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走向素生活
34737300000025

第25章  用音乐按摩心灵

美好的音乐可以松弛人们紧张的神经,可以疏泄压抑的情绪,可以抚慰焦躁的心灵。在对精神病的辅助治疗,对神经症的心理治疗,以及对各种身心疾病的治疗中,音乐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疗效。

自古以来,人类就认识到音乐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3万年前的原始人,以敲击石器伴奏舞蹈来治疗疾病;至今的非洲等地的原始部落里,巫师乐舞仍是治病的主要手段。

史载,4500年前,黄帝的祭祀大臣伶伦(又称洪崖先生),在梅岭凿井炼丹,斩竹做笛,创制音律,从而成为中国音乐鼻祖。《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关“黄帝令伶伦作音律”的记叙。远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由身为乐宫的伶伦制出并完善了我国的十二律的音体系。

相传,位于涞水县永阳镇北洛平村北的龙宫山上的庆华花塔之地,就是伶伦当年发明乐律、培训乐工、测试乐器音准的地方。因此,这里古称“乐坪”,山下4个洛平村也由此得名。历史上,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伶伦诞辰日,人们就来到这里向塔上的砖雕“乐工”点笙对调,确保丝毫不差地将老祖宗伶伦创造的祭祀祖宗的“天音神乐”继承下来。如今,乐祖伶伦祭典、点笙对调仪式,被涞水县重新恢复,并将其作为春节期间各种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音乐将“乐与人和”、“天人合一”作为理想境界,通过音乐中和雅正的五音六律,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情志舒畅。我国早有用音乐进行治疗的记载,如《群经音辨》中的“乐,治也”。究竟中国的古代乐曲好到什么程度?弹琴吹箫到美妙处,百鸟来朝。不但天空中所有的飞鸟会来,而且百兽率舞,各种野兽也都会跑来,满山遍谷在那里随着乐声起舞,这就是古代音乐的力量!

音乐具有精神效应、联想效应和心身效应。音乐的节奏、力度、旋律、和声,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特别是与人的生理节奏合拍。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特定的音乐频率、节奏产生的声波,能与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共振,调整由于压力而产生的机能失调。音乐治疗被广泛运用于失眠、头痛、心悸、焦虑、忧郁等疾病。

一般来说,音乐从两个方面来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一是用音乐调节情绪,一是以音乐陶冶情操。

用音乐调节情绪。一个人遇到不愉快甚至不幸事件,产生悲痛情绪时,可选择哀伤的音乐,使悲痛的情绪有所寄托;处于焦虑愤怒状态下的人,可选择激愤的音乐,使不安的情绪有所发泄。当音乐与人的精神节律同步,才易于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当音乐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以后,就可逐渐变换音乐色彩情绪,变哀伤为优美抒情,变激愤为轻松愉快。人的情绪在音乐的引导下,负性情绪得到发泄后,渐渐得到调整,而最终达到内心平静。因而,可选择不同情绪功能的音乐,也可选择专门制作用于调节情绪的录音带或CD片,还可以在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选用音乐。如果平时就有所积累,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库,就可以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调节个人的身心情绪。

用音乐陶冶情操。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如年轻人可能偏爱流行音乐,中老年人更喜欢一些经典老歌,还有一些人着迷于自己家乡的地方音乐。培养自己的音乐爱好,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点入手逐渐扩展。兴趣越来越广,口味越来越雅,音乐鉴赏能力也就越来越提高。还可以在一些音乐欣赏手册或各种类型的名曲赏析的帮助下,去拓展个人的音乐视野。音乐积累的过程,会使自己的情操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生命更加充实。

运用音乐增进健康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在家里听唱录音片,可以到音乐厅去听音乐会;也可以自己参与演唱演奏。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压力的增加,人们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音乐对人们心身健康方面的作用会进一步加强。用音乐服务于人们的健康,简便易行,乐于接受。音乐是一个前景广阔,需进一步拓展的领域。

音乐自疗注意事项

1.欣赏音乐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如进餐时,听轻松活泼的乐曲较为适宜,有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临睡前,听缓慢悠扬的乐曲,有利于入睡;工间休息时,听欢乐、明快的乐曲,有利于解除疲劳等。

2.要结合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曲目:如老年人,体弱者及心脏病患者,宜选择慢节奏的乐曲;年青人宜选择强节奏的乐曲等等。

3.要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曲目:无论民族乐、管弦乐,还是地方戏曲,均以个人喜好为原则,其同样都能起到调节情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