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六年(1013)六月,老子故里亳州的官吏和父老三千多人进京请愿,强烈要求真宗亲谒亳州太清官,拜祭老子。数天之中,群臣们也凑热闹,再次吁请。于是,真宗下诏,明年春天驾幸亳州,加老子“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尊号,命丁谓判亳州,筹措相关事宜。几个月后,丁谓又称瑞兆频生,从亳州献上灵芝三万七千枝,真宗另辟一殿展览这些灵芝。次年正月,仍以“天书”为前导,真宗率众又浩浩荡荡地开赴亳州(今安徽毫县),在太清宫拜谒老子后,一个月后才回开封。
半年过后,真宗又想出崇道的点子,宣布天帝的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大中祥符八年(1015)正月初一,在隆重的礼仪中,真宗在玉清宫向天帝正式奉上尊号,参加这一仪式的除文武百官外,还有少数民族领袖、宗教界僧道代表和外国使者等。同时命令天下官员和百姓都须在家中设案焚香,向玉皇大帝致敬,地方官要派人检查,民间“玉皇大帝”的称呼也始于此。天禧元年(1017)正月初一,真宗又到玉清宫向玉皇大天帝献上宝册和龙服。全国各地也同日分设罗天大醮,以供民众僧道烧香跪拜。这样,将全国都卷入这一敬拜“玉皇大帝”的狂热迷信活动之中。
为了把以“天书”为中心的崇道活动搞得场面壮观,从大中祥符元年开始,真宗就在京城和全国大兴土木,营建宫观。其中最大的玉清昭应富有二千六百多座殿宇建筑,役使数万工匠夜以继日,用了七年多时间才竣工,并动用了全国最好的建筑物资,其宏大豪华之规模,超过秦之阿房和汉之建章。次年,真宗又命令全国各州县都必须建天庆观,供奉三清玉皇,总数在千所以上。真宗还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境内)建景灵宫,有一千三百二十多座建筑,以供奉圣祖赵玄朗,又造太极观供奉圣祖母。由于曲阜太远,真宗不便亲致礼拜,就在京城也分别建造景灵宫和太极观。
乾兴元年(1022),真宗去世,“天书”也随葬入陵,总算结束了长达15年的荒唐闹剧。真宗晚年已完全沉浸在这出自导自演的荒诞戏剧中,满口胡话,神魂颠倒。当然还有大量的必不可少的配角,才能把这场戏演得如此生动鲜活。其中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和刘承规五位配角最为重要,他们相互勾结,行踪诡秘,号称“五鬼”,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然而各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王钦若为人奸巧,智数过人,胆大妄为,又懂道教,这出戏由他首创建议,作用最大。丁谓狡黠机敏,开始主要是推波助澜,后来居上累官宰相,成为真宗末年政治中举足轻重的角色。林特工于算计,善于逢迎附和,接任三司使,主管封祀和营造的财政大计,几乎把太祖、太宗朝的家底积蓄都挥霍殆尽。刘承规是宦官,官居皇城使,当时伪造“天书”,多由皇城司奏报,或兼负责道具的制作。陈彭年擅长礼法,颇有学问,为东封西祀参订仪制,历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天禧大礼,为天书仪卫副使,负责闹剧场景的设计。宰相王旦名为正直,以美珠一樽,竟箝其口,且屡次力请封禅,冒称众意,利令智昏到如此程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僧道、耆寿、外臣乃至大量士人、百姓都参与了进来,搞得举国如痴如醉,进入迷狂状态。
那么,是什么魔力能动员起全国这么多的各阶层人士,最后完成这令后人深感可笑又可悲的荒诞闹剧呢?其中有多少人在不同程度的参与作假?多少人明知“天书”等符瑞吉兆有假,却依然崇信有加,痴狂不已?为什么此类文化现象有如此之感劭而在中国历史上能常演不衰?
