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313

第313章 深宁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1)

深宁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四明之学多陆氏,深宁之父亦师史独善以接陆学。而深宁绍其家训,又从王子文以接朱氏,从楼迂斋以接吕氏。又尝与汤东涧游,东涧亦兼治朱、吕、陆之学者也。和齐斟酌,不名一师。《宋史》但夸其辞业之盛,予之微嫌于深宁者,正以其辞科习气未尽耳!若区区以其《玉海》之少作为足尽其底缊,陋矣!述《深宁学案》。(梓材案:深宁原传本附《真西山学案》,谢山始别立学案。谢山文集以深宁为吕学大宗,故标以楼氏之传,而推原于吕氏。

王徐门人(楼、真再传。)

尚书王厚斋先生应麟

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鄞县人。与弟应凤同日生。九岁通六经,从王子文埜受学。淳佑元年第进士,先生曰:「今之事举子业者,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佑四年中是科。其弟应凤,开庆元年亦中是科,诏褒谕之,添差浙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帝御集英殿策士,召先生覆考。帝欲易第七卷置其首。先生读之,乃顿首为得士贺,遂为首选。及唱名,乃文天祥也。历太常寺主簿,面对,定修攘至计。时丁大全讳言边事,于是先生罢。未几,起通判台州,迁至著作佐郎,守军器少监。又累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忤贾似道,以秘阁修撰奉祠。起知徽州,召为秘书监,兼史职,兼侍讲。迁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时朝臣无以边事言者,先生指陈成败顺逆之说,帝不怿。似道复谋逐之,适以忧去。及似道溃师江上,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即引疏陈十事。进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日食,应诏论消弭及备御之策,皆不及用。寻转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丞相留梦炎用徐囊为御史,擢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等,先生缴奏。疏再上,不报。出关俟命,再奏,又不报,遂东归。诏中使以翰林学士召,力辞。入元,不出。学者称为厚斋先生。后二十年卒。所著有《深宁集》、《困学纪闻》、《玉海》等书。(修。云濠案:《宋史》本传,先生着有《深宁集》一百卷、《玉堂类囗》二十三卷、《诗考》五卷、《诗地理考》五卷、《汉艺文志考证》十卷、《通鉴地理考》一百卷、《通鉴地理通释》十六卷:《通鉴答问》四卷、《困学纪闻》二十卷、《蒙训》七十卷、《集解践阼篇》、《补注急就篇》六卷、《补注王会篇》、《小学绀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词学指南》四卷、《词学题苑》四十卷、《笔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汉制考》四卷、《六经天文编》六卷、《小学讽咏》四卷。)

百家谨案:清江贝琼言:「自厚斋尚书倡学者以考亭朱子之说,一时从之而变,故今粹然皆出于正,无陆氏偏驳之弊。然则,四明之学以朱而变陆者,同时凡三人矣:史果斋也,黄东发也,王伯厚也。三人学术既同归矣,而其倡和之言不可得闻,何也﹖厚斋著书之法,则在西山真为肖子矣。」谢山《同谷三先生书院记》曰:「王尚书深宁独得吕学之大宗。或曰:『深宁之学得之王氏埜、徐氏凤。王、徐得之西山真氏,实自詹公元善之门,而又颇疑吕学未免和光同尘之失,则子之推为吕氏世嫡也,何欤﹖』曰:『深宁论学,盖亦兼取诸家,然其综罗文献,实师法东莱,况深宁少师迂斋,则固明招之传也。』」(梓材案:深宁少师迂斋,盖因温州而误。说详《丽泽诸儒学案》。)

困学纪闻(补。)

「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易》以辞为重,《上系》终于默而成之,养其诚也;《下系》终于六辞,验其诚不诚也。辞非止言语,今之文,古所谓辞也。

潜龙以不见成德,管宁所以箴邴原也;全身以待时,杜袭所以戒繁钦也。《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同人》之《初》曰出门,《随》之《初》曰出门,谨于出门之初,则不苟同,不诡随。

冥于《豫》而勉其有渝,开迁善之门也;冥于《升》而勉其不息,回进善之机也。

召平、董公、四皓、鲁两生之流,士不以秦而贱也;伏生、浮丘伯之徒,经不以秦而亡也;万石君之家,俗不以秦而坏也。《剥》之终曰:「硕果不食。」阳非阴之所能剥。

《易》于《蛊》「终则有始」,于《剥》「消息盈虚」,于《复》「反复其道」,皆曰天行也。然则,无豫于人事与﹖曰:「圣人以天自处,扶阳抑阴,尽人事以回天运,而天在我矣。」

