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
34410100000011

第11章 “唐朝玄宗时大宦官”(3)

在太子废立一事上,高力士表现出与李林甫不同的性格特点。李林甫善于察言观色,揣测皇上的心意,专以阿谀逢迎为能事,处处将个人权位得失置于国家安危之上。高力士也是善于顺从李隆基心意,但他却是“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很会选择时机提出有益的意见,遇到李隆基不高兴时,便不去犯颜进谏。废立太子,高力士的建议最终起了作用,这反映内朝宦官与外朝宰相之间相互抵制争夺,统治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出现分歧斗争,明争暗斗愈演愈烈逐步转入恶化状况。

李隆基当政的开元、天宝之际,是唐朝开国百年来最繁盛的时期。当时的米价,长安和洛阳两地是一石(120斤)不到200钱。行人万里远途,不用带兵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社会安定,风俗淳厚。京城和各地州县的仓库中,都存满着粮米布帛。诗人杜甫就生活在这个时期,对当时社会的兴旺繁荣景象,他是目睹耳闻过的。在《忆昔》诗中,杜甫曾赞美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李隆基在天下大治,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面前,并不是百尺竿头再进步,而是陶醉骄傲了,忧患意识松懈。随着年岁增高,进取求治的精神日渐衰退。开元后期,他倦于日理万机,将朝政事务交给宰相李林甫,自己懒得上朝听政。

李隆基作为皇帝,可主宰天下。作为人,难免生老病死。乞求长生不老的心愿,是每个皇帝都孜孜不忘的。李隆基即位之初,求治心切,思慕长生。史书记载李隆基精通医药,讲求养身之道。他是热衷于江湖方士的养生术和仙药。

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二年(734)时,行幸洛阳,将着名的方士张果召入宫中,礼遇很重。此后,李隆基对神仙一类荒诞事情颇为相信,带头搞崇道的热潮。全国各地新修了许多道观,方士道人成为皇宫中的座上宾;道教的始祖老子(春秋时思想家李耳)被追尊为“玄元皇帝”,老子及李隆基本人的“真容”画像、玉雕像、铜铸像,供奉于全国各地的道观里,受人膜拜。笃信神仙,由明而昏,导致荒政误国,这是玄宗李隆基从开元后期所走的一条昏庸之途。他醉心于炼丹、礼拜,每天四更起床,对老子像焚香顶礼。兴庆宫中设有道坛,各地名山中有道士和宦官立灶炼丹,祈求苍天使他“圣寿延长”,意味着他已把享乐养生放到了国事之上。自从开元二十四年(736)10月李隆基从洛阳返回长安后,便不复东幸。十年后的一天,李隆基在大同殿思念神仙道术,只高力士一人侍奉在侧。李隆基问:“朕安居长安一晃十年了,百姓丰足安乐,朝廷内外无事。朕想居于金殿之上,修学道家吐故纳新的养生之术,军国事务,全凭李林甫作主处理,你觉得如何?”

高力士叩头答道:“这些年来,陛下多次赐酒给臣,因而纵饮过度,患了风疾,时常言语错乱,多有失礼之处,所以不敢谈论国家朝政。陛下不以臣微贱,向臣垂询,我心里想启奏,但恐对陛下没有什么补助。不过,就我所了解到的,不能不尽忠上言。臣以为,军国大权,不可轻易全委别人。如果有人威权太重,朝廷内外人人惧怕的话,那么,朝政的得失,还会有谁敢上言议论呢?望陛下深思。”

李隆基面有不悦之色,说道:“十年来你对朝政没有多说话。今天说的这些,不合朕的心意。”

高力士急忙又叩头道:“臣常想如何尽心效忠,报答皇恩。方才说的话是些胡言乱语,都因风疾困扰,所以言语颠三倒四。臣未能领会陛下心意,罪该万死,顿首顿首。”

李隆基见力士惶恐不安,抚慰道:“朕和你休戚与共,不必为这点小事忧心害怕。来人,立即摆设酒宴,演奏歌舞,不要让高将军心里忧虑。”高力士拜伏谢恩,连呼“万岁!万岁!”以后,高力士再很少进谏,只是朝夕在宫内陪伴侍奉李隆基的起居生活。

李林甫执掌朝政后,当权行事,斥逐异己,口蜜腹剑。由于皇太子不是他支持拥立的,便屡次兴起狱案,企图动摇太子地位。朝臣中有御吏中丞杨慎矜、户部郎中王珙、酷吏吉温、罗希奭等人,阿从李林甫,充当爪牙。先后被李林甫一伙借故贬官害死的人中,有皇太子妃之兄户部尚书韦坚、太子少保李适之、皇太子的儿时伙伴,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的王忠嗣等。李林甫病死之后,杨国忠接任其职。他是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的本家堂兄,是靠裙带关系而暴发的权贵。杨国忠浅浮轻躁,不顾国家前途和身后名声,只图眼前快活。他一身兼任四十余职,权势熏天。天宝十载(751)和十三载(754),杨国忠主持官军讨击南诏的战事,损兵折将达20万众,但他却假造捷报上奏蒙骗李隆基,一面继续派兵南征。杨国忠恃宠擅权,肆无忌惮,朝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李隆基深居内宫,求神学仙的李隆基被蒙在鼓里,不知外情,还在沾沾自得。对高力士说:“朕渐渐老了,心力有限。朝廷事务,交给宰相;边疆军情,由节度使处理。如此太平无事,朕感到优闲自在,你说怎么样?”