宋仁宗生母之谜
演绎宋代宫廷故事的元代杂剧《抱妆盒》和包公戏《狸猫换太子》等剧目,都是讲述宋仁宗母亲、宋真宗的李宸妃如何遭到刘皇后的陷害,仁宗也差点险遭不测的传奇故事,其遭遇之坎坷,情节之跌宕,令人扼腕。为什么民间对宋代宫廷的这段故事如此津津乐道呢?其历史的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元代杂剧《抱妆盒》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真宗的李宸妃生了一子,刘皇后十分忌妒。便令宫人寇承御假传圣旨,说皇帝要见儿子,诓出婴儿勒死,再抛尸河中。寇宫人有怜悯之心,但不知如何救这孩子。正好此时,真宗派太监陈琳怀抱妆盒到园中采摘新果,送与御弟楚王祝寿,在金水桥巧遇寇宫人。寇宫人请陈琳帮助,陈琳便将婴儿放入妆盒,带出宫来拜见楚王,细禀此事,楚王将孩子收养家中。十年后的一天,楚王带此子谒见皇兄,刘皇后见宋仁宗此子声容举止都酷似李宸妃,心生疑窦。回宫后拷问寇宫人,寇宫人不甘屈辱,当即头撞石阶而亡。数年后,楚王将此子身世婉转告之真宗,真宗将他立为太子,由刘皇后收养。五年后,真宗驾崩,仁宗继位。仁宗怀疑自己身世,亲自查审此事,陈琳这才和盘托出。此时李宸妃早已过世,可怜母子生前没能相认,仁宗下旨尊母亲为纯圣皇太后。刘太后逆天悖理,手段残忍,应严加惩办。但仁宗考虑到先帝的尊严,刘太后年岁已老,也算有养育之恩,姑且容之,奉养如旧。加赐封赏楚王与陈琳,并重建寇宫人之墓,封为忠烈夫人。
包公戏《狸猫换太子》讲述的相关故事却如此演绎:开封府尹包拯外出巡视,一天在路上,突然被一阵怪风吹落了帽子。包公感到这风来得蹊跷,就随飞滚的帽子追去,来到一座破窑前。窑中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衣衫破旧,面容憔悴,行动中却隐隐透出一些宫廷风范。包公上前问候,并报出姓名。老妇人得知来者是当朝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时,不由得泪流满面,喊出一声“包卿,可要为奴家伸冤啊!”这声叫得包公大惊失色,这“包卿”岂是普通人可随便叫得的?仔细询问后得知,老妇人实为当今天子宋仁宗的亲生母亲,宋真宗的李宸妃。因为给真宗生下皇子,却被生不出儿子的刘皇后调包夺走。刘皇后勾结太监郭槐,买通接生婆,用剥去皮的狸猫换出皇子,诬李宸妃生下怪胎妖孽,打入冷宫加以陷害,要将李宸妃治罪。多亏宫人冒死相救,宸妃才得以逃出深宫,隐名埋姓,流浪颠簸至今。包公开始半信半疑,老妇人取出当年真宗留给她的玉佩,包公见是宫中之物,才知老妇人所言不假,可怜她身为国母,却母子不能相认。于是包公将老妇人带回京城,设计使仁宗认母,并惩办了此案的郭槐等恶人。
上述两个故事虽然都是讲述仁宗生母的悲凉遭遇,而情节却相距甚远。其实二者都为后人虚构,与历史真相存在较大差距。那么后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演绎这段宫廷故事呢?它应该不会完全是捕风捉影吧?有关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说刘皇后,原为真宗的德妃。真宗的原配是潘仁美的女儿,即位前已去世。即位后所立的郭皇后,也在景德四年(1007)病故。其后,中宫虚位多年。在众多的嫔妃中,真宗属意的是刘德妃。德妃名刘娥,太原(今山西)人,后徙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出身低贱,却生得玲珑秀眉,擅长播弄鼓乐。十来岁就嫁给当地匠人龚美。雍熙初年,夫妻来京城谋生,龚美因为贫寒准备叫刘娥改嫁。此时,真宗为襄王,很想娶一个有才艺的川妹子为妾,经襄王府给事张耆的张罗,刘娥就这样进了襄王府。这时她年才十五,风华正茂,大受宠爱。太宗知道此事,嫌其出身卑贱,令将刘娥逐出王府。真宗实在舍不得,就暗中让她寄居在张耆家。十余年后,真宗即位才将她接回宫中,立为美人,重得宠幸,她在后宫的地位也升得很快,大中祥符初已为德妃。当真宗打算立刘德妃为后时,大臣们以其出身为由而激烈反对,但真宗力排众议,终于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将德妃立为皇后。
