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九型体质养生:十二时辰养生
34787400000010

第10章 巳时养护脾经——分解食物,为人体的后天之本

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值班的粮食局局长

巳时(9:00~11:00)气血流注于脾经。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把胃消化的精微物质输送到腠理当中。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中医讲脾胃是“仓廪之官”,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整个消化系统,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活动的能量源泉,所以在中医上有“脾土”、“胃土”之称。脾胃的功能正常,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

◆脾经上的穴位

本经一侧有21个穴位(左右两侧共42个穴位),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10穴分布于腹部及侧胸部,首穴为隐白,末穴为大包。

◆脾经的循行

本经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甲角旁的隐白穴。从足走胸,经足内侧内踝前方,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在腹部行于任脉旁开4寸,胸部行于任脉旁6寸,止于腋下6寸大包穴。

脾经的养生调理之道

吃过早餐后,9:00~11:00需要依靠脾胃的运化。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气充足,白天工作就干劲十足。如果脾脏虚弱就易出现胃口不佳、四肢倦怠、头晕、面色萎黄、腹胀、易打嗝等症状。上午是大多数人工作的时间,但繁忙的工作之余,不要忘了利用这一养脾的最佳时段调理脾经气血。还要注意不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不食生冷食物,以免寒凉损伤脾阳,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黄帝内经·素问》认为“脾主全身之肌肉”。水谷精微和津液等物质在脾的运化作用下被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化生成气血以滋养肌肉,为身体的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脾的功能正常,则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如果运化无力,带不走水谷精微,就会造成脾虚或脾湿太重,甚至慢慢感到连吃饭都不香了。人上了年纪后之所以会出现肌肉松弛、四肢无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就是因为脾脏衰弱、运化无力的缘故。巳时气血正好流注脾经,此时脾经是最旺盛的。它吸收了胃传来的食物,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肌肉得到足够的营养就会“蠢蠢欲动”,这时我们就会产生“活动筋骨”的意愿。运动的过程中肌肉的能量得到了消耗,就会迫使脾输送更多的营养过来。老年人每天巳时锻炼身体不仅能强健筋骨,而且一天下来都会特别有精神。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重要功能是运化水谷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依靠脾的转输作用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脏的血脉化成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

概括来说,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物质,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

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物质,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饮食水谷的运化是由脾所主,饮食水谷又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故《医宗必读》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脾气健运才能身体健康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传统医学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为气、血、津液等的化生提供足够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如果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会因此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于身体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症状。

健脾法助你远离?思伤脾

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对于思虑过度的人而言,可采取情志疗法。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缓和思虑对脾脏的伤害,只要想一些可以令自己愤怒的事就可以了。

思伤脾,以怒制思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并与五脏相对应。其中脾之志为思,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的说法。正常的思虑对人体并无不良影响,但如果思虑过度,就会伤脾。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就容易导致饮食不香、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整个人就会消瘦下去。脾伤了气血便失去了生化的根源。气血虚弱,其他各脏腑也会受到牵连,从而使人百病缠身,天长日久,甚至会威胁到生命。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思病”。

思最怕怒。按照中医五行学说,思为脾志,怒为肝志。脾五行属土,肝五行属木,因为木能克土,所以怒能克思。对于思虑过度而导致的疾病,可以采用激怒患者的办法。但这种办法最好在脾为思所伤较重的情况下使用。

长夏时令养脾法

中医有“春应于肝、夏应于心、长夏应于脾、秋应于肺、冬应于肾”的说法,也就是说五脏都有适合自己的时令。小暑至立秋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也就是暑热刚刚过去,开始下雨的那一段时间,这个时段的特点是暑湿,暑湿与脾土的关系最为密切。土要生养万物离不开水,但如果水太多,又会导致涝。脾的特性便是“喜燥恶湿”。长夏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脾此时是最脆弱的,同时也是最宜调养的。要多吃一些有健脾利湿功效的豆类食品,如四季豆、荷兰豆及黑豆等。每天备上一锅热腾腾的绿豆汤,既可防暑又可健脾,一举两得。

