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美国本科申请“十话十说”
34727500000018

第18章 我们留学生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2012年1月15日

“Swarthmore大二‘逃学生’,UBS投资银行‘逃兵’,Zhimeng Education合伙人,留学顾问,巴塞罗那粉丝,这就是我。”

现在是1月15日,American Airline前往纽约的飞机上,明天就要开始正式重新回到Swarthmore,开始我大学第5个学期的学习,虽然离上次回到这里,已经是18个月以前的事情了。

那是2010年的6月,在那个蠢蠢欲动,夏至未至的岁月,我清晰地听到了自己内心对于当时college life 暑期UBS实习的“不满”。最终,我选择了听从内心的声音,并幸运地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休学并且退出实习。然后就有了智梦的故事,就有了过去18个月那令人难忘,并且注定已经改变了我一生的日日夜夜。

智梦做的是比较精英的留学升学指导和英语考试的培训,也就是广大学弟学妹和家长口中的“中介”。虽然我知道本质上,投资银行也就是一个金融融资中介,但虚荣心作怪的我,一直到很久之后,才开始不是那么介意人们当面提起“中介”这个在我眼里“至少不是褒义词”的名词。除了父母,很多朋友都对我的选择表示了巨大的不理解,他们一直问我为什么好好的书不读了,投资银行不去了,而来做这个看起来不是很高端的事情。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想“尝试”着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反正我可以再回去读书,回到原来的金融道路的。可是在经历了一次次由同学带给我的感动后,在经历了一次次克服困难后的自豪之后,我发现我热爱我所做的事情,我也擅长我所做的事情,而且貌似我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我提供的服务和帮助,还有好多人真的是非常的需要。So,that’s it。I think I have found my Golden Track,where my passion,skill set,and market de-mand intercept with each other。

过去的18个月,在大约和超过100个家长和学生讨论、沟通“留学”这个主题以后,我自己也对留学和申请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自我认知。既然要暂时告别智梦(4个月),那么请允许我把过去的一些经验、建议,和想法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普利策生前曾经说过:“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would only be helpful if they are widely shared and examined。”那么,以下就是我的一家之言了。

哪里是我们留学生的未来?

从宁波效实中学,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再到Swarthmore,我自己留学的岁月,也正是美国本科留学潮在国内兴起的开始。有一个问题,几乎是任何父母都会问起的:去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以后的出路在哪儿?该做什么样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读Master or PHD?那等这些都读出来之后呢?

是的,我们终究是要离开“学生时代的象牙塔”的,总会有我们踏入社会,勇敢面对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的一天的。碰巧,和我同届的同学今年就要本科毕业了,我也了解了一些他们的未来去向,很多极具代表性。总结起来,请允许我实话实话,我们留学生的职业选择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劣势,以及很多工作摆明不要international的赤裸裸的歧视,最后我们在看到自己熬夜改出来的cover letter resume一次次石沉大海,在一次次被告知interview failed之后,才发现原来梦想总是如此美丽而虚幻,而骨感的现实却残酷得不留情面。

毕业去向一:Finance&Investment Banking

虽然我自己在中途做了“逃兵”,但是我不得不承认:Gold-man Sachs or Morgan Stanley的光环,百里挑一的录取率,一毕业就可以参与世界级公司的财务事务的机会,以及那世俗但却实用的,动不动就是100万的年收入,是很多顶尖留学生所不能抗拒的诱惑。一句话,能来这里的都是精英,那么至少可以满足我们本来已经脆弱不堪的虚荣心。

目前来看,能去这些行业的,包括顶尖外资投资银行的IBD,Sales&Trading,Research和Asset Management,在纽约、香港或者北京办公室的,和一些低调却非精英莫属的private equity&hedge fund&investment vehicle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来自最顶尖的学校。以美国为例,我Harvard&SFLS的学长和兄弟先去了Goldman后加盟了KKR,我Amherst的同学去了Morgan Stanley。

如果你确定这是本科毕业后的目标,除非你来自那几个最顶尖的学校(我觉得Swarthmore不能算),你就需要付出加倍的汗水,你需要大一大二就开始积累相关的行业经验。而如果你来自比如其他一些Top30or Top50的大学,我想很坦白地说,这扇门仍然向你敞开,但是你需要找到另外的钥匙。

毕业去向二:Business Consulting

“去咨询吧,你可以参与到不同行业,几个甚至几十个公司的战略研究和问题解决中!”圈子里挺多留学生朋友都非常热衷这个行业,一个是因为它确实比较有意思,intellectual,另一个是可以不用每天像banking一样number crunching,可以work with people。麦肯锡,BCG,Bain,Monitor,确实这些都是值得为之而努力的地方。

但是,摆在留学生面前的现实是,我们进退两难。首先是Consulting Firms每年需要的人并不多,也就是僧多粥少,竞争难度丝毫不低于Banking,然后我们很难在这些公司的北美或者欧洲office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你觉得让一个印度人来告诉你“上海小笼包”的口味该如何改进,该如何赢得市场时,你认为这靠谱吗?你会为他的“idea”买单吗?那么退而求其次,这些公司在HK的办公室,相对来说我们的机会就大了,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我们同时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了。可是很遗憾,HK是一个financial hub,那儿的consulting demand真的不大。其实,麦肯锡等公司最大的需求和增长点,恰恰就是我们在国外日夜牵挂的祖国。那么回国吧?可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国内顶尖大学如北大复旦的同学一样,可以大二大三一直做BCG的PTA(Part-time Analyst),而且面试居然都要远程skype进行,劣势就不言而喻了。(这些都是我了解的,一定不客观全面的事实,希望没有打击到对这个行业充满热情的同学。因为真正的热情,是由残酷的现实浇铸而成的)

