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易发部位是前臂远端(桡骨处)、脊椎骨、股骨和肋骨等处。
◎ 脊椎骨压缩性骨折
根据调查,50岁以上的北京妇女中,每7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患脊椎骨折。脊椎骨担负着身体的曲弯和挺直,当有比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的人突然用比较大的用力,特别是突然性的爆发性的用力的时候,如在提起物件的时候或弯腰抱起小孩的那一刻,疏松的椎体由于已经出现了骨质疏松,脊椎骨就会一下子受压发生压缩性的塌陷,造成病人突然的发生腰部锐痛。病人往往马上感觉不能站立,不能侧身翻转,背部有明显的叩痛。由于人体的用力通常都是向前倾的,这种压缩性的塌陷的发生也就是向前发生的,当每节椎体向前方压缩,就可导致脊柱前倾,于是每节椎体的间距逐渐缩短,发生驼背,身高就会变矮。
脊椎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大部分是由松质骨组成的,因此,在一些女性中,特别容易受到由于绝经所造成的雌激素降低以及由于雌激素降低所造成的骨量减少的影响。除椎体外脊椎发生的变化,还会继发性地牵涉到相连处的腰肌和韧带的退行性变化,如发生钙化等。此时,它们的伸缩性受到影响,再加上椎间盘的水分含量降低,各椎体的可移动性也发生了降低,所以,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或在负重下会发生直接的影响。椎体受到的影响多数在胸椎的第8~12椎体之间,即下胸段;其次多发的部位是腰椎,而因此发生的颈椎骨压缩性骨折是相对来说是极少的。
脊椎发生的骨折一般仅限于椎体本身,不会影响到椎弓和椎弓根。当脊柱发生急性骨折时,椎体内部由于压缩性出血,可出现锐痛,经卧床休息4~6周后,出血止住,逐步吸收,疼痛会慢慢消失。脊柱的变形、前倾,使脊柱背后的强有力的腰背肌不得不需要加强收缩,以维持脊柱不往前倾,这种长时间的收缩又会造成背部肌肉的疲劳,就会引起持续的腰背部钝痛及全身乏力。脊柱的变形,又会造成骨盆的前倾,使患者的步态不稳。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约占41%,一般在45岁以后出现,并以绝经后妇女为多见。这种类型的骨折,女性比男性高好几倍,60岁后要高6倍。
◎ 股骨颈骨折
除脊椎压缩性骨折外,另一个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股骨上端支撑躯干重量的股骨颈部。
据美国对130万名骨折病人的调查发现,发生在股骨上端的占18%。在人体髋部的股骨颈部的骨折最为常见,股骨颈部的骨折发生在站立位摔倒后,或平地滑倒,或由于下楼梯时,踩空而造成髋关节旋转内收,使人体向外侧倒下,使臀部先着地。一些严重的骨质疏松者,甚至在没有任何外力的轻微扭转髋关节的情况下,仅由于自身的体重都可以发生股骨颈部的骨折,这在一些肥胖的老人(体重较重)中相对容易发生。
一些病人在倒地受伤后,往往只表现出一点轻微的局部疼痛,甚至有的还能走几步路,但比较多的是在发生髋关节任何方向的被动或主动的活动都能引起局部剧烈的疼痛。医生在检查时也会发现,在腹股沟中点附近有压痛和纵轴叩痛,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压痛点都在大转子处,当病人被担架或推车送往医院时,往往可以看到有一个典型的体征——断裂处的一侧下肢呈外展位或内收位,更不能站立或行走。
股骨颈部骨折的发生往往在一些体重较重的人中,尤其是把平时承担50%全身体重的任务,突然一下子放在一条腿上时,光靠自身的体重的突然压下,就足以把已经有骨质疏松的股骨颈压断。从力学角度来看,股骨颈部的松质骨比较丰富,在骨质疏松中往往最先受累。90%的股骨颈骨折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中80%为女性,到了70岁以后,发生在股骨颈的骨折会急剧上升。
◎ 上臂远端骨折(桡骨处)
另一个很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是腕部桡骨远端部位,约占13%。
这是由于人体在跌跤时总会本能习惯地用手掌去支撑地面,人体的上臂有两根主要的骨头,即桡骨和尺骨。桡骨位于大拇指下面位于桡动脉搏动处的边上,故称为桡骨,但另一根尺骨则位于小拇指下方,因古代人去店里买布没有尺的时候用手臂从肘部放下作为丈量的尺子,而这个长短恰恰是一市尺长度,因而命名此骨为尺骨。人体倒地时,由于习惯性的保护,要用手去撑一下,而首先接触到地面的必然是靠近身体内侧的大拇指的腕部——桡骨远端部位,因此,此处比较容易发生骨折。每次下雨下雪天后,各地都有一些人因走路滑倒而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也就是通常称的考雷氏骨折。受伤的手腕部可以立即出现肿胀疼痛、压痛、叩痛,腕关节的活动功能受到影响。病人不敢活动手腕,一旦让病人捏起拳头时,病人立即发生明显的疼痛。
◎ 其他部位的骨折
其他部位容易发生骨折的地方还有肋骨、跟骨等处,由于现在公共交通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公交车上像沙丁鱼样的拥挤已经不多见了,过去那种因挤公交车而挤断肋骨的情况就少得多了,现在发生的肋骨骨折一般在久咳的病人身上。
牙齿尽管不是骨骼,但它与骨骼同样是人体中99%的钙的储存处,造成骨质疏松的同样原因也会影响牙根固定在牙槽骨中的能力,由于牙槽骨的骨密度降低,牙槽变宽,牙根发生松动,继而发生一系列牙齿和口腔科的疾病。骨质疏松所造成的骨关节酸痛的症状,还可表现在腿、肩等关节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