刘皇后虽出身低贱,入宫后却也好学,逐渐通晓史书,加上生性警敏,关心朝廷与宫闱有关要事。真宗也常退朝后在其宫中批阅封奏,便询问一些政事,她都能妥善应答,其政治才干颇受真宗倚重。天禧四年(1020)春,真宗一度病重,朝政就多由皇后决断。真宗驾崩,仁宗即位才十三岁,刘氏为太后而垂帘听政。改元天圣,“天圣”拆字即为“二人圣”,指皇帝与太后二人当政。由于仁宗年少,实由刘太后一人当政,长达十一个年头,成为宋代第一位临朝的母后。
刘太后听政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听从大臣王曾和吕夷简等人的建议,把“天书”随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下令禁止兴建宫观,有力地遏制了大中祥符以来弥漫朝野的迷信狂热。既借用过奸相丁谓,也很快免去其权位,贬为崖州(今海南)司户参军,实为流放。接着,在全面把握朝政期间,时也从谏如流,颇有建树。如创设谏院,完善科举,兴办州学,澄清吏治,重视水利,连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也是在她的批准下得以发行。当然也存在贬逐寇准、李迪等较为正直大臣,及稍有倚用宦官、放纵外戚等的过失。不过大体而言,史官对其治绩一般持基本肯定的评说:“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无大阙失。”
再说仁宗母亲李宸妃,她开始只是刘德妃宫中的侍儿,即一位平常的宫女。由于生得还较端正庄重,且肤色明丽,言语不多,真宗一时高兴,让她侍寝而怀上了孕。生下仁宗后,封崇阳县君,又生一女(后早夭),方进为才人,不久迁婉仪。刘德妃为皇后,因无子,便把襁褓中的仁宗夺为己子,并让杨淑妃抚育,而李婉仪从此就失去了亲自抚育儿子的资格。仁宗从小就叫刘皇后为大娘娘,叫杨淑妃为小娘娘,“母子”感情融洽,而不知自己还有生母在宫中。李氏因为地位低下,不能论理,默然杂处在先朝宫嫔之中。直到仁宗少年即位,由于还是刘太后掌权,李氏也不敢有一点母以子贵的表现。人们都畏惧刘太后,也没有人敢对仁宗说出事情真相。而刘太后却让李氏去为真宗守陵,用隔绝其亲生母子的手段,来确保自己权力地位的稳固。同时,太后也派人访得李婉仪失散多年的兄弟李用和,给这个原本衣食无靠的小工匠当上三班奉职,做得也不算太绝情。
明道元年(1032),李氏病重,方得进位宸妃,不久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可悲的是,宸妃贵为一国君主之母,并与仁宗同住一宫廷中,却生前不能与儿子相认相聚。刘太后打算用一般宫人的礼仪在宫外治丧,宰相吕夷简上奏建议丧礼应从厚。太后怕在座的仁宗听出破绽,急忙引皇帝走开,然后单独回到帘下,责问吕夷简:“一宫人死,你提出厚葬,是要想离间我们母子关系吗?”吕夷简从容回答:“太后若不想到刘氏族人,就算臣没说;若为刘氏后人着想的话,则丧事宜从厚。”一句话提醒了刘太后:日后万一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痛感生母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一定会怨恨自己,就会迁怒于刘氏后人。于是就问该如何厚葬?吕夷简请下诏以一品之礼安葬于洪福院。同时,吕夷简还密令经办人员,要以皇太后的服饰装敛,且要用高档的水银宝棺。
