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美国本科申请“十话十说”
34727500000019

第19章 10年、20年后,我们的未来又该在哪里?

2012年1月17日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马拉松,大学四年以及之后几年的工作就仅仅只能算是一个开始,个人成就的巅峰一般都需在10~20年之后,当我们从“三十而立”中越发成长,在“四十不惑”的中年让知识、阅历、人脉,甚至是运气叠加在一起,铸就我们一生的价值。

我很喜欢前段时间网上很流行的一篇文章,主题为“你有没有想过你一辈子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虽然我们中每一个人,特别是对于留学生来说,都是不甘心一辈子循规蹈矩,沿着“毕业+谈恋爱+结婚+房子首付+家庭”的固定路线走完一生的,但是残酷的现实是:这个世界注定95%的人是“小人物”,否则怎么相对地来证明剩下的5%不是呢?

过去的一年,为了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有幸向很多三四十岁的前辈精英进行了咨询和学习,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和他们所给的非常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80%以上的人都会在5年之内离开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100+小时的工作强度,会令你对这份工作的新鲜感逐渐丧失,并且高额bonus的marginal utility迅速下降的时候,成为你的噩梦。我在夏天特别忙的时候,也经历一段类似的每天凌晨2点睡,8点开会,每周出差3个城市,平均每6小时blackberry就会有超过20封push-mail的生活。那种疲劳感和因为“缺乏睡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体验过才会明白。按照我Goldman&KKR的学长的说法,“we still have life but no lifestyle。”一句话概括得如此精辟。

所以,除非你真的是喜欢,可以是喜欢所谓的“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或是喜欢这个光环和收入(人的虚荣心和对物质的追求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巨大推动力),否则你一般都会选择离开,去读MBA,去咨询公司,去世界五百强的财务部门,或者去其他金融公司。而真正喜欢的人,20%的比例已经不低了。

只有“适合+喜欢”,你才能在金融业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再和一些目前仍然活跃在国内投行、券商、私募的前辈进行了交流之后,发现自己确实真的不太适合。因为金融精英的最大要求是对细节的苛求和不感情用事,冷静甚至冷血地做抉择,而我两点都不是很满足。金融家和银行家就像business world里的“捕食者”,对PPT上两个图形没有对齐这样的小错误也从不放过,却可以在股市大跌的时候安静地钓鱼,第二天抛售“兄弟公司”的所有股票。一句话,如果你也是那个“效率优先,不讲人情世故的超级机器处理器”的话,金融适合你。

另外,还是要喜欢,也就是你可以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self-worth,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来自于金钱的回报而是内心的声音。中国历来有一句俗话:有名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不能有名。低调地赚钱,我认为这用来形容金融业特别合适。我在智梦的合伙人,还有其他一些朋友,会选择来做教育,而放弃华尔街的工作,就是当他们发现很多年过去了,他们没有在人们心中留下些什么,他们不爽。大多数人最后都只记住了Morgan Stanley,而为它贡献过青春的无数精英们,都被要求默默无闻,低调而终了。所以,如果这对你不是问题,你可以一次次完成交易,一次次击败对手,以及在周围同伴对你头上光环的仰慕之情中找到自我价值,那么金融是属于你的。

“如果你想过个好生活,留在美国;但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尽早回国。”

我一辈子都记得我妈的一个朋友,在他硅谷bay area的家中,晚上12点手拿喝完的啤酒,和我说出上面这句话的神情。从那个40多岁的男人深邃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不甘”,但也读出了“满足”。“不甘”在于读完了Berkeley的master后他定居美国而没有回国闯荡,“满足”在于他给了他女儿一栋温馨的别墅,一个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

是的,虽然在美国international找工作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美国物价合理,20万美元可以买一栋别墅,沃尔玛里的几美元的东西,按照一个月4000~5000美元的收入来说,简直就是白拿。但相比中国呢,房价绑架经济,11年CPI“官方数据”都有6%,然后薪水也是4000~5000,只不过单位换了换而已。所以,生活的难度可想而知了。

但是,美国就业上的瓶颈(文化+语言+客观制度),使得我们自始至终很难有主人翁的精神,毕竟这不是我们的土地。我在UBS实习的时候,就一直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感觉我没法“感同身受”,而在国内的一年半里,哪怕有时候一天吃三顿盒饭,晚上睡在公司地板上,我依然感觉一切都在掌握中。而且,从实用主义价值来判断,套用Swarthmore Econwomic Professor Golub的一句话,“全世界都瞄着中国这个迅速发展的消费者市场,美国人都想去,你们为什么不去?”所以说,国内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而很多事情都是要厚积薄发,不能拔苗助长的。记得我2010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虚荣心,总觉得自己名校背景,比较急功近利,又不愿意做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后来渐渐发现,真正的价值不是靠“school name”说话的,而是你真的需要deliver results。很多事情,其实并不会因为你来自Harvard,你就一定能比别人做得好。而只有真正愿意沉淀下来,去向这个社会学习,向客户、下属、上司、伙伴学习,我们才能有朝一日真正地“本土化”,而这时候在西方的教育所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视野,会帮助我们完成最后的冲刺的。

Take the risk and Find your Golden Track

这里我郑重地推荐一本书《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20》,斯坦福大学教授Tina Seeling的作品。我仔细阅读过两遍,发现很多道理真的是真理,句句精华。比如说,“what is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ilicon Valley?”“They love failures”。

其中,Tina提到了Golden Track。她认为,很多人生建议都是follow your heart,但这个其实是有瑕疵的。比如说,你最大的爱好是打篮球,但是你身高只有170cm,你想成为一个职业球星的难度就大了。所以,除了passion,我们还需要skill sets:you love and are good at what you are doing。比如你是一个science nerd,爱好制造各种mobile apps,同时你又非常擅长物理,是CMU CS major,那么你就拥有上述两者了。但最后还有一点,恰恰是被我们忽略的,那就是市场需求,就是说你所热爱的和擅长的事情,是不是这个世界需要的。比如说,你很喜欢雕刻,也很擅长,但是这个世界对于雕刻艺术作品的需求是远远低于对会计师或者律师的需求的。所以如果你执着于雕刻的话,除非你成为整个中国最有名的雕刻艺术家,否则你的生活其实也挺艰难的。

最好的情况是,你甚至不敢相信这个世界居然还有人愿意支付报酬来让你做这个事情。比如说,每次我给很多高中的学弟学妹建议和指导的时候,我觉得很有意义。而如果这个还可以成为一种“谋生手段”,那就太完美了。而其中,我依然认为“兴趣”是核心驱动力。借用2011年Seven Sister in China论坛上,一位媒体精英的忠告:“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欢的,你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肯定有更多的同行,他们比你有热情,所以会比你更有灵感,更加具有效率。”So,you got to love what you are doing。

转眼间,Swarthmore的早晨已经阳光明媚了,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不过是时候去散散步,看看这个在过去18个月无数次被想起的校园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请相信,风,定可以穿越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