言行可以欺于人,而不可以欺于家,故《家人》之《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致命遂志,命可致而志不可夺;行法俟命,命可俟而法不可变。龟灵而焦,雉文而翳,是以衣锦尚絅。兰熏而摧,玉刚而折,是以危行言孙。白《贲》素《履》,所以咎。

知止而后有定,故观身于《艮》;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故观心于《复》。君子无斯须不学也,黄霸之受《尚书》,赵岐之注《孟子》,皆在患难颠沛中,况优游暇豫之时乎!《易》曰:「困而不失其所,亨。」

《颐》《初九》王辅嗣注云:「安身莫若不竞,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则福至,求禄则辱来。」至哉!斯言可书诸绅。

充善端于蒙泉之始,绝恶念于履霜之萌。

《大畜》为学,《贲》为文。能止健而后可以为学,文明以止而后可以为文。止者,笃实而已。不以笃实为本,则学不足以成德,文不足以明理。

天地未尝一日无阳,亦未尝一日无君子,故十月为阳,纯《坤》称龙。

《蒙》之养正察乎微,《颐》之养正先乎近。(以上《易》。)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易说》十九条,今移入《南轩学案》一条,移入《东莱学案》一条,移入《沧洲诸儒学案》一条。)

禹之告舜曰:「安汝止。」尽天理而无人欲,得至善而止也。尹之告太甲曰:「钦厥止。」去人欲而复天理,求至善而止也。

学,立志而后成,逊志而后得。立志刚也,逊志柔也。

《无逸》多言不敢,《孝经》亦多言不敢,尧、舜之兢业,曾子之战兢,皆所以存此心也。

「式和民则」,顺帝之则,有物有则,动作礼义威仪之则,皆天理之自然,有一定之成法。圣贤传心之学,唯一则字。

「乃命三后。」先儒曰:「人心不正则入于禽兽,虽有土不得而居,虽有谷不得而食,故先伯夷而后及禹、稷。」此说得孔子「去食」、孟子「正人心」之意。

「《小雅》尽废」,其祸烈于洚水;四维不张,其害憯于阻饥。

「有言逊于汝志」,《艮》之不拯其随也;「惟学逊志」,《谦》之卑以自牧也。逊一也,而善恶异。

舜之克艰,文之无逸,心也。后之勤政者,事为而已。

「我生不有命在天。」得之不得曰有命,一为****之言,一为圣人之言。(以上《书》。)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书说》十一条,今移入《沧洲诸儒学案》一条,移入《西山真氏》一条。)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宗周既灭,哀痛深矣,犹以敬畏相戒,圣贤心学,守而弗失。中夏虽亡,而义理未尝亡,世道虽坏,而本心未尝坏,君子修身以俟命而已。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天人一也,不愧则不畏。

「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朋友之信,可质于神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正直之道,无愧于幽隐。

《孝经》「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孟子》「服尧之服,圣贤之训」,皆以服在言行之先,盖服之不衷,则言必不忠信,行必不恭敬。《中庸》「修身」,亦先以「齐明盛服」,《都人士》之「狐裘黄黄」,所以「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也」。

「不显亦临。」慎独者,齐家之本。

古之君子,刚中而柔外,仲山甫「柔嘉维则」,卫武公「无不柔嘉」,随会「柔而不犯。」(以上《诗》。)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诗说》七条,今移入《横浦学案》一条。)

礼学不可不讲。

《曾子问》于变礼无不讲,《天圆篇》言天地万物之理,曾子之学,博而约者也。

夏时《坤》、《干》何以见夏、殷之礼,《易象》、《鲁春秋》何以见《周礼》,此三代损益大纲领也,学者宜切磋究之。

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则天地之心不立矣。为天地立心,仁也。

「四十始仕,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古人始仕已然。「色斯举矣」,去之速也;「翔而后集」,就之迟也,故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学记》以「发虑宪」为第一义,谓所发之志虑合于法式也。「一年视离经辨志」,一年者,学之始分别,其心所趋向也,虑之所发必谨,志之所趋必辨,为善不为利,为己不为人,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此学之本也。

天理二字,始见于《乐记》。如《孟子》性善养气,前圣所未发也。

哀公之问,非切问也,故孔子于问舜冠则不对,于问儒服则不知。

古者无一民不学也。二十五家为闾,闾同一巷,巷有门,门有两塾。上老坐于右塾为右师,庶老坐于左塾为左师。出入则里胥坐右塾,邻长坐左塾,察其长幼揖逊之序。余子皆入学,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学,所谓「家有塾」也。古道何时而复乎﹖(以上《礼》。)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礼说》十一条,今移入《安定学案》一条,移入《晦翁学案》一条。)

