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1
34861500000034

第34章 追踪大清社会名流(4)

史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喜好文艺,又爱好藏书,精通诗词、戏曲和书法,其深厚的文化教养和广泛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曹家的文化艺术氛围。此时的曹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然而,就在这繁华的背后,已是潜伏着危机,由于曹寅的日用排场,应酬送礼,特别是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驾等等,在经济上给曹寅造成了巨额的亏空,甚至可以说,曹寅已经给曹家种下了衰败的祸根。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初六,两江总督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因其母为康熙的乳母),噶礼要求公开弹劾曹寅,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需设法补上亏空。曹寅面对茫茫债海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一病不起,死在扬州。

曹寅死后,康熙为保全曹家的江南家产,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頫过继过来,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从以上事实来看,康熙对于曹氏家族可算仁至义尽。

但是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曹家的姻亲苏州织造李煦,就是因亏空获罪,而被革职抄家。但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

雍正四年(1726),曹頫负责操办的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受到罚俸一年的处分。不久,雍正穿的石青缎褂褪色,经查又是江宁织造的产品,结果又罚掉曹頫一年的俸禄。曹頫一次又一次地失职,导致了雍正不满和失望。但是雍正并没有就此将曹頫问罪,而将他召回北京当面考察和训诫,雍正五年(1727)五月传旨,命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他所督运的缎匹由曹頫送来。不料曹頫在督运织造缎匹的途中,又在山东长清县等处勒索费用,骚扰驿站,此时雍正已经忍无可忍,于十二月初四下令将曹頫等交由内务府和吏部严审。

次年二月,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曹頫江南家产人口查明接收,曹頫在京城的家产人口,也由内务府全部查封。六月,骚扰山东驿站案审结,判曹頫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由内务府负责催讨,并将曹頫戴上木枷示众。雍正六年(1728)初夏,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回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的曹家旧宅时,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悲凉生活。

而持“政治原因”说的则有几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曹家与雍正的政敌允禩、允禟有染。雍正六年(1728),曹家终于败落,直接的原因之一,是查出曹雪芹的父亲曹頫替雍正的政敌允禟藏匿了寄放在他家的一对“本身连座共高五尺六寸”的金狮子。允禟等人在雍正一朝明明已经失势,逾制私铸的金狮子则是一种标志着夺权野心的东西,曹頫为什么肯替其藏匿?除了种种复杂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那时的权力斗争波谲云诡、前景一时不甚明朗,曹頫自然想在表面忠诚于当今最高统治者的同时,再向一个或几个方面投注政治资本,这样一旦政局发生突变,便不至于跟着倾覆,甚至可以收取高额政治利益。

第二种则认为,曹家与康熙朝两次被废的太子关系非同一般,引起了雍正的猜忌。据史料考证,康熙为了身后皇位继承的大计,费了不可计量的心血,但是也带来了难以对人倾诉的烦恼和痛苦。康熙起初在诸皇子中暗地观察考验,选中了次子胤礽,并于康熙十四年明诏以示天下,立胤礽为皇太子,是为“储君”,即预定嗣位人。

康熙朝一开始局势十分复杂险恶,在剪除权臣鳌拜一事上,胤礽的外叔祖索额图于此有功。而索额图精于鉴定古青铜器,喜招聚文士文人,与曹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当时索额图官至大学士(宰相级),又以皇太子的外祖、监护人自居,富贵荣华势倾朝野,胤礽受他的影响很大。在其叔祖的“百般疼爱”之下,助长了其渐趋骄纵的性情和行为。但索额图后来逐步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先是由于“撤藩”的大计,后即关系到胤礽的废立的“国脉”问题了。

康熙在平定了“三藩”之叛及征讨厄鲁特部噶尔丹之乱时,都是令太子留守京师处理政事,而太子也表现的颇为称职,材器不凡。但皇帝回京后即昕到胤礽的许多不良行径,结交坏人,肆行暴戾——这里面有真实,也必然包含有嫉者一派的谗言诬谤。事情发展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康熙帝于极端痛怒中召集百官大臣,令太子跪聆父皇揭其罪状,明令废黜他继承人的资格。康熙在废太子诏里清楚指出:“朕知胤礽禀性奢侈,著伊乳母之夫凌普为内务府总管,俾伊便于取用。孰意凌普更为贪婪,至使包衣下人无不怒憾”。

