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王朝4
34879000000040

第40章 革命党人之起义(3)

同盟会在发动西南边境起义时,部分革命党人已投身新军队伍或各军事学堂,着手运动军队,但当时党人依恃的主力仍为会党。河口起义失败后,他们感到会党组织涣散,难于节制,于是转而以运动新军为重点。在广州最早拟利用防营发动起义的是朱执信。朱执信(1885~1920)原名大符,广东番禺人。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多次为《民报》撰文,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改良主义,三十二年(1906)回广东,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之后,同盟会员葛谦等也深入广州防营中发展革命组织。三十四年十月(11月),朱执信、赵声等集会,拟乘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之机,依靠葛谦等所能掌握的防营力量发动起义,但因计划泄漏而失败。这次事件前不久,倪映典来到广州。倪映典(1885~1910)一名瑞,字炳章,安徽合肥人。光绪三十年(1904)入安徽武备练军学堂,毕业后复入炮兵学堂,三十二年(1906)任江南新军第九镇炮兵队官,参加同盟会,后在军中的革命活动被人告发,只得离军南行,因赵声的关系得任新军炮兵二营右队二排排长。他以此为掩护,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向下级军官和士兵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宣统元年五六月(1909年6、7月)间,广州同盟会负责人赵声、朱执信、倪映典、张醁村、胡毅生、陈炯明、莫纪彭等开会决定:由倪映典联系新军各营,张酥村联系巡防各营,胡毅生联系农村会党,而由赵声总其成。八月以后,倪映典因受到清方注意,便请假辞职,专门从事新军的发动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同盟会在广州新军中的力量有了长足进展。当时广东新军计有:步兵第一、二两个标(团),炮兵第一、二两个营,辎重兵一营,工程兵一营,学兵营一营,除第二标和学生营驻北校场外,余均驻在广州东北郊的燕塘;另有巡防新军七营。到这年冬,广州新军已有不少人加入同盟会。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同盟会在香港建立了南方支部,作为指挥南方革命的总机关,以胡汉民为支部长,汪精卫为书记,林直勉为会计,下设筹饷、军事、民事、宣传各组。不久,倪映典自广州至香港,报告运动新军情况,南方支部遂电邀黄兴、谭人凤、赵声来港,“共图大举”。宣统元年十二月十九日(1910年1月29日),黄兴抵达香港,主持起事大计。二十六日(2月5日),倪映典再到香港向南方支部报告工作,共同商定于农历元宵节前后发动起义。

不料这时广州发生了意外事件:三十日(2月9日)中午,二标二营士兵胡应元原先在城隍庙前绣文斋定刻图章、名片,托同营士兵华宸忠代取,因为争论价格,发生口角,老城第一局警察上前干涉,以至动武互殴,后警察拘押了八名新军士兵。消息传到军营,兵士怒不可遏,百余人持械包围了警署,索回被押士兵。当晚,倪映典知事态严重,即赴港向南方支部报告,要求提前发难,经商议决定正月六日(2月15日)举义。但倪离广州后,新军处于群龙无首的自发状态,被押士兵回营后大讲警察如何蛮横无理,凌辱新军弟兄等情事。党人士兵闻言大愤,于宣统二年正月初一(2月10日)自动携械入城,逢警察即打,并捣毁几处警署。两广总督袁树勋闻讯,立令教练处长吴晋、新军协统张培爵弹压。当日张率宪兵至二标,一面集合兵士训话,同时暗中派宪兵会同官长将二标各营的枪机拆卸、子弹收检,从后门运至城内;为防止事变,下令初二不放假,禁士兵外出。一标及炮营党人得知二标枪机、子弹被缴消息,十分愤怒。于初二(11日)晨纷纷夺门而出,往协司令部、军械房、讲武堂等取枪械及子弹,准备立即起义。初三(12日)从香港赶回的倪映典发现新军士兵已纷纷作好了战斗准备,群情愤激,难以抑制,于是当机立断,即率炮兵第一营首先起义,接着步兵、辎重、工程各营士兵纷起响应,共集合三千人,公推倪映典为总司令。倪与士兵齐对天宣誓:“愿为革命战死。”随后即分三路向广州城推进。起义军主力抵达牛王庙时,清防营统领吴宗禹已率所部三营在此扼守,居高临下,发炮轰击,起义军伤亡颇重。这时,巡防营帮带童常标、管带李景濂等人到阵地前,传呼请见。倪与童是安徽同乡,而李又曾加入同盟会;倪以为他们是来蹉商反正问题的,遂释然不疑,独自一人入清营。当倪从清营走出回本阵地时,清军突然开枪,当即被击毙。倪牺牲后,义军失去领袖,造成很大混乱,但余下的部队仍坚持战斗至深夜,后因子弹罄竭,无法抵御,终至溃散。次日清军四出搜剿,义军被俘百余人。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巨大。它证明清朝统治的工具新军,通过革命党人的工作,确可转化为革命的力量,从而大大增强了革命党人和广大群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五、黄花岗之役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同盟会的许多干部产生了悲观情绪。当时在美国活动的孙中山洞察到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正在激化,革命时机日趋成熟,于是积极推动同盟会再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宣统二年十月十二日(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亚的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同盟会的重要骨干举行秘密会议,讨论继续发动起义的有关问题。经过统一思想,会议决定:筹集巨款,以新军为骨干,联络防营、警察与会党,并聚集同盟会的主要精干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然后北伐推翻清王朝。

