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
34410100000012

第12章 “唐朝玄宗时大宦官”(4)

究竟这场兵变的主谋是谁?从表面看,有的认为是禁军首领陈玄礼;有认为是皇太子李亨的。其实都没说准要害。皇太子与杨国忠势不两立,他却无权指挥禁军。陈玄礼可以指挥禁军,但他与杨国忠并无直接的矛盾冲突,杀死宰相,围驿逼君,这是谁干的呢?冒着杀身灭族的风险。

很明显,事变的主谋,就是高力士。他长期以来,实际上控制着宫卫禁军;他长期以来,内心反对李隆基委权于宰相,并几次进谏;他明白杨国忠要让李隆基入蜀避乱,而杨国忠身兼剑南节度使之职,蜀地实际上是杨国忠的势力地盘。所以,为了不受制于人,必须在入蜀之前,除掉杨国忠。而缢杀杨贵妃,是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在兵变中,陈玄礼是从谋和实施者。至于皇太子,顶多只是预闻并赞同。

李隆基在6月15日,准备继续西行时,百姓拦皇驾,请求留下皇太子,统帅军民东向讨贼,收复京城。李隆基同意分给太子一半兵马,急速西行,经过四十多天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达成都。李隆基在四川安全地躲避了两年时间,后在高力士和陈玄礼的护卫下,又返回已经收复的京都长安城。

李隆基在马嵬事变后与皇太子李亨分兵分途,李亨会合从潼关败退下来的部分兵马,兼程北上,赶到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唐朝精兵集中的地区灵武(今宁夏灵武)。7月13日,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肃宗),改年号为“至德”,然后调集部署各路军队,一路进兵河北,一路收复长安。8月12日,灵武派来的使臣到达成都。李隆基得知太子即位,尊自己为太上皇,对高力士说:“吾儿继承大位,顺应天意民心,改年号为至德,是孝而又孝的意思。你和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高力士心情沉重地说:“陛下亲理朝政四十多年,天下太平无事。突然之间两京失守,百姓流离,西蜀和朔方成为两个皇帝暂居之地,黄河南北直至汉水的大片河山变成战场,天下臣民,无不痛心疾首。而陛下却对臣说还有什么可忧虑的!臣实在不敢赞同。古人曾经说过皇上忧愁是臣子的耻辱,皇上蒙受耻辱臣子就该身死。为皇上之忧而耻,为皇上之耻而死,是做臣子的本分。微臣不孝不忠,枉活到今天,听了陛下刚才的教诲,臣深感不安。”随驾在蜀避难期间,李隆基封高力士为齐国公。返回长安后,又授开府仪同三司。

肃宗指挥大军于至德二年(757)9月,收复了长安。随即派人入蜀奉请太上皇返京。当高力士和陈玄礼护卫李隆基沿旧路于11月返至凤翔时,随驾禁军只剩下约600人。肃宗派亲信宦官李辅国带3000精骑迎驾。稍作休整后,李隆基在骑兵簇拥下,三天后进入长安。肃宗为太上皇组织了盛大热闹的迎接仪式,让他仍居于兴庆宫。

这时的李隆基,已是73岁的老翁了。宫殿依旧,人事已更,他真正成了“高居无为”之人,不再管理天下事务了。次年冬天,李隆基与高力士来到临潼华清宫重游,昔日的繁华景象,已变成满目凄清。对杨贵妃的思念,使李隆基的清静日子过得不快乐。

