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清明上河图》为后人展示了当时汴梁京都的繁荣和整个宋朝时期社会的繁荣景象。
惊人的传世之作
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以其宏伟壮阔的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汴河及其两岸的风貌。长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画晨曦初露,郊外河边道上一支负重驴队,缓缓走来,行过在城道上。寂静村头,略呈寒意,房屋稀落,嫩柳初放,渐见抬轿、骑马行列来到都城边沿。第二部分描写汴河之上交通穿梭往来的繁荣景象。当时汴河乃是全国交通枢纽,各地形形色色的船只来往栖息于其上,而于汴河之中,有一巨大的拱桥连接着两岸的陆上交通,其桥无墩无柱,以木质结构对跨两岸;坚固优美,犹如彩虹飞渡,故称“虹桥”。虹桥上下车过船经,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人们前呼后拥,熙熙攘攘,桥上车水马龙,各种姿态神情被描绘得惟妙惟肖,精彩至极。这是一个紧张忙碌的画面,是画卷的高潮部分。最后一部分是描绘市区街景的。进入城门,街道纵横交错,歌楼酒肆,茶坊店铺,脚店门诊,士、农、工、商、僧、道、医、车、船工、妇孺,无所不至,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上行人,稠密繁拥,摩肩接踵,来往不绝,一直延至“赵太丞家”,方才结束。全卷所绘人物五百多个,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多艘,房屋众多,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道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图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景,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宋徽宗成了第一个收藏者
《清明上河图》问世以后,受到了历代鉴赏家的珍视,成为宫廷皇室、达官贵人、收藏家甚至阴谋家追猎的对象,人们都为能得到其真品而感到荣耀。最早收藏这幅名画的是北宋徽宗皇帝赵佶。赵佶对绘画、书法都很有研究,也深知《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因此,对《清明上河图》格外珍爱,专门用他所特有的瘦金体为此画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字,并盖上了他的双龙小印。
金人攻陷汴京之后,徽宗皇帝被金人掳往北国,此画也就流落到民间,在许多人手中辗转流传。元朝建立之后,《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进皇宫,藏入皇家藏珍阁中,后被赵宗室后人,翰林院学士、著名书法家赵孟颊从藏珍阁中秘密抽出,潜送老家湖州,之后以假充真,用摹本替代藏于藏珍阁。二百多年后,《清明上河图》真迹又从赵氏家族手中流落到苏州。
严嵩曾收藏此画
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嵩得知此图收藏在员外郎王振斋手中,便派蓟门总督王抒去找王振斋购买此画。王振斋惧怕严嵩的权势,又舍不得交出这幅画,于是便找名家临摹了一幅送给了严嵩。严嵩不知道这是一幅假画,公开炫耀,被一位曾经装裱过此画的装裱师看破。装裱师遂告诉了严嵩。严嵩得知受骗,怒不可遏,随即以“欺相”之罪抓捕了王振斋。王振斋受刑不住,招出真迹藏在他的舅舅陆治手中,严嵩又利用权势,从陆治手里获得了真迹,可怜的王振斋最后还是死在狱中。严嵩以权势掠取真迹的内幕王抒是最清楚的。嘉靖三十八年,王抒于雁门战败,严嵩乘机以“治军失机”的罪名将他杀掉,达到了灭口的目的。为了一幅图,两人被杀,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根据这一史实,编写了《一捧雪》传奇并被搬上了戏剧舞台。
后来严嵩逐渐失宠势倒,其子被处斩,府邸被封,财产被查抄,《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被收入皇宫。
明隆庆年间,因皇宫失火,《清明上河图》被成国公朱希忠得到,后辗转易主,以后又被一内臣窃得,藏于御沟石缝之内。画藏御沟之时,恰逢天降暴雨,沟内水涨,淹及石缝,待到雨停水退,画已被浸泡得不成样子,这幅名画就这样受损失传了。
不过这时在民间还流传有另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那是北宋灭亡,张择端南渡以后,因思念故园,又重新绘制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这幅《清明上河图》真迹被湖广总督毕沅买到。后毕沅因获罪被处死,家产被抄没入宫,这幅《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皇宫。
至今在故宫博物馆收藏
辛亥革命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溥仪离开皇宫时带出的大批文物珍宝中就有《清明上河图》真迹。
溥仪在伪满州国当了“执政”之后,又将此画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画流落民间。1946年长春解放,解放军的一位干部通过地方干部收集到了这幅《清明上河图》真迹。现这幅张择端南渡后重新绘制的真迹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以假乱真的赝品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传世名画,历代名画家竞相临摹,出现了不少摹本,其中不乏有临摹水平较高的,赝品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很难辨别其真伪。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真伪,自明清以来就有传闻。清代的两本小册子《识小录》和《消夏闲记》,都提到一位叫汤勤的裱褙匠识破《清明上河图》赝品的故事。《识小录》写汤勤装裱一幅《清明上河图》时,发现图中有四个人在掷骰子,其中两颗骰子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这个掷骰子的人张着嘴叫“六”状,希望也出现一个六点。汤勤认为,开封人呼“六”字是用撮口音,而画中人都是张着嘴叫“六”字,这是福建人的口音形状,他由此怀疑这图是伪作。《消夏闲记》中记载,汤勤在装裱该画时,发现画中有只小麻雀的两只小脚爪是踏在两片瓦角上的,他认为原作者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肯定是临摹者的败笔。但汤勤这个人,名不见经传,所以也有人怀疑这些说法是否真有道理。其实,真伪与否只是收藏者一种慰藉,无论是真品,还是赝品,后人都能从中领略到当时汴梁京都的繁荣和整个宋朝时期社会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