高力士回奏道:“这些年来臣住在宫内,听不到外面的议论。近日我在宫门外见到各地来京奏事的人,听他们说,云南的战事接连失利。陛下想到如何抵御南诏吗?北部边疆节度使权力太大,兵力强盛。陛下想过如何控制他们吗?凭皇上无比的威势和浩荡的恩泽,足以消灭异族的入侵,平息可能发生的变乱。至于其余的小事,就更不值一提。我担心长期这样下去,对意外变故不做防备,等到那时才去禁止,就太困难了?”

李隆基听罢点点头说:“看来我的病情近来好多了,你说的话,很合朕的心意。朕对这些事也有疑虑,所以才问你。你千万不要说出去,防止泄露。等到合适的机会,朕会调整改变。”

高力士伏地叩头回答道:“陛下英明神武,臣鲁钝无知,臣的话能合圣上的心意,就感到无比快慰。”

天宝十三载(754)秋天,阴雨连续两月不止,长安的房屋大量倒塌;洛阳河水暴涨,淹没了十几个坊区。庄稼受灾,李隆基心中忧患不已。而杨国忠却派人选取一些受灾较轻的禾苗,送给李隆基观看,并上奏说:“雨水虽多,但没有危害庄稼,请陛下不必过分忧劳。”与此同时,他又压制地方官员不许报灾。扶凤太守房房上奏报告辖区灾情,杨国忠立即派御史去整治,吓得其他州县长官都不敢如实言灾。但是,久雨不晴,杨国忠也没有遮天的本领,李隆基即使再昏头,也不会没有察觉。在高力士一人陪伴的时候问:“从天宝十载以来,朕有几次对朝政心生疑虑,现在果然出现了天灾,使百姓们遭殃。左相陈希烈已被免职,由韦见素接任。李林甫、杨国忠处理政务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始终不太合朕的心意。你总是不肯对我明言,你是怎么想的呢?”

高力士这一次感到可以畅所欲言了,他说出久蓄于心的话:“开元二十年以前,陛下授于宰相职权,但一直亲自处理朝政,不使宰相专权行事。边疆大将接受任命,都是尽职效力。自从陛下将威权都委托给宰相以后,便搞得法令不能很好施行,灾害异常每年都有发生,天时不顺。纵然陛下经常深为忧虑,但天下总是难免不安。臣一直不敢多说话,早就大有原委的。”高力士的话,李隆基听后沉默了许久,没有再问下去。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所干的荒唐昏暴事情中,留给后世的责议最多的是专宠杨贵妃。

杨贵妃小名玉环,生于四川,父亲是一名品级不高的地方官员。她10岁时,父亲去世,由在洛阳任小官员的叔父抚养长大,17岁时,被选册为寿王李瑁的妃子。

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737),宫闱废立,一日杀三子。不久,武惠妃病亡。这场亲父杀子的风波,使李隆基心绪懊恼异常,直到立忠王为太子,才算去掉了一块大心病。李隆基在感情上所受打击可谓沉重,但伤天害理却是自己所为,恶果自种又自食,使他的精神状况急转直下,几年不能振作,心情郁郁寡欢。

内心孤独,感情空虚的李隆基,一想做个长生不死的方外神仙,又丢不开俗世皇帝的威权和享乐。繁忙的朝政令他心中厌倦;京城内外的名胜游乐之地也已兴味索然;武惠妃去世留下的感情空缺无人能够弥补,后宫粉黛成千上万,没有一个赏心中意。从小酷爱伎乐,精通音律的李隆基,此时虽已是五十多岁的老翁,一双眼睛却仍在寻觅国色天香,召至身边侍奉承恩。

替代武惠妃的人物,竟是她生前为儿子选的王妃杨玉环。杨玉环因何被皇帝公爹所中意。而杨玉环不仅长得模样标致,更优越的是精通音乐,善于歌舞,还能演奏各种乐器,技艺精妙,就连李隆基养在宫中的专业乐工——梨园弟子,也没有能比得过的。李隆基看中儿媳,仅用“好色”是解释不通的。人的相貌美丑,是爹娘生就的,而优美天赋和艺术才能,从却是千百人挑选而出。