虽然,安禄山已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但叛乱并未平息。肃宗忙于军政,还不时前往兴庆宫看望李隆基。为了让他过得快乐,肃宗命女道士玉真公主(李隆基之妹)、旧宫女如仙嫒、内侍王承恩和魏悦,一些梨园弟子,同高力士、陈玄礼一起陪伴侍奉在兴庆宫内。兴庆宫南面的长庆楼,下临大道。过往的百姓,看到太上皇在楼上时,总要参拜欢呼“万岁”。李隆基也常在楼下设宴招待这些臣民。有一次,遇到四川来京奏事的官员,就由玉真公主和仙嫒作主接待,赏赐酒饭。在受到太上皇接待的人当中,有羽林大将军郭英义。这件事引起了性情多疑的肃宗的敏感。特别是乾元二年(759),官军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吃了一个大败仗,叛军重占了洛阳,形势不容乐观。于是,李隆基的这些举动,使得肃宗心疑他与外人交往,将有所图。宦官李辅国也乘机进言道:“南内(兴庆宫)可能有别的图谋。陈玄礼和高力士会利用太上皇的威望,不利于陛下。”接着,李辅国又鼓动禁军将士叩头号哭,清将太上皇安置到西内(太极宫)。肃宗心中忧虑而伤感,沉默无言。

李辅国以肃宗的名义,于上元元年(760)7月18日,将兴庆宫中的300匹御马撤得只剩下10匹。李隆基也无可奈何,对高力士说:“吾儿被李辅国所迷惑,不能尽孝至终了。明早你与我一起到北内(大明宫)去。”

高力士次日一早,陪着李隆基来到大明宫。肃宗派人传话:“近几天患疹病,不能亲起拜迎。请太上皇在这里吃早饭。”饭毕,肃宗又传话:“请太上皇先回兴庆宫。”

李隆基士一行出了大明宫,没走多远,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回头一看,只见李辅国带着几百名铁甲骑兵,手持白刃,冲过来将他们四面围住。李辅国大声喊道:“皇上觉得兴庆宫地势低下狭窄,让我迎太上皇迁到西内去。”说着上前来抓李隆基的座马。事态突然,差点跌下马来。高力士急忙喝道:“李辅国不得无礼!”

李辅国对高力士骂道:“你这老家伙还不知趣,给我闪开!”说着手起刀落,砍了高力士身边的一个随从。而高力士毕竟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物,他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抓住李隆基的马缰绳,大声争执道:“李辅国,你怎么可以如此惊吓太上皇!不管有什么变化,也不能不讲朝廷礼仪。你赶快下马,高力士对李隆基说。”李辅国本是出身低贱的飞龙小儿,在老皇帝和老上司面前,还未曾敢有半点张狂,只好下马行礼。

高力士又转身对骑士们说道:“太上皇让我向大家问好!”骑士们一齐收起刀剑,下马拜伏,高呼“万岁”。接着,高力士又叫李辅国和他一起为太上皇牵马,来到太极宫。

李辅国走后,李隆基老泪纵横,对高力士说:“今日要是没有你,我就成了刀下鬼啊!”直到天快黑时,才有十几名老宫女带着李隆基的日用起居衣物,其他的随从一见,都哭了。

李隆基当晚,就在甘露殿安歇。他睡不着,叹息了几声,对高力士唠叨:“兴庆宫是我做藩王时住的地方,我几次让皇儿去住,他仁义孝顺,不肯接受。今天虽说是被李辅国逼着离开了,也正合我的本意。力士,你吩咐管膳食的,从明天起,不要再做肉食荤菜,斟酌做些清素饭菜就行。”

高力士第二天起来后,让宫女们打扫殿庭,清除杂草,收拾清洁之后,陪着李隆基谈论佛教与道教的经义,免得他感到太寂寞。高力士想法子找些杂七杂八的话题,希望他能够高兴,不想迁居不愉快的事情。

高力士在几日后,患上疟疾,搬到不远的功臣阁去养息。有天傍晚,门外传来人声,高力士隔门一问,才知是宦官啖庭瑶,声称是皇帝传唤力士。高力士忙问:“你见过太上皇了吗?”啖庭瑶回答说:“刚见过了。”

