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有宋一朝,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历时凡三百二十年,国祚之长,秦代以后,仅次于汉(四百零九年),超过了唐、元、明、清,约占封建社会历史的七分之一。其间,由于金国之南侵,宋朝又有了北宋(960~1126)和南宋(1127~1276)之分。前者以东京(今河南开封)为国都,后者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京城,所以,人们一般称宋为两宋。
宋朝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其存续的三百多年间,北、西部先后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以及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等政权,与之对峙共存。辽、金统治者常称宋为“南朝”,而宋则往往称辽、金为“北朝”。所以,从整个中国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是一个南北相互抗争、对峙和各兄弟民族互相影响、融合的时代。元人修撰这一时期的历史时,将宋、辽、金三史并列,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许多旧史家的笔下,宋朝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朝代,往往与秦朝并称,曰“孤秦陋宋”,并与“炎汉盛唐”形成鲜明的对比。宋之所以被称为“陋宋”,主要因为它军事上的孱弱无力及政治上的因循守旧。
宋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是开国皇帝消极吸取了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这二百零五年间藩镇割据、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的必然结果。在军事方面,为了彻底改变“方镇大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宋太祖于建国之初,首先将禁军的统兵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又通过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掌握了调兵权,同时还用文臣取代武将以为藩镇,并下令将各州的强兵升为禁军,使地方厢兵徒有虚名。宋朝皇帝又常常对司要职的武将频频调动,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尴尬局面,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除了建国之初统一了一些汉族割据政权外,宋朝的军事始终处于孱弱状态,不仅燕、云十六州未能收复,而且外患频仍,辽、西夏、金和蒙元相继骚扰、蚕食、吞并宋地,最终导致宋朝的覆灭。
在政治方面,为了分散大臣的权力,中央实行的是政事堂(中书)与枢密院对掌大权的“二府”制,宰相是行政首脑,枢密使是军事长官,而地位仅次于二府宰执的三司使则是财政方面的负责人。与此同时,中央又设有御史台和谏院,控制言论,弹劾大臣,最后的裁决权也归于皇帝。在地方上,各路设有漕司、宪司、仓司、帅司四个机构,其中前三司负有监察州、县官员的职责,通称为“监司”。州设知州,又设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通判,使之互相监视、牵制。但是由于宋代官职名实分离、叠床架屋,导致了滥官充斥、工作效率低下的庞大的冗官体制。至于对外政策,由于开国之君全力防止内部政变,加上燕、云收复战的失利,所以在宋初实际上已形成“守内虚外”的指导思想,其后更是一直被奉为“祖宗之法”,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侵扰,基本上都是采取守势。宋代虽然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在政治上还是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也以敢说话而闻名于史。守内政策的奉行使得宋朝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汉、唐那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及边将、外戚或宦官专权的内乱。
与军事上的孱弱和政治上的因循相反,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这是宋朝的优势所在。国内的政治统一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而守内政策进一步优化了这个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国内商业、对外贸易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宋代政府用租佃制代替了人身依附关系很强的部曲佃客制,大大提高了佃农的积极性。宋政府又鼓励农户开垦荒田,并注重农田水利的兴修,使耕地面积得以扩大,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宋代的手工业规模也日渐扩大,分工更为细密,纺织、矿冶、造船业、造纸业、制盐业等都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著名城镇,如以产瓷器闻名的景德镇、以雕版印刷著名的建阳(今福建建阳)等。
宋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朝的十多个发展到了四十多个,甚至出现了百万户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还出现了“瓦子(歌舞场所)”,内有“勾栏”、酒肆、茶楼等娱乐场所,热闹非常。留传至今的著名宋画——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从一个局部反映了当时汴京城的繁华景象。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宋代出现,代替了铁钱在市场上的流通。