明道二年,刘太后病卒。宋仁宗号泣忧伤,悲痛过度,茶饭不思。章惠太后(即杨淑妃)劝道:“她非帝母,帝自有生母。”燕王诸人也告知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在一番询问后,仁宗方知自己的身世,号恸顿止,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生母为皇太后,谥号章懿。又亲临母亲所殡之洪福院祭告,同时派兵包围了刘氏府第。然后亲自哭着开棺验视,见生母穿着皇太后的冠服,在水银的养护下肤色如生,没有毒杀的痕迹,才感叹传言之妄,下诏将母亲棺椁陪葬真宗永定陵。于是撤去刘府围兵,又到刘太后灵前焚香泣告,对刘氏仍然恩礼有加。为了弥补对亲生母亲的愧疚之情,仁宗对李氏家族的恩宠益厚,一再提升母亲弟弟李用和的官职,拜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还将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上述历史真相中,刘太后应该说是一位还算不错的垂帘听政者,她掌权的天圣、明道年间,基本恢复了真宗早年咸平、景德间的小康发展势头,也为仁宗的庆历盛世奠定了基础。史传曰:“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她的政治才干决不在其夫真宗和其子仁宗之下,临朝时的个人品德也并无大的阙失。虽说刘太后未必不想效法武则天,但宋代限制后宫干政的家法颇为森严,众臣的监督谏阻也算有力,使刘太后只得明确表态不做有负祖宗的事情。晚年,太后召见曾反对她预政的大臣李迪,问道:“我今日保护天子与大宋江山至此,你以为如何?”李迪表示心悦诚服。
当然,在对待李宸妃的问题上,刘皇后有自己的私心和不当行为,但这也与当时的后宫制度有关,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这样做。同时,她也并没有使出如其他朝代一些后宫之间的残忍手段,应该说对李氏并没有完全绝情,仍还有一点天良,故使李氏得以善终,且还提携了李氏家人。这与民间小说戏剧中刻画的刘皇后,一个有着阴狠毒辣之心肠与手段的皇后形象相去甚远。说到这里,仁宗生母的谜团已清晰解开。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民间社会对这样一位还算清明的刘皇后形象要进行如此的歪曲?把一位实有功于宋朝统治的太后描绘成一个丧尽天良、恶毒卑劣的刽子手?
郭皇后暴卒的细节
宋仁宗即位之初所立的郭皇后,实是太后强加于少年皇帝的婚姻,所以久不得宠,却又骄纵泼辣。一次后妃之间的争风吃醋,失手打了皇帝,闹出废后风波。宰臣与宦官的推波助澜,使郭后终被废黜,出居道教宫观。问题是,仁宗后有悔意,打算召郭氏回宫,这时郭氏突然暴卒。是被人暗害而死,还是上天无情?留下永久之谜。
宋仁宗的婚姻一直很不顺心,主要是由于刘太后在其中强行贯彻自己的意志。开始为仁宗挑选皇后时,蜀人王蒙正的女儿姿色冠世,入京备选,仁宗一见倾心,刘太后见了却认为此女过于妖艳,恐对少主不利,就将她改配给自己的侄子刘从德。眼看绝代佳人成为他人之妇,仁宗久久不能释怀,然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在准备正式立后之时,仁宗属意于张美人,但刘太后又坚持立平庐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胳膊扭不过大腿,仁宗只能顺从母意。天圣二年(1024),郭氏立为皇后。
宋仁宗仁宗对母亲硬塞给他的皇后并不喜欢,而郭皇后却仰仗着太后的偏心而非常骄纵,使仁宗难得亲近其他嫔妃,仁宗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不久,刘从德去世,仁宗内批封王氏为遂国夫人,允许她出入宫禁,因朝臣竭力反对而作罢。从中也可看到,由于郭皇后始终没有博得仁宗的欢心,所以仁宗总把旧情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