李隆基看中儿媳杨玉环,这个馊主意是谁出的?史书上只是含糊其词地说“有人进言”。至于这个人是谁,没有明文可查。后世便有人猜测这是高力士出的主意。玄宗传记中也多持这种看法。稍作分析,便会觉得这种看法欠妥。这时,高力士追随李隆基已有三十年,身为宦官首领,已是显贵至极;掌握禁军护卫皇帝,可谓任当亲重。离间皇家骨肉,违背人伦道德,这种恶名罪过,以高力士谨慎精明的处世准则,是绝对不会去做的。高力士没必要以这种作为,向皇帝讨好邀宠。

李隆基看中儿媳,本是自己的主意。再说,唐玄宗李隆基之前,已发生过太宗将弟弟齐王李元吉的杨妃收为己有;高宗将先父之妃武氏(武则天)纳入宫中立为皇后。李唐先世源出“夷狄”,此类乱伦之事。

再如何想方设法,将寿王妃纳进皇宫。高力士要帮李隆基出主意。开元二十八年(740)正月,李隆基颁下一道《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用为他的亡母窦太后“追福”的名义,允准杨玉环“自请”出家入道,道号“太真”。便堂而皇之地解除了杨玉环与寿王的夫妻关系,同时也解除了公爹与儿媳的亲属关系。然后,时年22岁的杨太真住进了宫中的太真观里。为寿王另选了左卫勋二府右郎将韦昭训的次女作新王妃。

杨太真于天宝四年(754),受册为“贵妃”,代替原先的婆婆武惠妃而成为无冕皇后。杨贵妃得宠,杨氏一门立时显贵,她的亡父亡母被追赠官爵封号,三个姐姐同日受封为一品国夫人,其余叔伯兄弟也入朝任官,还有娶公主当驸马的。杨国忠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走运,成为政治上的暴发户。

杨太真入宫,李隆基如得“至宝”,整日沉溺在歌舞宴欢之中。杨贵妃乘马,都由高力士牵马执鞭。杨贵妃,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她没有热衷政治权力的欲望,但也不免宠极生骄,对李隆基同时爱幸别的妃嫔,时常妒嫉不满。天宝五载(746)7月。杨贵妃的妒心醋劲,惹得李隆基大发脾气,下令将她送回宫外的哥哥杨铦家里。

李隆基有一天,心神不宁,直到中午也不想吃饭。高力士明白其中情由,就试探着提出将贵妃院的器物用具装车送到杨铦家中。李隆基觉得这是个下坡台阶,便同意了。天晚时分,高力士又提出迎贵妃回宫。李隆基等待的就是这个保全自己体面的建议,立即命人打开宫门,接回贵妃。第二天,李隆基心情愉快,大摆宴乐,对杨贵妃的宠爱更加隆厚。

李隆基专宠杨贵妃,荒怠政事,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丢掉了禁止后妃与外戚干政的戒心,对杨国忠加以信任重用。杨国忠恃宠专政。他打击异己不择手段,担任宰相,搞得朝政更加腐败。朝中大臣离心离德,唐朝的政治军事出现了严重危机,边疆节度使手握重兵成为混乱趋势。

唐朝在天宝初年,边疆设置了10个节度使,负责军政事务。随着手中权力的增加和长时间任职,这些节度使便成了所在地区的土皇帝。安禄山在这种局势下,逐渐羽翼丰满,野心膨胀,最后起兵叛乱。

安禄山在天宝十年(751)时,身兼任三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统辖15万军队。朝廷的禁军不过12万人。李隆基对安禄山,一再用赏赐、加官笼络,收买其心,使之效命。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完全丧失了警惕性。高力士对朝中和边疆情势了然于心,找机会提醒李隆基:“北方节度使权大兵强,陛下准备如何来控制呢?”

李隆基未想出什么有效的控制方略,安禄山便举起叛旗。在天宝十四年(755)冬天,安禄山以“讨伐害国奸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起兵南下。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叛军就占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然后派兵西进,直指潼关。急警传来时,李隆基正带杨贵妃在临潼华清宫寻欢作乐。他匆忙返京,调集兵马,拒守潼关。如果官军拒险固守,定能扼制叛军兵锋。可李隆基昏庸糊涂,听信杨国忠的建议,一再催促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难违君命,时在天宝十五年(756)6月4日。开关出战,大败于灵宝。

安禄山叛军在6月8日,打破潼关。消息传来,长安一片惊慌,杨国忠奏请李隆基“西幸”避难。6月13日,在高力士和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的2000名禁军保护下,悄悄出了京城,向西仓惶而去。第二天,队伍行至金城县(今陕西兴平)西二十余里的马嵬驿,发生了兵变。宰相杨国忠和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御史大夫魏方进,被乱兵杀死。禁军围驿不散,李隆基无奈之际,下令缢杀杨贵妃。

此时,兵荒马乱,李隆基需要的是高力士和陈玄礼带领的禁军护卫逃命,所以,也就顾不上杨氏兄妹了。缢杀杨贵妃,就是由高力士亲自监督执行的。兵变之时,杨国忠之妻裴柔,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等已先行到达扶凤,被地方官员追捕斩杀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