脾脏功能好,糖尿病治疗效果佳

脾虚致消形成糖尿病

脾虚致消的糖尿病形成理论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其实,早在《黄帝内经》就认识到了这个理论,并在临床中运用。譬如《素问·本脏篇》云“脾脆,善病消”,脾脆就是指脾气虚弱。还有很多现代的临床工作者,也认为脾虚乃糖尿病发病的根本,由于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失去“游溢”与“散精”的作用,使吃进来的水谷郁而化热,又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令胃阴不足,从而导致消渴病“三多一少”的症状。

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公认原因在于中国人饮食结构中,高蛋白高营养成分食物的比例增加,纤维类食物减少,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胃中停留时间延长,致使脾胃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脾气的耗损,导致脾虚。脾虚使运化失常,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血糖升高,这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常表现为形体肥胖、四肢乏力、不耐劳累、神倦懒言、面无光泽,或有脘腹痞满、口淡乏味、渴不甚饮、腹不甚饥、尿清长多沫,舌淡、体胖大,或见齿痕,苔腻或润,脉沉虚等一系列脾失健运、湿邪内盛之象,以脾气虚为主要病理表现。

调理脾胃与降糖作用密切相关

调理脾胃药物与降糖作用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很多。研究发现,健脾生津药能显著降低血糖,并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明显的抑制和较好的解聚作用。

诸多健脾益气药,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粳米、生地黄、天花粉、山药、麦冬、五味子、山茱萸、葛根、知母等均具有降糖作用。其中人参通过抑制十二指肠黏膜上皮依赖性葡萄糖的转运而抑制糖的吸收,同时对胰岛素生物合成起到促进作用。

改善高脂血症从健脾开始

膏脂输布失常,变生浊邪而发病

血中膏脂是构成人体的重要部分,来源于五谷精微,对人体有濡润、充养的功能。血脂正常代谢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尤以脾胃的运化输布最为重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津液输布之枢纽。膏脂的化生、转运、输布都与脾密切相关,膏脂的输化全依赖脾气的“散精”功能。因此,脾气充足,输化正常,水精四布,膏脂可发挥濡养作用。

人体摄入膏脂多,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血脂升高,如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脾胃本虚,失其健运;或情志不畅,肝郁犯脾,脾失运化;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等,均可使膏脂输布失常,混于血脉之中,而成高脂血症。肾气虚衰、气化不及、津液代谢失调,也可使膏脂输布失常。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

健脾法治疗高脂血症

主要表现1: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头昏身重,胸闷、气短,失眠,神疲乏力,或肢体困重便秘、脘闷腹胀,纳差便溏,舌淡体胖并常有齿痕,舌苔多厚腻,脉沉缓无力,兼有沉迟或细涩或细数。益气健脾法选方:方选六君子汤加减;脾气虚损日久,导致心脾两虚,方选归脾汤加减。

主要表现2:面色白、脘腹不适、腹胀食少、四肢不温、神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温阳健脾法选方:证属脾阳不足,治宜理气健脾、温阳除湿,方选理中丸加减;若伴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肾阳虚证,则以附子理中丸加减补肾健脾。

主要表现3:面红、神疲乏力、气粗、口干口臭、恶心、嗳腐吞酸、小便黄、大便干、舌苔厚腻、脉滑等。通腑泻浊法选方:证属腑气壅滞,治宜通腑泻浊,方选五磨饮子化裁,可选加火麻仁,芦荟通腑泻浊。

健脾也是在健脑

脾和脑就是相关的

中医学的脾实质上是一个多元性功能单位,包括了西医学的脾脏、胰脏、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但与思维、意识活动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在志为思……思伤脾”,一方面脾主导着人的意识以及思维活动,另一方面人的意识、思维活动的变化会影响脾的功能。胃肠道的病变,亦会引起精神、意识活动的障碍,如《素问·逆调论》篇中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胃肠道功能失调,则睡眠不得安宁。

脾胃与意识活动可相互影响

如老年性痴呆症及帕金森病患者,经常在头部和腹部发现同样的组织坏死现象。大脑面临惊恐或生气时,释放出一种应激素,会引起胃痉挛而产生疼痛,应激素的过分刺激还会导致腹泻。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让人产生吞咽困难的现象。有临床证明,50%~6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

肠神经系统是第二大脑

有研究提出,人的精神意识和运动功能是在大脑的主导下与诸脏腑以及经络共同完成的。肠神经系统的功能不仅独立主持胃肠的功能活动,而且与某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有着密切关系。