而凌普又是何人呢?据说当年年幼失母的太子胤礽需要一位嬷嬷,由她负责将小太子带养、抚育、教导,直到长大成人。说不清胤礽的嬷嬷是何姓氏,只知她是凌普的妻子。凌普是满语译音记字,也写作灵普,他是“嬷嬷爹”,汉语只好叫“乳公”(实与乳母无关,乳母只管喂奶一事)。康熙四十四年(1705)至四十七年(1708),当时作为内务府总管的凌普(一写灵普)先后派人从曹、李两织造府取了八万五千余两银子。从这可以明白两代嬷嬷家族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

雍正四十多岁才谋得皇位,他深知曹家是太子一“党”,皇家一切内幕机密他们都了如指掌,怕泄露了自己的“天机”,所以必须找个借口“治”他们——“你们这些人混账贯(原文如此,应作‘惯’)”,这是雍正亲手“批示”曹頫的话!看看这句,就可以“参悟”了吧?

以上草草叙明了雍正何以嫉恨曹家,但“曲终”还有“余音”:到乾隆登位后,胤礽之子名弘皙,联合了皇室中对雍正夺位、残害骨肉怀有“世仇者”,竟组成了“影子政府”,并要乘乾隆在塞外秋猎时刺杀之,为乾隆察觉,铁腕制服了这场史家罕及的大政变。而雪芹一家的再次抄家,彻底沦亡,正是又被弘皙大案株连的惨痛结局。

看来,对于曹雪芹家族衰败的原因,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有待红学、曹学专家们进一步的努力。

蒲松龄族别

对于蒲松龄的生平、家世及其著作的研究非常深入,但其属于哪一民族却引发了颇多的争议,至今尚未有定论。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对于蒲松龄的生平、家世及其著作的研究非常深入,但有关其所属民族却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无定论。

据蒲松龄所修《蒲氏族谱叙》中言:他们蒲家是般阳土著。远祖中一个名叫鲁浑,一个名叫居仁,二人均为元代的总管,后来家族败落。现今的蒲家,兴自洪武年间。界定蒲松龄民族只有此一途,即:断定蒲鲁浑、蒲居仁的来历,而现存各类典籍中均无元末般阳路总管蒲鲁浑、蒲居仁的记载。《元史》中最后一个般阳路总管为李定,查《元史·地方志》亦无蒲鲁浑、蒲居仁字样。至此,问题好像已经无法进展下去。

但是《族谱叙》中有两点可以证明蒲松龄肯定不是汉族:一、在元代当般阳路总管的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他的名字不像汉人的名字。二、路大荒《蒲柳泉先生年谱》中说:相传元朝将倾覆之际,蒲家曾将遗孤更名易姓寄养于外家杨氏处,明代洪武年间,又复蒲姓。在《族谱叙》中亦提及元廷将“倾覆”、追杀族人、不得已变姓“杨”姓,寄于外亲家。若蒲鲁浑实为汉人,何以被大明政权追杀?据此已经可以断定蒲鲁浑绝非汉人,或准确地说蒲鲁浑是非汉人血统的汉人。所以说“非汉人”是因为还不能界定他的族别归属,回族人、女真人、甚而蒙古人均有可能。

蒲松龄持蒙古说之人引用《蒙古族简史》中的叙述:“蒙古族文学家蒲松龄,把采自民间的鬼怪故事编写成《聊斋志异》,借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生动有趣”。但有人在考证了元代官制后发现,在元代担任路口总管的人均为色目人、女真人(元时各路第一长官称达鲁花赤,总管为副职,且各路总管均为色目人、女真人等),蒙古人不任该职,故提出蒲松龄不是蒙古人。

三十年代在山东淄川经营医疗所的日本医生平井雅尾,与中国学者路大荒合作,搜集了蒲松龄的资料,并且把其中的一部分印了出来,日本学者前野直彬根据这些文献,认为蒲松龄祖上是色目人,即回族人。

推定蒲松龄是回族人或说是回族人的后裔。有如下几条理由:

一、宋代,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来中国的日益增多。他们的名字前多冠有“蒲”字。“蒲”即阿拉伯语的汉译,意为“尊者”、“父亲”。

二、元代,回族人中一些人仍用阿拉伯名,但总的趋势是逐渐改用汉姓汉名。一般是取父名中的第一个字为姓,蒲松龄的祖上蒲鲁浑当系阿拉伯人名的汉译,《古兰经》第一百一十一章中有此名。而另一祖上蒲居仁则是汉名,取其父第一个字“蒲”为姓,居仁则取自《孟子》中的“居仁由义”。