比如说,我一个好朋友的朋友,Washington St Louis的,之前有在北京Goldman的实习经验,她一心想在美国做consulting,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残酷的,哪怕我知道她非常的优秀,非常的努力,也同样非常的坚强。比如另一个来自Yale的同学,在BCG Final Interview碰到8进1,而另外7个是具有无可比拟的语言文化优势,同样毕业于Harvard、Princeton的美国学生的时候,她有一点点无奈。当然,成功的case也有挺多的,但我听说的大多数都是在上海北京办公室的,比如Georgetown的朋友去了上海的麦肯锡,比如Swarthmore的学长在去读Stanford MBA之前,是BCG在北京的director。

那么如果这是你本科后的目标,你该如何努力呢?我能给出的最大的建议是,不单单有一个好的GPA,而是真正地参与到美国的教育中去,你在presentation,class discussion,paper writing中锻炼出来的skill set,和那种not only know what it is but why的critical and analytical thinking,都会是你在consulting成功的核心条件。而这些锻炼的机会,可能是很多同龄人所没有的。It is the ultimate valu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so you should do nothing but hold it firmly at your hand。

毕业去向三:Big Four American or HK office

国内的“四大”确实是挺辛苦的,也有一点点坑爹(工作强度不低于投资银行,但是很多方面的回报都差得太远),但是在美国的“四大”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我认识的一位前辈,目前是Ernst&Young的MD说过:decent and respectable career track if you like numbers and accounting。

我周围大多数优秀的、毕业于Top50or Top80美国大学的朋友都成功地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了职业生涯。我高中同班的好朋友,Wisconsin,目前正在Chicago的PwC,我UVA的同学也顺利地搞定了实习。其实挺为他们高兴的,毕竟在这种世界级公司里边经受锻炼,又是在美国的different cultural and working environment之下,如果能好好学习,向周围所有的一切学习,几年后,如果回到国内,一定会卓然于众。智梦的经历让我有机会遇到了很多国内本土的企业家或者创业公司,很多公司在3~5年后就会碰到在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高效中的瓶颈,那个时候,有丰富海外实战经历的CFO1〇进来会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的。卫哲之前加盟阿里巴巴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榜样。

毕业去向四:科技公司,如Google,Intel,Oracle

因为我本身不是engineering或者computer science方向的,我只好从周围朋友那边道听途说了。感觉如果是美国读工科的话,学校的档次和名声,比如中国人很重视的排名,差别很小。除了MIT,CIT,Stanford,加上CMU,他们的reputation会给学生一些优势以外,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无论你毕业于什么学校,只要你能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你就是“真命天子”了。It is purely result-driven,so you need to prove yourself but not the school name on your shoulder。

工科绝对是美国最辛苦最难熬的专业之一,每所学校都一样。比如说,每个学生一学期要上4门课,你很有可能这4门课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还会每门课额外有一个每周的LAB和相应的非常复杂令人郁闷的lab report要交,那其实你就是差不多8门课的工作量了。相信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很多工科男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了吧,他们也不想的,可是他们的热情和青春都和外卖的汉堡包一起,留给实验室了。

But trust me,God is fair for most cases。Every effort you have poured in will be repaid in the future。因为engineering的强度是最高的,所以他们毕业后的就业也是最稳定的,待遇最好的。这很公平,不是吗?

毕业去向五:Grad School,Medical School,Law School

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才是升华。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也十分赞同。那么,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来美国读研究生的话,本科美国教育的优势是巨大的,很多层面上来说甚至是无可比拟的。

首先是没有了language barrier。四年College Life可以让你的英文能力适应美国的学习而不需要靠狂做TPO rush TOEFL来证明。其次,education system是一样的,人都倾向于信任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美国研究生院的教授自然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招收大学是在美国读的学生。另外,以我朋友的经验为例:她在WUSL读的psychology,她从大一开始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美国大学有大量的research的机会,只要你想要,一般都能争取到),做research并且之后每一个summer都做,跟随不同的教授,研究的领域越来越深入,那么在她申请top school的心理学研究生的时候,她的竞争力绝对不是GRE1600可以比的。因为GRE1600是不能直接换来一个未来的科学家的,但是一个从大一开始就对research充满热情的学生,至少具备这种潜质。

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大学四年可以让你真正了解你是否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是否愿意为这个领域甘心赌上一辈子的岁月和努力。U。S college tells us how to learn and why you should learn it。这种真正的intellectual free-dom会让你明白你是否真的喜欢数学,还是只是喜欢数学背后美好的职业前景。如果是后者,我劝你三思而后行,因为真正的热情是不能用“实用主义的价值”来代替的,而没有真正的热情,人类这个有着情感和理想的高级动物是无法在日复一日的,在汗水和挫折所铸就的求知路上坚持到底的。

这里顺便提一下想在美国读文科的朋友所关心的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First,no worries as long as you do a great job。美国很多工作,包括前面提到的所有工作(甚至是Big Four)都是不限专业的,也就是说你读古典西方文学,照样是可以去投资银行或者世界五百强的。Second,一般来说都需要研究生阶段的继续学习,比如很多本科读政治科学和历史的同学会选择申请美国的法学院(law school),而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研究生,除了选择在大学做教授以外,加盟咨询公司、第三方分析公司,或者智库(think tank)的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