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网络学习:崛起、挑战与应对
34794200000002

第2章 学习的新使命

网络信息革命有望像上个世纪的工业革命那样,决定性地改变我们星球的常规。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思想文化交融激荡。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的传媒力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成长和发展,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方式、道德实践和人际关系。传媒环境已成为继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后,又一个影响社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键环境。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许多有关网络书籍的封面上,虽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越来越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网络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呢?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今天的教育理论如果不是对这样一种时代所提出的教育问题的回答,那么所从事的就不是今天的教育,所研究的也就不是今天的教育。使用昨天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来进行今天的教育或思考今天的教育,就不会获得积极的成果。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是加速度的,工业革命三百年来所取得的进步超过了以前的两千年。这是知识积累的效应造成的。目前的情况是这种速度已经加快到了一个质变的程度,技术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使得人们再也不可能指望在学校期间掌握足以终身使用的知识或技能。伴随着Internet的蓬勃兴起,通过网络改变教育的模式、扩大教育的功能、开展终身教育的问题,已经成了人们密切关注的一大焦点。

网络社会是人类拓展的另一个生存空间。

网络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由人类自己所创造的。它的出现,表明了“人的无机身体”已经扩大到历史上任何时刻都不可能比拟的领域之中,表明了人创造了一个能满足他所需要新的空间和新的社会。为此,网络社会充分反映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同样,也可预期网络社会可能成为促进人的主体性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社会。但是应当承认:如同在现实社会中一样,已经存在的网络社会也不会是自发、自然地形成和发展的,已经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各种异化现象,足以说明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之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倒错,“反客为主”也完全是可能的。网络社会中的人——主体完全可能为他们所创造的技术、符号、信息以及各种关系所控制、操纵而导致主体性的丧失。

网络社会中的主体的发展与提升必须是一个人的自觉过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面临着培养网络社会行为主体的崭新任务。

1.1.1 计算机与网络社会

计算机网络是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利用通讯手段将地域上相对分散的若干台独立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和数据设备连接起来,并在协议的控制下进行数据交换的系统。Internet就是现在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结合产生网络技术,两者的发展共同带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其中计算机技术发展溶入到网络技术之中,通信技术的发展则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代表。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指能够以交互方式传递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高信息流的电信网络。自1993年美国宣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政策以来,网络发展极为迅速,其主要特点是计算机产品家电化、网络产品价格大众化、网络服务新装置不断推出,由此而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社会。所谓网络社会,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以各种网络产品为物质依托,按照一定的网络规范组成的包含各种与网络有关的行为和现象的总和。

网络社会的出现带来了人类发展的新时代。处于这个新时代的中、青、少年,能否进入网络社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名积极成员,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下一代能否立足于世界、能否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主体等问题。进入网络社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物质的、经济的、技术的以及文化意识等方面。

通过计算机教学使广大青少年普遍掌握信息知识和操作技术,扫除进入网络世界的技术障碍,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并在实践中推开。当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方面的教育实施还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相对而言,在“网络意识”、“信息意识”的形成方面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在普及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同时,对数字化时代、网络社会的出现所具有的深刻社会意义,它们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能产生的历史性的影响等方面的考虑远未得到重视。教育如果只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等停留于技术、知识层的传授,不去关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性内涵、人的主体性,这种意识的滞后可能导致网络社会中的人的主体性失落,操作计算机的人会成为计算机的奴隶,进入网络的人也会成为“网络动物”。为此,改变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至关重要。

1.1.2 学会使用网络

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汹涌澎湃,但人不应该成为信息的奴隶。

首先,有用的信息和无用的信息往往同时并存,如果作为主体的人不具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为一大堆信息垃圾所淹没。人类的智慧会因其所创造的过剩信息而窒息。在网络社会中,每时每刻都会有成千上万,甚至是上百万条信息蜂拥而至,人们被堆积如山的数据包围……每一件都对于特定的消费者也许是十分有效的宝贵财富,但这些信息对大多的人来说,其中大多数只是一堆价值为零而又遮挡有效信息的信息垃圾山。

其次,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为人所用。为此有人提出“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对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与加工才是最重要的。美国的西奥多·罗斯托克就强调:没有观念就没有信息,是观念建立信息而不是相反。由此说明要使信息具有归属的性质,转化为知识,其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所具有的相应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想观念。

再次,在信息时代中,信息成为人所面对的主要客体,只有通过对信息的掌握,人才得以更为有效地把握客观物质世界。由于网络社会不断发展,数据和事实爆发式增加,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收集、选择、整理、管理和使用这些信息。

基于这种功能的转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要承担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学会认识,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通过教育使人的各种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判断力、想象力都得到发展,才能在汹涌信息潮中理解、判别、选择,才有可能运用信息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观念。正是这种知识创新才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如前所述,新的知识并不是在信息的单纯集合中,也不是从所得数据的简单归纳中产生的,只有信息与人类认识的能力的结合,才会导致知识的产生。

最后,教育所赋予人的判断能力,不仅可以使人辨别真伪,以自身的主体性实破信息垃圾的包围,也是从事知识创造的必要能力。可以说:知识可以创造行为能力,可靠的信息是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义的正确判断才能唤醒其活力。

总之,只有通过加工,信息才能转变为真正有用的知识,只有学习才能赋予人这种能力,学习是使人成为网络社会主体的关键。

1.1.3 符号世界的行为主体

网络社会是一个由符号组成的虚拟社会。

符号是人类所独有的。有人曾把人类定义为符号的动物。符号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作用,符号创造在人类的全部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是第一项用于符号加工的工具,在这以前人类所发明和使用的只是物质加工与能量转换的工具。教育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符号,它的功能很大部分表现在使受教育者学会掌握和使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以及其他各种诸如数学、科学等符号。网络社会中,教育必须使学生学会在网络中所使用的各种符号,学会在网络中进行符号交流和符号创造,或者说学会“数字化的生存”(Digital Being)在由计算机所开创的符号世界中,教育所面对的另一挑战是如何应对符号异化而导致的主体性丧失。

