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网络学习:崛起、挑战与应对
34794200000036

第36章 应对与发展:青少年德育工作

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导致了青少年网民道德感的弱化,直接影响网络行为并反作用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面对网络社会化的挑战,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迫切的社会问题。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一起来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实现传统社会与网络社会的有效对接。

9.4.1 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增强网络德育工作的效果

心理状态是指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在青少年的网络社会化中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施化者只有了解受施化者的心理状态,才能把握时机,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人在一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某种准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心理影响受教育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比如,社会上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不值得重视,或者认为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些不恰当的思维定势都直接关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是逆反情绪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情绪是指受教育者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与社会要求相对立或与事物常态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时期,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在创造自我的过程中,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与自己主观意愿发生矛盾,从而认为自己被干涉,产生强烈的排斥、反感情绪。只有弱化、克服青少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情绪,才会使他们自觉接受。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现象一致,做到客观真实,避免只重灌输,不重消化。在具体教育方式上,对教育理论介绍和观点的宣传要采取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教育青少年改正错误观点,如果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只会导致“南辕北辙”,不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9.4.2 加强网络意志教育的力度,倡导“慎独自律”的网络道德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困难,直到目的实现的心理过程,主要的意志品质表现为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发展是不平衡的,独立性和坚定性的水平要高些,而果断性和自制力的水平要低些,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受教育者的意志特征,根据不同水平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结合他们优秀的意志品质开展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提高他们较差的意志水平。在目前网络防范技术尚待提高的情况下,应在青少年中倡导“慎独自律”的网络道德。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往往会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道德,使他们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真正做到在网络面前的“慎独”。

9.4.3 深化青少年网络心理动力分析,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状态的调整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虚拟性以及网络的信息共享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地搜集到青少年需求、动机和价值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采取合适的手段,灌输合理的内容,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利用网络的普及和青少年对网络的喜爱,在网络上对青少年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新颖、时尚的风格表现出来,同时进行分析和点评,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中交互式的特点进行网上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的共同点,并逐渐地感化其逆反情境,使其逐渐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更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总之,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物理特点,根据网络文化对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状况,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动力和心理状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9.4.4 提高德育工作者网络素养,构建平等的网络沟通平台

互联网并非洪水猛兽,作为现代社会高科技产物的网络,在引发了青少年社会化新范式——网络社会化的同时,也为传统社会化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平台。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网络社会化的存在并未消解传统社会化的功能,青少年自制力差,辨别能力不强,需要传统社会化中的重要施化者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及相关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保证其网络社会化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应当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加强对网络管理,不仅应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在网络社区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学会利用网络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参加他们对热点问题的讨论,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进行教育和疏导,利用网络来进行道德教育。虽然这种人际沟通是在虚拟环境下的社会交流,但与现实德育活动中教师单方面占有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权威压制模式相比,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显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由传统社会化中的权威施化向网络社会化的平等互动转变,中间必然会有许多的新课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网络社会化的挑战下,进行一番德育工作模式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