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流行,造成寺院经济和僧侣地位的恶性膨胀。隋唐时期几乎历代皇帝都赐予著名僧徒和寺院许多土地、寺户和各种财物。如隋文帝曾给少林寺地100顷,封民户五十供宣州妙显寺“洒扫”。唐王朝给长安西明寺“田园百顷,净人百房,车五十辆,绢布二千疋”⑦。各寺院根据均田令和赋役令,可请授土地和蠲免赋役。当时达官贵人,舍宅为寺,长安的近百所壮丽寺庙,许多就是他们捐赠的邸宅。寺院还兼并土地,强夺民产,到代宗时,京畿地区的丰田美利,私宅公田多归僧徒所有。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一样进行封建剥削。寺院土地由奴婢耕种,或租给农民,灵隐山一寺,岁收租谷竟达万斛。唐末土地兼并加剧,赋役繁苛,人民相继流亡,出家为僧或投靠寺院为寺户佃户,以避征役,许多寺院占有大批土地、劳力,剥夺了官府控制的纳税人口和财政收入,引起了世俗地主和僧侣地主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正如辛替否尖锐指出的:“造寺不止枉费财者数百亿;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数十万”,“今天下之寺盖无其数,一寺当陛下一宫,壮丽之甚矣!用度过之矣!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陛下何有之矣!百姓何食之矣!”⑧自开元以来唐王朝也采取了一些限制,但朝廷的禁令不绝于上,佛教势力发展于下。武宗即位后,曾愤然指出:“穷吾天下,佛也。”佛教与唐王朝在经济利益上的尖锐冲突,终于引发了唐武宗大规模禁佛毁寺事件。在宰相李德裕和道士赵归贞的劝助下,会昌五年(845)七月颁发诏令,先毁中小寺院,敕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左右两街各留寺二所,每寺留僧30人;诸州各留一寺,上寺留僧20人,中寺10人,下寺5人;其余寺庙,全部限期拆毁,僧尼一律还俗;田产没收,铜像钟磬熔铸钱币,铁像熔铸农器。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监督禁佛毁寺法令的执行。僧徒平日作威作福,贫苦百姓十分憎恨,闻朝廷下令毁佛,纷纷涌入寺庙,御史未出潼关,各地寺庙已拆毁一光。八月宣告中外,凡毁大寺院4600余所,中小寺院4万所,勒令260500僧尼还俗,150000奴婢改充两税户,没收良田数千万亩。继又颁布诏令东都只留僧20人,诸州留20人者减其半,留10人者减3人,留5人者改不留,史称“会昌废佛”。这次禁佛,给佛教势力以沉重打击,但也遇到阻力。藩镇割据的河北地区,朝廷政令久已不行,对毁佛公然抗拒。尤其是武宗死后,宣宗一登皇位,立即复兴佛教,佛教势力逐渐复苏过来。
注释
①《大正藏》卷五二《集古今佛道论衡》。
②《全唐文》卷七八八,李节《饯谭州疏言禅师诣太原求藏经诗序》。
③《资治通鉴》卷一七五,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④《隋书》卷三五《经籍志》。
⑤《旧唐书》卷七九《傅奕传》。
⑥《资治通鉴》卷二四○。唐宪宗元和十四年。
⑦《文苑英华》卷八五五苏颋《唐长安西明寺塔》。
⑧《旧唐书》卷一○一《辛替否传》。
花间派和李煜的词
唐人歌唱多用五七言绝句,唱时加上和声。唐歌曲中的和声,有和于句中与句尾者,如《竹枝》即以“竹枝”两字和于句中,以“女儿”两字和于句尾。由于音乐的发展和需要,整齐的五、七言诗谱入曲调中已经不合要求。于是根据和声辞的长短,就长短声填长短句,使合曲拍,这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配合曲调歌唱的新诗体,这就是词。
李煜词产生于初盛唐,它本来自民间。根据敦煌发现的文卷编成的《敦煌曲子词》说明早在唐中叶以前已经出现的民间词,歌咏的内容比较丰富,有涉及农民起义的,有歌咏反抗少数民族统治者压迫的斗争的,有感伤边塞征战之苦的,有专咏疾病医疗的,有感慨赴考落第的,有自慨贫病不能还乡的,有咏夫妇离别的,也有不少谈情说爱的。其中有不少好词。有一首已失词调残缺不全的词:
十四十五上战场,手执长枪,低头泪落悔吃粮,步步近刀枪。昨夜马惊辔断,惆怅无人遮拦。
写幼年新兵初上战场时的心情,写得很动人。《敦煌曲子词》文字通俗,情意真切,显然是民间流行的唱辞,说明在文士作词以前,民间已有大量好词在歌唱。
中唐前后,由于民间词的广泛流传,一部分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开始了词的创作。张志和是较早的作家,他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绘水乡风光,在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爱自然爱自由的情趣。白居易、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作家。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通过自然景物的烘托,袒露了诗人的襟怀,已经离开了民间歌词的情调。
