做法三:别急着站起来。

这种方式源于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的途中,突然改变了原来选定的路线,决定抄近路前往目的地。没想到,在他穿越那片看似很平坦的草地时,没走几步,脚被什么东西猛地绊了一下,把他摔了个跟头。对此,他没太在意,从草地上爬起来,揉了揉有点儿疼的膝盖,继续前行。但是没走十几步,他又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这一回他没有急着站起来,而是躺在那里,一边揉着受伤的腿,一边仔细地打量着脚下的草地。

原来,绊倒他的是一个草环,那是一种丛生的植物,用疯长的、极柔韧的枝蔓编织成的一个很隐蔽的草环。在他跌倒的周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草环,行人稍不留意,就会绊一个跟头。待他坐起来,将目光往前一延伸,不由得大吃一惊,掩藏在繁花绿草间的,竟是一片可怕的沼泽。

转到另一条安全的路上,他仍在庆幸刚才跌的那个跟头,更庆幸自己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漫不经心地急于爬起来,而是细心地查清了让自己跌倒的原因,还认真地打量了一下自己原本自信的道路。

事后,他又心有余悸地听说,那片隐蔽在草地深处的沼泽,不久前还吞噬了两个粗心的过路人呢。

所以,当孩子跌倒的时候,先别急着让孩子站起来,不妨让孩子看看是什么绊住了自己,只有找到摔倒的原因,才能不再重蹈覆辙,避免更大的伤害。因为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难免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能够不被挫折吓倒,勇于从失败中重新崛起,这固然可贵,但是善于冷静地观察、分析,总结失败的原因,真正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自己摔了跟头,从而避免再摔跟头或少摔跟头,却是更可贵的。因为成功不仅需要信心、激情和坚韧,还需要清醒的头脑。

再看看孩子们自己的处理方式。

做法四:一起跌倒。

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到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旁。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泪,又玩起来。

这几种方式其实无所谓优劣之分。正像一位中国家长所认为的,孩子跌倒了,把他扶起来,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照样出人才呀!

而且让孩子自己站起来的做法也未必就是科学的。曾经就有一位家长以“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来”的模式教育儿子,她在践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即便孩子从很高的滑梯上摔下来,她除了在言语上给予鼓励之外,不给他提供任何帮助。孩子也确实坚强了很多。但这位家长有一次在家中爬上高凳取东西时,不慎摔了下来,疼得难以支持。她要求站在身边的儿子扶一下她,可是儿子只是冷冷地站在一边看着她!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孩子才勉强地把妈妈扶起来,没有说任何安慰的话。这次意外的摔倒事件使这位家长震惊不小,由此引发了对“孩子跌到了,自己站起来”这一做法的反思。她觉得孩子在“自己站起来”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变得“坚强”,但同时也会变得冷漠和缺乏同情心。所以,一味地强调“孩子跌到了,自己站起来”的做法并不可取。在孩子需要安慰的时候,家长有必要伸出关爱的双手,扶一把孩子。所以,在孩子跌倒以后,家长应根据不同情境,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孩子的做法。那个小女孩当然不会考虑她行动的方式和意义,但她确实是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小家伙的。小女孩的行动自然而然,且充满灵性,没有刻意雕琢,信手拈来,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就该如此。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应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自以为全智的身份,看看同样的事件,孩子们会怎么处理?也许从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教育与生命的本真!

每一个孩子都会跌倒,但一次次跌倒后自己爬起来,就会站得更稳,同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更深切地体会到,不能哭,得自己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