三、根据《八闽通志》卷二十七记载,蒲居仁于元泰定年间任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此官主持盐铁酒醋专卖及管理市舶司,而当时市舶司的官吏多为回族人。

四、据福建《蒲氏族谱》云:“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脉”。

以此为据,似乎蒲松龄应是回族人的后裔无疑。

其次,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当初他出生时,他父亲梦见一位僧人向他托梦。他还称自己一生的遭际与僧人相似,像这样全家信佛重僧,与回族的身份大不相称。

第三,蒲松龄故乡山东淄川有很多回族,在实地调查中,这些蒲姓人家从未称自己祖上为回族,这点很值得注意。

因而有人说蒲松龄既不是汉族,也不是阿拉伯人和蒙古人,而是女真族人。这是因为“蒲鲁浑”是金时女真人习用的名字,比如女真人名蒲鲁浑的在《金史》中有几处。

在《金史》列传第十五中,脱脱中蒲鲁浑,或作蒲卢浑的名字出现多达六处,在列传第二十中亦出现蒲鲁浑字样,此外列传第三十三有如下记载:蒲察通,本名蒲鲁浑,中都路胡土爱割蛮猛安人也。关于蒲察通,在金的历史上倒真有其人。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富(富察氏)又作“傅察”,“富尔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旧姓“蒲察”,以部为氏,乃辽代女真旧部,势力强大。金朝时期,为女真黑号之姓第二姓,世代与皇室姻亲。该族世居沙济(辽宁省新宾)、界凡、叶赫、蜚优城、额宜湖(待考)、扎库塔、长白山、讷殷等地。所冠汉字姓富、傅、礼、石、谭、马、沙、付、庆、宁、李等。蒲姓在金朝著名人物有:金肃宗靖宣皇后、睿宗钦慈皇后,兰陵郡王、东京留守、太祖驸马蒲察石家奴,平章政事蒲察通,参知政事兼左副元帅蒲察官奴。在清朝著名人物则有:太祖继妃,乾隆孝贤纯皇后,乾隆哲悯皇贵妃,乾隆太妃,同治淑慎皇贵妃,孝贤纯皇后之父总管李荣保、傅恒、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都为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龙翰福先生”傅敏家族,大学士阿兰泰家族,都极有名望。此外,旧巴尔虎、锡伯族亦有此姓。应为女真后裔。

但是,此蒲察通即蒲鲁浑,是蒲松龄远祖蒲鲁浑嘛?《金史》中的蒲鲁浑确曾到过淄博,比如《金史》中记载:“阿里、蒲卢浑泛海至昌国县,执宋明州守赵伯谔,伯谔言”。宋主奔温州,将自温州趋福州矣。“遂行海追三百余里,不及,阿里、蒲卢浑乃还”。“昌国县”即今淄博市张店区,汉初称昌国。《蒲姓族谱叙》中蒲鲁浑为元时般阳路总管,元金两朝,相差甚远,可见此蒲鲁浑怕是非彼蒲鲁浑。

显然,关于蒲松龄满族说仍然没有定论。对此,蒲松龄纪念馆的研究人员认为,不能因为蒲鲁浑像个蒙古族的汉译名,就推断蒲松龄是蒙古族;也不能因为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使,而任该职的多为回族就断定蒲松龄是回族。更不能因为在《金史》中出现过蒲鲁浑的名字而断定蒲松龄为满族人。它们认为,断定蒲松龄的民族应当以《蒲氏世谱》为主要依据,通过对《蒲氏世谱》的仔细研究和考订,认为蒲松龄并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由于资料的缺乏,各种主张都存在不足之处。要揭开蒲松龄族属之谜,看来还有待时日。

洪秀全的死因

同治二年(1863)冬,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提议,固守天京。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七日,正值天京在清军围攻下岌岌可危之际,大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突然死于城内天王府,享年五十一岁。是自杀,还病逝,还是……

洪秀全(1814—1864),是太平天国的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次考科举不中,于是,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写了《原道救世歌》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道光三十年(1851)十二月初十日,洪秀全率众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1853)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咸丰六年(1856),因为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洪秀全发布密诏令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韦昌辉诛杀杨秀清之后,继续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让翼王石达开主政。

第二年,石达开因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不得不重用年轻的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渡过难关。同治二年(1863)冬天,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了李秀成突围的提议,固守天京。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正值天京在清军围攻下岌岌可危之际,大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突然死于城内天王府,享年五十一岁。洪秀全的去世,对太平天国运动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那么,洪秀全究竟是如何死的呢?是自杀,还病逝,还是……史学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