晚唐温庭筠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长期出入歌楼妓馆,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温词现传60多首,多数是描写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的。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也有描写闺情的,如《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前一首写妇女服饰之华贵,容貌之艳丽,体态之娇弱,适于宫妓歌唱以点缀没落王朝醉生梦死的生活(相传是温庭筠代宰相令狐绚写给唐宣宗的)。后一首表现妇女的离愁别恨相当动人,曾赢得一些不幸妇女和怀才不遇的文人的爱好。温庭筠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不仅衬托出人物的如花美貌,也暗示她的如花薄命。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也暗示行人的悠悠不返与闺中人的脉脉多情。他在词艺术方面的探索,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推动了词的发展。但温词题材偏于闺情,表现过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也带来消极影响。它上承南朝宫体的诗风,下奠花间词派的基础,花间词派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
唐末战乱,士人多逃往成都,投靠王建。西蜀依靠山川的险固,受战祸较小,割据军阀、官僚地主,弦歌宴饮,昼夜不休。这些文士继续做词寻乐,产生了一批著名的词人。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十卷,选录了温庭筠等十八家的词500首。其中主要作者有韦庄、皇甫松、薛昭蕴、牛峤、毛文锡、朱希济、欧阳炯、顾蛊、鹿虔康、和凝、孙光宪等。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人。花间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更空虚。在艺术上缺乏意境的创造,只是片面发展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所以陆游《花间集跋》说:“斯时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至此。”一针见血地批评了他们反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
花间词人中与温庭筠齐名的韦庄,作品稍有内容,风格也较温词清新明朗。如《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写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追逐爱情幸福,比其他花间词中的妇女形象生动得多。又如《女冠子》二首: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前词写闺中人陈诉离别之情,后词写行人叙述梦中相见,在构思布局上别具匠心。且语言生动,与专事雕琢词句者不同。韦词上承白居易、刘禹锡,下启冯延巳、李煜,可说是花间词中的别调。另外,牛希济《生查子》中的: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颇有南朝乐府民歌情味;李殉《南乡子》中的: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把南国水乡风光和劳动妇女的形象带到词里来,颇为清新开朗。然而他们的成就在后来崇拜花间派的词家中反未得到继承。
五代时期另一个词的中心产地是南唐国。几个跟花间词人同时而稍晚的词家,集中在南唐的首都金陵。金陵、扬州原为长江下游最繁盛的都市。这时经济又继续有所发展,中原人士不少到此避乱,南唐国君又爱好文学,于是出现了南唐词。南唐词的生活基础与花间词并无两样,然而南唐中主李璟后期就面临周、宋威胁,面临亡国危机,这些没落小王朝的君臣,即使还强欢作乐,也不能不流露他们绝望的心情。这就决定了南唐词的感伤基调,在这一点上与西蜀词稍有不同。
南唐词重要作家有冯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冯延巳曾官至中主朝宰相,留词一百多首。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有《鹊踏枝》十几首。如: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些词逐渐摆脱了描绘妇女的容貌服饰,而着力抒写人物内心的哀愁。在缠绵悱恻的“闲情”、“春愁”中,流露出对南唐没落王朝的关心和忧伤。语言也比较清新流转。冯词把温庭筠以来的婉约词风推进了一步。
南唐中主李璟,前期还能扩展国土,使南唐成为南方大国,后期只能对周奉表称臣。留词四首,如《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内容虽还是离愁别恨,但境界更阔大,感慨也更深沉了。李璨曾问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词《谒金门》的开头两句)’,干卿底事?”冯回答说:“未若陛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即引此词。
李煜,世称李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他即位时,宋已建立,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对宋委曲求全,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纵情声色,侈陈游宴。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他投降,被俘到汴京,度过两年囚徒生活,于978年被宋太宗派人毒杀。