脾和意识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基础。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它们相互作用与影响。肠脑是指位于食管、胃、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的肠神经系统,内含有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神经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能够独立进行生理活动。

敲打脾经的妙法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肌肉得不到锻炼,就会引起脾虚,“伤肉”也就是伤脾。平时多敲敲脾经可增强脾经的运化功能,补充因久坐损耗的元气。

判断脾虚的小方法

看眼皮:如果平常眼睛很大,明亮有神,而现在眼皮却耷拉下来了,双眼看上去没精神,就说明脾虚。因为中医认为眼皮也是为脾所主的,如果眼皮松了下来,说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现问题了。不过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观察舌头:如果舌头颜色较淡,舌边出现齿痕,说明脾很有可能出了问题,最好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或抓紧时间调理。

敲打脾经法

坐姿:将一只脚的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的坐法,也就是架腿法。采用这种坐法利于对脾经的按摩。因为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然后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再进入大腿内侧前缘,然后进入腹部。这个坐姿正好可以将脾经暴露出来,从而便于按摩。

敲打法:拍打时要握空拳,用掌指关节端由上至下一路拍打下来,用力适中,对于大腿部位的脾经拍打时可稍用力。两只腿都要敲,每侧以敲打10分钟为好,敲打的时间自然是上午9:00~11:00之间,气血流注脾经之时。敲打的次数视自己的时间多少而定。

功效 :上班时可利用工作间隙,将腿盘成“4”字形,然后沿着脾经的循行路线一路敲打下来,可以起到健脾的效果。

提示:如果拍打的过程中发现痛点,表明脾经上有堵塞的地方,这时可以用点按的方法对其进行按揉,将淤堵的穴位打通,从而使整条脾经的气血通畅。

按摩保养脾经的要穴

按摩隐白穴

位置:该穴位于大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按摩方法:把三四根牙签(头和头、尖与尖在一起)用橡皮筋或绳子捆在一起,然后用牙签头去点按,每侧的穴位按60下。

功效 :此穴是脾经的井穴,能有效调动整条脾经的功能,对食欲不佳、腹胀、呕吐、腹泻、月经不止、带下、流鼻血等症状治疗效果非常好。

按摩三阴交穴

位置:该穴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3分钟,每天1次。

功效 :此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尤其是女性)疾病的要穴,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好、食欲不佳、腹胀肠鸣、腹痛腹泻、便秘、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身体沉重以及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男性的遗精、阳痿、阴茎痛等症疗效奇佳。

按摩血海穴

位置:该穴位于大腿内侧,膝盖上2寸处。

按摩方法:坐在椅子上,膝关节弯曲,手掌伸开,先将大拇指按在穴位上,其他四指向后抓住腿部,然后拇指用力按揉,可以两手同时按揉两条腿上的穴位,每天1次,每次5分钟。

作用:血海,顾名思义,统管人体一切有关血的问题,不管是贫血还是女性的月经问题(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等),以及荨麻疹、湿疹、脚气、逆气等此穴都能够帮助解决。

按摩食窦穴

位置:该穴位于乳头外下方,距离正中线的任脉6寸(两个4横指)。

按摩方法:用食指或中指按揉,左手按右侧穴,右手按左侧穴,每穴3分钟,每天1次。

功效 :此穴对胸胁胀满疼痛、胸膈有水声、胸膜炎、痰多咳不出、反胃、消化不良等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长按可保胸腹健康无忧。

按摩公孙穴和丰隆穴

公孙为脾经络穴,丰隆为胃经络穴,络穴既可治疗本经的病变,还能治疗相表里经的疾病。公孙和丰隆两穴可兼调脾和胃。

公孙穴位置:该穴位于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按摩方法:按住公孙穴,用力按下去,如果嫌力度不够,可以用一只脚的脚跟去踩或者顶这个位置,适可而止,有酸胀感就可以。每天早晚各做1次。

功效 :对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具有很好的效果。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脘胀痛;配丰隆、膻中主治呕吐、眩晕。

丰隆穴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中指)。

按摩方法:将左(右)下肢平放在对侧膝关节上,用右(左)手中指指尖放在丰隆穴上,拇指附在对侧,用力掐30秒~1分钟。每天早晚各做1次。

功效 :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气管炎、腓肠肌痉挛、肥胖症等。配阴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疗痰湿诸症;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嗽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