宋代的对外贸易较唐朝更为繁荣,北宋时就在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杭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检查进出口船舶,并征收商税。当时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主,由海路与中国通商的除阿拉伯诸国外,还有日本、朝鲜、南洋群岛和印度各国。
宋代的文化也极为昌盛,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如此,宋朝的科举使得大量读书人得以进入社会上层,在言论相对自由和文化事业相对发达的条件下,他们讲学论道,著书立说,热心于文化事业,促进了宋代文化的勃兴。
哲学上,不仅涌现出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李觏(gòu)、二程、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大家,还涌现出濂学、洛学、荆公新学、闽学等流派。
文学上,则有可与唐诗比肩的宋词。谈及散文,人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家,而宋诗也别具特色,具有含义理、重意念的特征。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的“话本”,也在宋朝现身。
此外,宋代的史学也非常发达。官修史书有政府组织专门机构修撰的起居注、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私家著述的质量也非常之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郑樵的《通志》等,而袁枢的“纪事本末体”则开创了史书的新体裁。
宋代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其中三项——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在此时出现即为明证。另外,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十一世纪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果,在世界科学史上亦具很高地位,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宋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央集权制在借鉴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得到高度强化,同时也给元、明、清的统治者提供了模板。而它在文化上的兴盛可说是整个封建王朝中最为突出的。只有军事可说是最软弱的,没有一个王朝在如此强大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竟然出现这样一种几乎乏善可陈的军事状况。
陈桥驿“黄袍加身”是怎么回事
陈桥驿“黄袍加身”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的陈桥兵变,这得从赵匡胤在后周末年慢慢发迹,最终掌握重要军权说起。
赵匡胤出身将门,家境优裕,从少年时代就独自走南闯北。后汉乾佑元年(948),他投到枢密使郭威帐下当一名普通士兵,开始其戎马生涯。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受到郭威养子柴荣的赏识。显德元年(954),后周世宗柴荣即位不久,赵匡胤因战功卓著,两年后就升至殿前都指挥使。显德六年(959),世宗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忽然从地中得一木牌,上书“点检做”,联系京师流传的“点检做天子”的谣言,世宗有些坐卧难安。回朝后,世宗身染重疾,开始安排后事。为防军事政变,他罢免了名位较高的后周太祖女婿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一职,而代之以名位较低的赵匡胤。
此时的赵匡胤周围已聚集了一批高级将领,有他以拜把子的方式聚集的一批生死与共的号称“义社十兄弟”的铁哥们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yūn)等,又有不少身为禁军将领的好友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等。此外,还有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等。
世宗死后,恭帝尚幼,赵匡胤军权在握,时机已经成熟。显德七年(960)春天,边境报称北汉勾结契丹联合进攻边境,后周宰相范质匆忙派赵匡胤率禁军北上御敌。一个号称通晓天相的军校苗训对人说起“日下复有一日”的异象。正月初三晚上,大军抵达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临时驻扎。将士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说:“如今主上幼弱,我们拼死御敌,有谁知道?不如先拥立点检做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迟。”于是,都押衙李处耘把将士意图报告给匡胤之弟赵光义和掌书记赵普,两人十分赞同。他们一面派人连夜赶赴汴京,向石守信、王审琦密报,以做内应,一面组织将士,加强守卫。次日黎明,众将士集结在赵匡胤的帐外,赵光义和赵普直闯进去。此时的赵匡胤酒醉才醒,睡眼惺忪地被请出来与大家相见。将校们大呼:“众将士无主,甘愿立太尉为天子。”还未等他答话,已有人把黄色的龙袍披在了他的身上。赵匡胤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必须听我的命令。不然,我不能做你们的主子。”众将士一齐下马,答道:“唯命是听!”于是,他颁布入京后的纪律,率大军返回汴京。