李煜前期有些词写他对宫廷豪华生活的迷恋,当南唐王朝进一步走向没落时,他还得意洋洋地写他的酣歌狂舞生活,这是十足的亡国之音。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随着南唐内外危机的深化,李煜逐渐感觉到他无法摆脱的没落命运,因而在部分词里流露出沉重的哀愁。如《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虽属描写离愁别恨的传统题材,但从“拂了一身还满”的落花和“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里,反映出他心情的沉重。
南唐的亡国,他由小皇帝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使他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也获得了一些新的成就。面对亡国之君的残酷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痛,读起来哀婉感人。如: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词里的“故国”、“江山”、“往事”实际只是小皇帝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必然没落,他本身又不可能看到更好的前途,就只能沉没在一江春水似的长愁中。这些词曾经感动过不少失去自己美好生活的人们,但不能给人看到自己的前途而为之奋斗的力量,这是以感伤为基调的诗词与格调悲壮诗词的明显区别。
李煜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更多地决定于他的艺术成就。他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剧痛,使词成为诗人们可以多方面言怀述志的新诗体,在艺术手法上给后来豪放派词家以影响。另外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生活感受,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构成了画笔达不到的意境。他还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语言明净、优美,摆脱了花间词人雕琢字句的作风。
伊、袄、摩、景教的传入
隋唐时期,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达,许多西方宗教在这时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麦加人穆罕默德于7世纪初创立的。伊斯兰(Islan),阿拉伯语意为“顺从”。该教以犹太教、基督教之神为基础,以祈祷、清洁、斋戒、布施等为功德,尊奉安拉为唯一的神,认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世上一切事物都由安拉安排,人们必须绝对附从安拉的意志。《古兰经》就是安拉对穆罕默德的默示。传教三年,得信徒四十人。深为富商权贵所忌,有遭捕杀古代皇帝的危险,乃于公元622年逃到麦加东北的麦地那,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把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历纪元的开始。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传教,信徒日益众多,当地人民更委以行政立法权,于是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630年穆罕默德占领麦加,632年完成了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历史使命。他的继承人哈里发用武力向外推行伊斯兰教,并建立了在中国史籍上称为“大食”的伊斯兰阿拉伯大帝国。它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君主政体。唐永徽二年八月四日(公元651年8月25日)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唐书作“瞰密莫末腻”)派使者来到长安,朝见唐高宗。这是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第一次正式交往。但民间来往可能较早,早期来中国的大食商人,居唐奉伊斯兰教,他们来华主要从事贸易,不是传教,因而伊斯兰教不在中国居民中传布。故唐代中国的伊斯兰教只存在于大食商人聚居地区,如长安、广州、扬州等地。他们集中居住的“蕃坊”内建立清真寺,作为礼拜之处,伊斯兰教就这样传入中国。7世纪中叶,大食占领了波斯,到8世纪中叶,进而控制了原来服属唐朝的康国、石国。唐天宝十载(751)唐朝将领高仙芝与大食军战于怛逻斯(前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大败,伊斯兰教势力的前锋达到中国的西域。唐军中有大批人员被俘往西亚,于是中国的丝织、画法、金银制作等技术特别是造纸法由此而传入欧洲。这次被俘后才回国的杜环撰《经行记》留下了中国最早最具体的对伊斯兰教情况的记载。安史之乱时唐朝也用大食兵以收复两都,这些伊斯兰教士兵,不少就落籍中国。大食商人陆路来华因吐蕃西进而被阻,唐后期多改寻海路来华,广州、泉州、扬州、福州、杭州是主要口岸,因而这些地方伊斯兰教徒也最多,黄巢起义军入广州,遇害的大食人和波斯人数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