存在于工业社会中的异化是显而易见的,而网络社会中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符号化。符号本是由人所创造,是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手段,但是在某种情况下,符号却可以反过来成为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化力量。人因为受制于符号而处于被动受控的地位。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在网络社会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如:人因沉湎于由符号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而远离真实世界,为此失去了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人性。又如:由符号构成的虚拟世界造成虚拟与现实的混淆、错位。“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假不分,现实与想象不分,虚拟与现实不分,使人丧失基本的真实感和道德能力。这种被符号世界所异化了的人,会把虚拟的一切照搬到现实生活中。在当今的社会里,大规模的杀戮可能只被作为一种游戏,而横陈的尸体也不过只是一连串的数字。被符号所异化了的人会对此无动于衷,他们的正义感、道德感为符号所麻木。再如:网络社会中存在的每一个人可能成为躲在符号背后的假面人,在符号的面具下,他们可能忘却自己的身份,也同样感受不到对方作为真实人的存在,他们因为可以摆脱熟人社会的监督而不负责任,为所欲为,甚至在符号掩护下的实施犯罪。符号世界的异化是当代教育所面对的一个新的问题,如何防止符号的异化,确立人在符号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1.1.4 学习的新生产力基础已经形成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代教育的生产力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为主要标志。既然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必然要有很大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仍然是教育新观念的基础,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我们要始终牢记历史唯物主义这条基本原则,自觉地思考今天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界很少有人注意到社会生产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之所以说是根本性的,是因为它超出了历史学家们努力寻找的划分历史时期的根本界线。

美国某些未来学家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浪潮,就是以生产力发展为依据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又发生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产力变革,这就是信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要素。这种变革有许多可见的标志:财富不再主要表现为庞大的厂房、机械设备;从事间接生产的人,即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所谓“白领”和服务人数,超过了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蓝领工人”;生产中的竞争,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以至于演变为“人才大战”;生产的资源不再只是所谓“土地”、“原材料”或“货币资本”,用未来学家的话说,“知识——广义地说,包括数据、信息、意象、符号、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是第三次经济浪潮的主要资源。”

信息是生产力,并不是今天这个时代才出现的,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也如此。但是农业文明时代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进行信息传播,工业文明时代以印刷技术为基础进行信息传播,既不能把信息的巨大力量释放出来,也不能进行信息的大量生产。

当今世界已经出现了新的生产力要素,但这世界并非已经是新的生产力占主导的世界。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生产力水平的文明,甚至有些地方还处在农业文明的水平上。当今的中国也是三种文明并存,问题是:如果我们不想落伍,就必须发展最高的文明,必须使我们的教育建立在最新生产力的基础上。

“教育先行”,这个早已普及的观念,在信息时代的巨大变革面前,成为切实的要求。事实上我们的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能够做到先行,而在知识成为主要生产力要素的今天,没有“先行”的教育就难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给我们今天现实教育以很大影响的,还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所谓“应试教育”,就是农业文明水平上的教育。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或者说我们今天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大体上也还在工业文明的水平上。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的教育思想。这一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我们当然还应坚持,但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还有更深的内涵,网络学习便值得深入研究。

1.1.5 教育思想现代化的实质

社会实现现代化要靠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既有硬件设施的现代化,也有软件条件的现代化。我们在追求现代化方面比较重视的主要还是硬件工作,而教育现代化主要的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当然,教育思想的概念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的哲学理念到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这里只提出教育方法论思想问题,即确立信息时代的教育方法论思想。

在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近乎荒唐的悖论,突出表现为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所引起的震动同教育对于信息技术反应迟缓的矛盾状况。有学者指出,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受到‘冷遇’,在儿童乃至成人游戏王国中却大受欢迎”。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思想方法论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建设起完善的信息技术设施,并能让所有教师学会并能方便地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热起来并非不可能。但是问题并不在于手段、技术或工具,而在于思想方法和意识。

第一,教育的社会生活基础,尤其是社会生产力基础,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但是教育者对此未能深刻地意识到。指导教育者看教育问题的方法论思想,或者是农业文明时代的,或者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在农业文明时代,教育或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在工业文明时代,教育是为“批量生产”服务;在信息时代,人成了财富本身。教育或接受教育,既是个人财富的获得,也是社会财富的获得。个人因为接受了必要的教育而获得了社会生活的力量,因而变得“富有”;社会因为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的力量增长,获得了巨大财富的源泉。

第二,我们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方式,仍然是印刷机时代的。信息时代的教育,是超越时空的资源共享。然而,我们今天所习惯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建立在人类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基础上的,即建立在大量书籍的印刷基础上的。依赖于这种信息传递的教育活动,是工业时代的教育。它提高了信息交流的便利性,但仍然受到很大的时空限制。受教育者在一个学校里,有比较好的交流信息的便利,但是学校之间、地区之间,交流就有困难。工业文明创造了现代学校,使现代学校也像一所大工厂,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也像物质产品一样,可以批量生产。但是不同学校生产出了不同的产品,这是由于学校之间的互相隔离造成的。

信息时代所发生的信息传递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这种互相连接的网络基本上是时空的破坏者,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信息时代正是由于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和使用信息,而使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信息时代的教育必然要求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也具备了打破这种限制的条件。分享别校的资源,也与别校分享自己的资源,这应当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信息时代,“信息”或在一定意义上说“知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的成分,这给处在经济尚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或者那些所谓“薄弱学校”带来了福音。信息在改造世界中的力量的增强告诉人们,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在于信息资源获得条件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