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美国本科申请“十话十说”
34727500000014

第14章 中美教育差异的想法——有感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大一经济学原理期中考卷

2009年3月25日

事先申明,我绝无看低或冒犯清华或其他中国大学的想法,我初中高中很多很好的兄弟现都在清华经管,我对他们非常仰慕,因为我是考不进的。

想起一年前的冬天,放弃清华保送面试机会,一心执意出国,就是想体会一下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看看美国顶尖本科的教育有何不同,和国内有何差异,优劣何在。不久,从一在清华经管的好朋友那里得到了2008清华经管大一经济学原理的期中考卷,仔细研读,又和自己在Swarthmore所学的经济相比较,大有感慨。感慨中美教育侧重点的差异,以及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甚至思考能力的区别。

个人觉得,这张卷子,非常有中国特色,这个天之骄子汇聚之地的特征,题目都很难,有很多陷阱,要求你对书本所学概念理解很准,然后智商要高,会“转弯”绕开陷阱,而且数学功底要很出色。我把那里面几道涉及“弹性系数”的题目给来自Princeton和Yale的美国朋友做,他们都全军覆没。呵呵,这卷子太难了,美国人不够聪明,做不来的。这说明在国内,在清华,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的要求要远远高于美国顶尖本科,这是我们的优势,所以中国孩子脑子都比较灵光也更加聪明。

可是,另一方面,我一看卷子,第一反应是有些题目本身出的就有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的思维在Swarthmore锻造的开始有点西式思考方式,就是有着质疑的精神。的确,我在Swarthmore课堂里,美国同学提出问题,质疑老师的观点、书中的观点的欲望强烈,而且很多质疑都很有道理,老师也鼓励我们如此。我经济学的教授曾说过:“你们的教材虽然是今年诺贝尔得奖者写的,但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对的,很多观点和问题都是有争论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们需要全面正反地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他还说,他在Yale读博士时,和后来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很多观点都是一堆经济学者猛烈争论和质疑的,他也乐在其中。

比如下面的一道是非题和其标准答案,摘自清华那张卷子:

某一不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地区;显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使其尽快赶上发达地区。

答案是错误: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很有可能具有比较发展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而第三产业是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双方都通过发展自己比较优势产业并进行贸易,可以使得自己更好。

这道题的答案按照书里的“比较优势“及“自由贸易”理论来说,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我觉得,我觉得这题没有答案,或者答案是“it depends”。因为书里那个理论仅是一家之言,比如现实中,美国擅长造电脑,中国擅长制作服装,那么中国为了让自己更好,是不是就不用发展自己的IT呢?中关村、联想是不是可以关门了呢?是不是都去做服装然后进口美国的电脑就好了呢?如果真是那样,符合了书中的理论,却让中国永远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永远只会生产鞋子服装。

我相信清华的朋友和老师也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只是考试时不得不这么答题。我转念一想,这题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出呢?我把这道题转述给了我的教授,他说这道题不能成为一道是非题,他在世界银行三年研究国际贸易的结果就是这个问题实在是很难说对和错的。我想,可能就是因为Swarthmore,或者美国的教育,鼓励要求学生质疑书本及权威的观点,两面地看问题,才使得我的美国同学的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很出色,这点我自己感觉和他们是有很大差距的。而正是因为有了质疑现今权威真理的能力,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揭露矛盾的所在,然后才能创造出另一种不同于现有的崭新的视角和观点。

质疑精神——发现问题和矛盾——提出新的观点和视角——再次质疑,就这样轮回。我想,就产生了所谓的创造力吧。而这或许恰恰是中国孩子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