十二月十八日(1911年1月18日),黄兴抵达香港,主持起义的筹备工作。月底成立了作为起义领导机关的统筹部,黄兴、赵声分任正副部长,下设8稞:一、调度稞,负责运动新旧军队,由姚雨平任稞长;二、交通稞,负责联络江、浙、皖、鄂、湘、桂、闽、滇各路,赵声兼稞长;三、储备稞,负责购运军械,胡毅生为稞长;四、编制稞,负责草定规则,陈炯明为稞长;五、秘书稞,负责文件,胡汉民为稞长;六、出纳稞,负责出纳财政,李海云为稞长;七、调查稞,负责侦察敌情,罗炽扬为稞长;八、总务科,负责其他杂物,洪承点为稞长。接着各稞均加紧了起义的准备工作。一是筹饷购械。槟城会议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即分赴海外各地,向广大爱国华侨演说革命形势,募集起义经费,在侨胞的慷慨资助下,共收义捐157213元,超过了孙中山原计划募款13万元的设想。同时党人又分别到日本及南洋各国购置枪枝弹药,潜运到广州城内各秘密机关。二是组织起义力量。除分派革命党人去长江流域各省联络党人响应起义外,重点派专人发动广州新军、防营、巡警以及联络番禺、南海、三水、顺德、惠州等地会党参加起义。考虑到以往历次起义中临时联络的军队、会党常不听指撵的教训,这次特精选一批青年党人及志士组成一支“先锋”队,充当敢死队,其任务是首先在城内发难,打乱清政府在广州的指挥机构,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引入驻在城外的新军,一举占领广州,这支先锋队初定为五百人,后增定为八百人。国内外志士得到要组织“先锋”的消息,抱定以身殉事业的决心,争相踊跃赴义。党人方声洞、林觉民等不少人写下了遗书。向亲人诀别。三是派人潜入广州,先后设立大小机关三十八处,作为党人活动及储存枪械的据点。各项起义准备工作大体就绪后,黄兴于宣统三年三月十日(1911年4月8日)主持召开了统筹部的发难会议,决定十路进攻计划;因赵声曾任新军标统,有着丰富的军事学识和指挥经验,故确定赵声为总司令,黄兴为副;定下十五日(3月13日)发难。不料就在统筹部开会之际,州城内发生了同盟会员温生才枪杀清署理广州将军孚琦的事件;且吴镜由香港运炸弹至广州又为清兵查出被捕,清广东当局因此加强了戒备;加之美洲华侨的捐款及由日本购进的部分枪弹也未送到。统筹部有鉴于此,乃将发难日期推至二十八日(4月26日)。黄兴于二十五日(23日)亲至广州主持起义事宜,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小东营5号建立起义指挥部。考虑到购置的枪械尚未运到,黄兴将起义日期改为二十九日(27日)。但此时清广东当局对起义计划已有所闻,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加强了防范和戒备,有些储存枪支、炸药等的重要据点相继遭到清方军警的袭击和破坏。面对这种情况,党人对是否按期举义出现了分歧:陈炯明等主张缓期再举;林文等主张立即起义。在众说纷纭面前,黄兴考虑到这次起义经过党人精心准备,动员了党内的众多骨干力量,筹集了较为雄厚的财力、物力;而当时改期实际等于取消,会造成消极的思想影响,黄兴和部分党人下决心拼个人的一死来酬答国人,决定如期发动。当晚黄兴电告总部要赵声速令先锋队员前来参加次日的起义。接着黄兴召集会议讨论发难事项,发难时间定在次日下午5时30分。鉴于人员已减少的实际情况,将原定十路进攻的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队攻打两广总督署;姚雨平率队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新军与防营人城;陈炯明率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以二十余人守大南门。但香港方面于晚上10时接黄兴电,因三百多名选锋队员于次日无法到达广州,急电黄兴再展期一日;黄接电后决定不再延期。而第二天起义时,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3路又均未发动,最后只剩下黄兴一路。

三月二十九日(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选锋队员一百二十余人,臂缠白布,手持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总督衙门。经过激战,起义军击毙卫队管带,打退了负隅顽抗的督署卫队,一举冲进署内。总督张鸣岐早由后壁逃至水师行台,与水师提督李准一起部署兵力,围攻起义军。黄兴下令焚烧总督衙门,随后转攻督练公所,途中遇李准的亲兵大队,双方展开激战,旋突围而出。这时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徐维扬率花县党人攻小北门,接应新军;川、闽及南洋党人攻打督练公所;黄兴一路出大南门,接防营同志入城。攻小北门的一路在源盛米店、司后街等处与清军交战失利,转攻飞来庙又未成功,大部分壮烈牺牲。攻督练公所一路与防营发生激战,喻培伦胸前挂一筐炸弹,所向披靡,弹尽被捕,其余先锋也或死或伤。黄兴一路行至双门底,与同志温带雄部相遇,因温部未带白巾,致误会交火,温带雄及方声洞等牺牲。在战斗中,黄兴右手中、食二指被打伤,但他仍英勇奋战,率众且战且前,直到后来队伍被打散,他一人躲入一小店化装后出城到女同志徐宗汉所在机关,后返抵香港。起义军经过一夜激战,终因敌众我寡而失败。战斗中英勇牺牲或被捕后慷慨就义的有八十余人。事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牺牲的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城郊红花岗,并改其名为黄花岗。因此,后来称这次起义为黄花岗之役。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广大党人在起义中表现的牺牲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革命志士,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注释

①《中国国民党史稿》第5册,第1277页。

②《辛亥革命》第2册,第477页。

③《辛女革命》第2册,第479页。

④香港《中国日报》1907年9月28日。

⑤《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40页。

⑥《革命逸史》第5集,第144页。

⑦《革命逸史》第5集,第146页。

⑧⑨《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中篇,第40、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