古者以德为才,十六才子是也。如狄之酆舒、晋之智伯、齐之盆成括,以才称者,古所谓不才子也。

气志有交胜之理,治乱有可易之道,故君相不可以言命;多福自我求,哲命自我贻,故圣贤可以言天。

邾文公之知命,楚昭王之知道,惠王之知志,其所知有在于卜祝史巫之外者。

汉士习于谄谀,而以汲长孺为戆、朱游为狂;晋士惑于旷达,而以卞望之为鄙。君子之所守,不以习俗移。

叔向为平公傅而不能谏四姬之惑,何也﹖曰:「正己可以格君,叔向娶于申公巫臣氏,自反而不缩矣。先儒有言,寡欲之臣,然后可以言王佐。(以上《左氏传》。)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春秋传说》六条,今移入《紫微学案》一条。)

思欲近,近则精;虑欲远,远则周。

沮、溺、荷筱之行,虽未能合乎中,陈仲子之操,虽未能充其类,然惟孔、孟可以议之。斯人清风远韵,如鸾鹄之高翔,玉雪之不污,视世俗徇利亡耻饕荣苟得者,犹腐鼠粪壤也。小人无忌惮,自以为中庸,而逸民清士,乃在讥评之列,学者其审诸。

君子不因小人而求福,孔子之于弥子也。不因小人而避祸,叔向之于乐王鲋也。朱博之党丁傅,福可求乎﹖贾捐之之谄石显,祸可避乎﹖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去恶不力,则为善不勇,故克己改过,皆断以勿。(以上《论语》。)

(梓材槿案:谢山所录《论语说》六条,今移入《絜斋学案》一条,移入《新学略》一条。)

杨之学似老,墨之学似佛。

「仁,人心也。」「求其放心」,此孟子直指本心处。但禅学有体无用。

何德将叹﹖习曰入时愈深则趋正愈远。

「夫道一而已矣。」为善而杂于利者非善也,为儒而杂于异端者非儒也。

杨肩吾曰:「天下虽不治平,而吾国未尝不治且平者,岐周是也。一国虽不治平,而吾家未尝不治且平者,曾、闵是也。一家虽不治平,而吾身吾心未尝不治且平者,舜与周公是也。」

求在我者,尽性于己;求在外者,听命于天。(以上《孟子》。)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孟子说》九条,今移入《南轩学案》一条,移入《水心学案》一条,移入《西山真氏》一条。)

虞溥厉学曰:「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知,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任子曰:「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不勤学无以为智,不勤教无以为仁。(《说经》。)

杨倞注《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空虚者,尽皆天也。」其说本于张湛,《列子注》谓:「自地而上,则皆天矣,故俯仰喘息,未始离天。」(《天道》。)

《世说》其言清以浮,有天下分裂之象;《中说》其言闳以实,有天下将治之象。

「吏者,民之本纲也,圣人治吏不治民。」斯言不可以韩非废。(《诸子》。)

刚者必仁,佞者必不仁。庞萌为人逊顺,而光武以托孤期之,其惑于佞甚矣,子陵所以鸿飞冥冥也。

《曲礼》、《少仪》之教废,幼不肯事长,不肖不肯事贤。东都之季,风化何其美也!魏昭洒埽于郭泰,荀爽御于李膺,殷陶、黄穆侍卫于范滂,阙里气象,不过是矣。(以上《考史》。)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深宁考史》十二条,今移入《涑水学案》一条,移入《明道学案》一条,移入《上蔡学案》一条,移入《龟山学案》一条,移入《紫微学案》一条,移入《豫章学案》一条,移入《赵张诸儒》一条,移入《西山蔡氏》一条,移入《勉斋学案》一条。又一条云:「李诚之语真希元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此吾辈八字箴。』」已入《丽泽诸儒学案》《李传》中,删之。)

(梓材又案:谢山又录《评文》二条,今归入《慈湖学案》一条,《絜斋学案》一条。又录《评诗》五条,今归入《范吕诸儒》一条,《张祝诸儒》一条,《蜀学略》二条。其一条曰:「汤伯纪自警云:『《春秋》责备贤者,造物计较好人,一点莫留余滓,十分成就全身。』此老晚节,庶几践斯言也。」已入《三汤学案伯纪传》中,删之。)

王涣之曰:「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无事矣。」此言近于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