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美国本科申请“十话十说”
34727500000013

第13章 感受宾大与斯沃斯莫尔不一样的“围城”

2008年10月15日

转眼又是周末,又是一个典型的Swarthmore的周末,enjoy your weekend and enjoy your home work。刚刚和爸妈,和她,打了好久的电话,无论是和老妈的高谈阔论还是和她的“争论”,亲情爱情,暖意环绕全身,从未消散。

想想这一周,或许是过去四周跌宕起伏后的平静吧,感觉慢慢地更加适应,自然而然地去接受,向着朝阳微笑着踏向sharpie,充满斗志站在篮球训练场上,看着被哲学教授改得面目全非的论文沉思许久,以致错过了晚饭……

今天刚刚去了UPenn,碰到了附中的朋友,他带着我参观校园,看橄榄球赛,转UPenn的博物馆,更多的是一路聊不完的话题,聊他在UPenn的生活,聊我在Swarthmore的生活,聊他对UPenn的感受,聊我心中Swarthmore的优点与不足……感触和思索颇深。

忽然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却出不来,城外的人想进来却进不来,城里的人看到了城外天空的美丽却看不到城外荒野的冷漠,城外的人看到了城里的繁华风光却看不到城里的世态炎凉。感觉多少有点讽刺,有点暗色调。

在我俩愉快的交谈中,让我对UPenn和Swarthmore有了更多的比较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围城”——无论城里城外,我们都乐观地接受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校。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都属于我们。

在UPenn的短暂停留,我深刻感受到了顶尖Ivy league的磅礴内涵,堪比中国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古典的教堂、现代与古典完美结合的宿舍、wharton商学院主楼散发出的傲气,更重要的是作为著名的Ivy League,那份洋溢在每一个学生脸上的荣耀和未来职场的社会认可度,是Swarthmore没法比拟的。Swarthmore一个club只有20个成员,而在UPenn,一个小小聚会可能就是上百人,UPenn的社会认可度和那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氛围也不是Swarthmore这类虽精致却mini的小学校可以比拟的。我承认,我憧憬着UPenn,哪怕Swarthmore已是前三的LAC。

可是,我朋友也说出了作为UPenn学生的无奈。比如马路上都是汽车,充斥着噪音,弥漫着废气,感觉又是一个上外附中;比如学校太大,寝室离上课地点急行军也要15分钟;比如上课100多人,教授神龙见首不见尾,想问个问题也难。而Swarth-more呢,有它的优点,满眼的绿色,可爱的松鼠,清新的空气,以及不超过15人的精致小班教育,教授和同学开“圆桌会议”,你还可以和教授一起共进午餐,聊他们30年前在Harvard,在Williams的经历。所以,他也有点憧憬Swarthmore。

这就像是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的比较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憧憬着Swarthmore没有的名声和磅礴的内涵,他憧憬着UPenn没有的教授同学亲密无间,绿树阳光的自然氛围。但是我们拥有的确是别样的“围城”,我们都知足常乐,享受自己的母校带给我们的财富。他以UPenn引以为豪,我也以Swarthmore而倍感骄傲,哪怕他同时欣赏Swarthmore的精致,我也赞叹着UPenn的大气。

是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就是好的。每所学校,我想都是有它的优点与不足的吧,既然我们已经是它们中的一员,那又何必沾沾自喜,看不起其他或许ranking比你低很多的学校,又何必妄自菲薄,自我感叹老天无眼,自己怎么就虎落平阳来到了“烂校”。

我想,来之前,我们都对美国学校的ranking太注重了一些吧,Ivy League确实很不错,top LAC也挺好,但是每所学校都有它可爱的地方,每所学校也有它的无奈,就好比Swarthmore的过于mini,UPenn的汽车喧嚣,我们无须怀疑我们的学校不够好,名气不够大,只要自己足够优秀,相信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价值。

城里人望了望城外的山花烂漫,微笑着,继续他的吆喝买卖,一本万利。

城外人瞧了瞧城里的繁华风光,转过头,踏着悠闲的步伐,消逝于山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