城门早已在石守信的控制之下,大军顺利进城。时早朝未散,后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闻变,想逃回家中召集人马进行抵抗,被军校王彦升紧追不舍,韩通全家遇害。宰相范质、王溥等被军士挟持来见赵匡胤,他们不得已跪地礼拜。当日,行禅让大礼,正愁没有禅让书,原后周翰林承旨陶榖(gǔ)从袖中拿出事先拟好的禅位诏。赵匡胤完成了禅让大礼,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宋,是为宋太祖。
宋太祖为什么“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
建隆三年(962)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侍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怎么样?”左右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五代时期,发动兵变篡夺皇位的,不是在外拥有重兵的藩镇节度使,就是一些在中央典领禁军的宿将。而宋太祖自己就是以殿前都点检这一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他当然越发明白这一点。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宋太祖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建隆三年(962),他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了一块誓碑,其中有一条誓词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人”。有一次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朕欲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比不上一个武人。”所以,在宋太祖看来,任用文士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像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宋太祖虽然出身武将,却酷爱读书。他随后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一检查,发现只有书籍数千卷。世宗说:“你做将帅,应该致力于坚甲利兵,要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答道:“臣承蒙陛下用为将帅,常怕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很多书看,只是为了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罢了。”他曾作过一首咏日诗: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
字里行间充满了霸王之气。
太祖之所以说出“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的话来,不过是想告诫武臣们不要一门心思放在用兵上。太祖的一句话让近臣们惶惑不已,殊不知,这不过是太祖对武臣心存疑虑的外在表现。
宋王朝是怎样吞并荆、湘的
宋朝建立时,政局与五代时相同,同时存在着很多割据政权,其中有表示臣附的南唐、吴越、泉漳、荆南、湖南,还有称帝的后蜀、南汉、北汉,即使不算上北方的辽·西北党项李氏、回鹘和西南的大理政权,光是汉族聚居地区,就有九国并存。宋初统治者在巩固政权的同时,继续进行着后周世宗没有完成的统一事业。
建隆三年(962),湖南武平军(今湖南常德)节度使周行逢病死,他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继任。周行逢病危的时候,召集将校,把儿子周保权托付给他们说:“我属下那些凶狠不听话的人,已经被我杀得差不多了,如今只剩下一个张文表。我一死,张文表一定会叛乱夺权。希望大家好好辅佐我的儿子,不要丢掉疆土。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带着全族人归附朝廷,千万别落入虎口啊。”
周行逢死后,张文表果然据衡州(今湖南衡阳)叛乱,并进攻潭州(今湖南长沙)。潭州知留后廖简一直就没有把张文表放在心上,毫无防备。张文表兵临城下时,他正和宾客们饮酒作乐。探子来报说张文表已率兵前来,廖简却笑着对宾客说:“张文表不过是个黄口小儿,他来了我就立刻把他拿下。咱们接着喝,不必理他。”等张文表攻进府中,廖简已经醉得拉不开弓了,于是被张文表杀死,座中十余名宾客也没有一个幸免的。
占据潭州后,张文表向朗州进发,准备尽灭周氏。周保权慌了,修书上报朝廷,请求宋太祖派兵支援。这对宋太祖来说,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乾德元年(963)正月,宋太祖以应湖南周保权请求的名义,起用老将慕容延钊率军南下,讨伐湖南叛将张文表,出兵的时候,授权慕容延钊以借道南征的名义,在途经江陵时先灭荆南。
二月初,宋军到达荆门(今属湖北),荆南节度使高继冲派叔父、掌书记高保寅前往招待宋军并打探消息。当夜,慕容延钊在欢宴高保寅之际,派数千骑兵偷袭江陵。高继冲闻讯惊慌出迎,宋军迅速占领江陵,高继冲被迫投降,荆南成为被宋朝消灭的第一个割据政权,宋朝得到了三州十七县。
宋军吞并荆南后,日夜兼程向南进发。二月中旬,宋军先锋丁德裕到了朗州城下。这时张文表已经被消灭,而宋军还继续进兵不止,周保权的牙将张从富等人担心朗州不保,相互联络坚守。张从富等人不仅将丁德裕拒于城门之外,还把桥梁全部拆除,沉掉船只,砍了好多树堵塞道路,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丁德裕因未受命攻城而退兵等候朝廷命令。三月,慕容延钊率兵到了朗州。城中军民惊慌出逃,宋军进入朗州。周保权年幼,弃城逃走时,被他手下的大将王瑞劫持,藏匿在长江三角洲南岸的寺庙中,最终被宋军擒获。赵匡胤对他不予追究,赐给他衣服、金带、鞍马、银钱,任命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让他在京城居住。湖南成为被宋朝消灭的第二个割据政权,宋朝得到了十四州一监六十六县。
宋王朝是怎样收取后蜀的
宋军迅速消灭了荆南、湖南,使西蜀后主孟昶十分惊恐,他企图与北汉联合攻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