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网络学习:崛起、挑战与应对
347942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领域有两大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并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席卷全球,把自己的应用扩展到国民经济的一切领域,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还没有过任何一种其他的技术能像这两大技术那样,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巨大的声势与规模把自己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并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这两大技术就是“多媒体”与“因特网(Internet)”。

社会的网络化,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巨大挑战。

在这一挑战面前,教育应当发挥何种作用呢?

事实上,不仅是计算机软件专家比尔·盖茨,更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在20世纪末就预测和展望了21世纪的教育图景。许多研究者指出:当计算机技术、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广泛进入学校和千家万户后,教育传播媒体已不再仅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等;学习者将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由于网络的逐渐普及,学校将突破明显的校园界限,向无形的方向发展。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限制,社会成员将能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还将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把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现象,不能不正视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完全可以说,正是这种以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影响和改变教育的发展轨迹。探讨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正如列宁指出那样:“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们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现在是怎样的。”

教育史学通常认为,人类历史上的教育形态已经发生过两次重大的变革,时间大体对应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但是,人们对变革发生的原因,认识却不尽一致。

教育形态的第一次变革起源于文字的出现。在文字产生前,人类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主要凭借语言、手势和动作,缺少其他间接的媒体,这显然要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育劳动”虽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但是它也必然遵循“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这一原理。因此,中外教育史书都明确指出“文字是建立学校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为“文字是当时记载人类总结的文化知识经验的唯一工具”。没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古汉字,教育只靠人们的口传身授,就不会有古代教育形态的产生。除了文字这种传播媒体之外,手工书写文字的工具也是古代学校教育劳动首先必须制造的教育物质条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使用这些媒体和工具的方法,是那时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文字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逐渐分化出来,发展为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和活动方式,最终形成了古代教育形态。也正是由于教育媒体和工具的落后,受教育的人数不可能太多,古代教育不可能脱离它的原始状态。

然而,到了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媒体和技术的变化往往受到人们的忽略,或者被置于较次要的地位。教育史学的视角更集中在教育与文化、政治的关系层面,集中在教育学理论建立和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变化上。在人类从使用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农业时代向使用机器为标志的工业时代转变过程中,17世纪的教育史更关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它标志着教育学的诞生;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的教育史则更关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班级教学制度已逐渐走向成熟。

然而,支撑这一切的物质基础是十分明显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在此之前的1456年,古登堡活字印刷的《42行圣经》已经出版,从16世纪始,印刷业在西方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行业,书籍开始面向大众。有人估计,在古登堡之前,整个欧洲大陆只有3万本书,到1500年则有了900万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于1806年,就在19世纪初叶,因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各种印刷机、铸字机、造纸机相继推出,使印刷、造纸、书籍等等行业过渡到了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阶段,书籍、课本、报刊被大量印制出版,广泛传播。若没有书籍和课本等教育传播媒体的率先变化,学校教育制度、模式以及它的教育学基础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夸美纽斯被推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在他的班级教学理论指导下,一个教师能够施教数十名乃至数百名学生,但是,前提条件是“哥白尼”有了施教于数百名学生的印刷课本。因此,也应该得出类似的另一命题:印刷书籍和课本等媒体是建立近代学校教育的先决条件。

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里程碑,而且引发了教育历史形态的两次质变,催生了古代和近代的学校教育。两次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围绕着传播媒体和技术工具进行的。先进媒体和技术的出现引发了教育变革,教育变革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文化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当历史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前,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未来的脉络:以因特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体,正是建立现代化教育的“先决条件”,即新的教育形态的支撑点。它将驱使“教育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迅猛发展,面向教育时间最长和教育空间最广的对象,全面实现教育民主化和社会化,从而孕育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再次引起教育的历史大变革。虽然这种新的教育形态轮廓还不十分清晰,但我们已能看到其生长点就是现代网络学习。

现代网络学习是全球信息化进程在教育领域的必然结果,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技术和媒体,而且必将全面影响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正如农业时代的文字和工业时代的印刷术,成为人类教育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网络传播技术的出现无可辩驳地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

网络传播几乎是天然的教育传播手段,同时又具有个性化互动、群体互动、实时教学传播与非实时教学传播相结合等种种长处。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师的个性,将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领略到充分体现现代大学理念的绚丽多姿的校园教学文化。因此,基于网络传播的远程教育(E-Learning),是一种新型的、真正全民的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育平台。然而,这种E-Learning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学校教育,因为网络永远代替不了现实。因此,远程教育只是上大学的一种选择,一种富有创新意义的选择,未来高等教育将把大学校园学习与网络学习结合起来。

网络大学将是网络传播技术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种具体运用,将引发“学校”、“学生”和“教师”等概念的重新定义,并将引起教材和教育技术的革命。古典教育理想的实现是网络大学在教育领域引起的最重要的革命,2500年前苏格拉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将通过网络技术和新型的教师得到全新诠释。但是,一种传播手段如果同时利用了我们的各种感知器官,也许就剥夺了我们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的机会。因此,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我们应该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掌握了现代化求学手段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21世纪初,中国的发展具备两大背景:一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二是世界范围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面对这个现实的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地思考国家、民族和自身未来的主题,积极迎接新世纪的发展,勇于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人。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信息技术发展引发过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两次飞跃:前者使书面语言加入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后者使纸张印刷的书籍、课本成为知识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这两次飞跃显然都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人类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上所述,当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句话说,网络学习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将发展出一种可能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