高力士不敢怠慢,跟着啖庭瑶来到宫门外,等了一会,一名宦官拿出一卷文书递给他。高力士一看,上面写的是应该免职的文字,不等他看完,文书就被要了回去。高力士心中早就有所预料,就求那个宦官传话给肃宗说:“臣早就罪该万死了,只因皇恩浩荡,才活到今天。不过文书上所列罪状,我实在不知道。臣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能亲自向太上皇告别,然后受刑,死而无怨。”

肃宗在第二天,颁下诏书,严词斥责高力士:“私通逆党,暗助凶徒,怀无君无父之心,应处杀头之刑。姑念其长期在宫中侍奉,效有勤劳,且免死罪,削去官爵,流放巫州。”

俭朴忠厚的禁军老将陈玄礼与此同时被迫退休回家。原来在兴庆宫侍奉太上皇的宦官王承恩被流放播州(今贵州遵义),魏悦被流放溱州(今四川綦江),如仙嫒被流放归州(今湖北秭归),玉真公主被令重返道观。可怜垂暮老弱的李隆基身边,连一个相伴的旧臣也没有留下。随后,肃宗另派了百余名老弱宫女,担任太极宫的洒扫杂役;让两个妹妹(太上皇的女儿)万安公主和咸宜公主,负责照料饮食住行。

李隆基被迁居西内,实际上是被软禁起来。高力士等人被贬逐之后,李隆基的精神也垮了下来,他的心情抑郁,自然积成疾病。在太极宫住了一年又八个月后,李隆基于宝应元年(762)4月5日,病逝于神龙殿,享寿78岁。过了十三天后,4月18日,长期染病的肃宗皇帝也追随其父之后驾崩,享年52岁。两天之后,新皇帝代宗即位。

自上元元年(760)7月28日高力士被除名流放。从京城长安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境内),行程3100里,一路涉水渡河,爬山越岭。上元二年(761)10月。黔中道巫州。南国的秋色,草木苍郁葱茏,生机盎然。在州城外的一道山坡下,走着几位信步踏游之人。其中一位年迈的老者,步履沉缓,面含沉思。他就是太上皇(李隆基)李隆基在位时的宦官首领高力士。

走在前面的一个随从叫道:“高公,您看,对面像是来了几骑人马。”

高力士举目望去,确有几骑人马踏起尘土奔驰过来。说话间,来人已到跟前,为首一人大声喊道:“请问高公在此?”

来人原是去年2月贬官流放夷州(属黔中道,今贵州凤冈)的第五琦(字禹谞)。他两年前官居宰相,因为得罪了当朝皇帝(肃宗)的亲信宦官李辅国,被贬流到这荒凉边远之地的。

第五琦勒马下鞍,一边施礼,一边问安:“高公,这一年来身体可还康宁?”

高士力还礼答道:“垂垂老暮,一日不如一日啊。”

两人相见,同是天涯沦落客,不由得引起心中万千感慨,遂与从者来到城边酒店,且饮且聊,消解愁肠。几杯水酒下肚,高力士对同座众人说道:“小人当道,贤良受谗。以第五公宰相之高位,尚且不能幸免此难,其余官职低下者,就更不必说了。”

第五琦关切地探问道:“高公,近来有京城方面传来的消息吗?”

高力士长叹道:“这巫州之地,蛮荒僻远,交通阻塞,京城消息传递到此,少说也得两月时日。老朽日夜翘首盼望,度日如年!”

“烟熏眼落膜,瘴染面朱虞。老身已是来日苦短,看来真的是要客死于此了。”

第五琦说了许多宽解抚慰的话,观天色不早,这才与高力士相揖而别。

秋去冬来,冬尽春至。山野田间,滋长出一片片嫩绿色彩。一天,高力士偶尔在园中看到长有许多荠菜。当地居民,尚不知晓这野生植物可以食用。他让随从采来做成粥汤。许久不吃荠菜,其味格外新鲜,高力士乘兴赋诗一首:

两京秤斤卖,

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

气味终不改。

诗中文字虽是吟咏荠菜,实则是他的心中慨叹。不论是在京城还是在巫州,他效忠大唐和太上皇(李隆基)李隆基的赤诚之心永不变。

年近八旬的高力士,身衰力弱,老态龙钟。以待罪之身,心怀忧愁,登山远望,临水闲步,消磨时日。远离京城,就远离权利争斗,早已是无职无权之人,何必再为国事忧劳。可高力士,身处静地心中却未安然。回首往事,高力士晚年贬流后处在悲惨苦难的生活之中。高力士身边从者不过10人,所带衣物粮食只够数月用度。历经两月之久,于9月30日才到达巫山。

高力士在巫州首尾三年时间中,忧惧度日,强打精神,期盼着赦令下达。早在官军收复长安之后,李辅国就已蒙蔽肃宗,专权胡为。凡是被李辅国一伙整治的人,先抄没其家财,不判死刑就被流放。五六年间,先后被流放到黔中道各州的人,上至郡王,下至州县官吏,多达两千余人。等到代宗即位后大赦放还的人,只剩下十分之二三了。古人有言道:一朝天子~朝臣。不信任并排斥前期旧官,是新老皇帝权力交替之际的一种普遍现象。高力士等人就是其中的牺牲者。在巫州期间,与其他被流放的人同病相怜,来往颇多。时过境迁,高力士将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讲给大家。曾经在史馆供职的柳芳,将高力士所谈,编写成《问高力士》。太原人郭浞获赦后,在代宗朝任过大理寺直和户部员外郎,他将高力士叙述的旧事,撰成《高力士外传》一书,流传后世民间。

肃宗在宝应元年(762)3月28日,颁下一道诏令:所有贬官流放的一律放还。肃宗还在驾崩的前两天,又因改年号(宝应)再次大赦天下。到了6月,皇帝的诏令传到巫州,高力士,惊喜之后,立即起程北归。7月,当他行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市,距京城2000里)境内时,才得知二圣(李隆基、肃宗)已经相继驾崩。

在流放期间高力士一个重要精神支柱,是有朝一日赦归京城,与他一生忠心侍奉的太上皇李隆基相见。满怀希望和喜悦的高力士,得知李隆基仙逝而去,难以承受的迎头打击。他面向京城,号天哭地,几次哭得气绝昏倒在地。

高力士的唯一心愿,就是早日回归京城,在李隆基的灵前哭祭亡魂。高力士抱病赶路,日夜兼程。他的垂暮之身和哽咽感伤的精神,难以再支持下去了。高力士一行于8月18日宿于朗州开元寺西院,他感觉大限已到,便强打精神对同路的郭浞等人说道:“我今年79岁,已算是长寿了;显达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也算是贵极人臣了。既显贵又长寿,死去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唯一的抱憾就是不能亲临二圣灵前号哭祭拜。现在,我要成为这荒远僻地的野鬼游魂,孤独无依,不知要飘泊到何时……”高力士说着老泪长流,呼出了胸中最后一缕气息而病亡。

高力士病死的消息,由当地官府奏报到京城。高力士的灵柩于9月从朗州起运。11月,到达襄州(今湖北襄阳)时,代宗特下的诏书传至:念高力士是先朝的耆宿忠臣,今恢复其生前官职爵位,并追赠扬州大都督;灵柩运回京城,陪葬于李隆基陵墓;朝廷供给支付丧事等费用。

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之后。唐代宗在广德元年(763)3月,为他的爷爷李隆基举行了安葬仪式。李隆基的泰陵在同州奉先县东北20里的金粟山(今陕西蒲城境内),冷清的墓地旁,陪葬着毕生忠诚的“老奴”高力士。

代宗又在大历十二年(777)5月,又命为高力士镌立墓碑,全碑高约4米多,宽约1.4米,碑文共1600余字。碑上铭文最后写道:“惟公之葬,泰陵之下,存殁义同,忠贞无舍,书词刊世,永示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