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34903900000322

第322章 静清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3)

治《周易》。钞法,一依《古易》十二篇。勿钞《彖传》、《象传》附每段经文之后。先手钞四圣经传正文,依《古易》读之。别用纸依次钞每段正文。次低正文一字,钞所主朱子《本义》。次低正文一字,钞所主程子《传》。其连解《彖传》、《象传》者,须截在《彖传》、《象传》正文后钞。次低正文一字,节钞所兼用古注疏。次低正文二字,附节钞陆氏《音义》,次节钞胡庭芳所附《朱子语录》、《文集》、何北山《启蒙》、《系辞发挥》、朱子孙鉴所集《易》遗说,去其重者。次低正文二字,节钞董氏所附《程子语录》、《文集》。次低正文三字,节钞胡庭芳所纂诸家解及胡云峰《易通》及诸说精确而有裨朱子《本义》者。其正文分段,以朱子《本义》为主。每段正文既钞诸说,仍空余纸,使可续钞。其读《易》纲领,及先儒诸图及说,钞于卷首,图在《启蒙》者,不可移。读法,其朱子《本义》、程子《传》所节古注疏,并依读《四书》例,尽填读经空眼簿如前法,须令先读《五赞》、《启蒙》及《发挥》,次《本义》毕,然后读程子《传》毕,然后读所节古注疏。其所附钞,亦玩读其所当读者,余止熟看参考。其程子《传》、古注疏与朱子《本义》训诂,指义同异,以玩索精熟为度。异者以异色笔批抹。每卦作一册。治《尚书》。钞法,先手钞全篇正文读之。别用纸钞正文一段。次低正文一字,钞所主蔡氏《传》。次低正文一字,节钞所兼用古注疏。次低正文二字,附节钞陆氏《音义》。次低正文二字,节钞朱子《语录》、《文集》之及此段者。次低正文三字,节钞金氏《表注》及董氏所纂诸儒之说,及诸说精确而有裨蔡氏《传》者。其正文分段,以蔡氏《传》为主。每段正文既钞诸说,仍空余纸,使可续钞。其《书序》及朱子所辩,附钞每篇之末。其读《书》纲领及先儒诸图,钞于首卷。读法,其蔡氏《传》及所节古注疏,并依读《四书》例,尽填读经空眼簿如前法。其所附钞,亦玩读其所当读者,余止熟看参考。须令先读蔡氏《传》毕,然后读古注疏,其古注疏与蔡氏传训诂,指义同异,以玩索精熟为度。异者以异色批抹。每篇作一册。治《诗》。钞法,先手钞《诗》全篇正文读之。别用纸钞《诗》正文一章,音义协音,并依朱子。次低正文一字,钞所主朱子《传》。次低正文一字,节钞所兼用古注疏。次低正文二字,附节钞陆氏《音义》。次低正文二字,节钞朱子《语录》、《文集》之及此章者。次低正文三字,节钞辅氏《童子问》,及鲁斋王氏《诗疑辩》,及诸说精确而有裨朱子《传》者。每段正文既钞诸说,仍空余纸,使可续钞。其《诗小序》及朱子所辩,附钞每篇之末。其读《诗》纲领及先儒诸图,钞于卷首。读法,其朱子《传》及所节古注疏,并依读《四书》例,尽填读经空眼簿如前法。其所附钞,亦玩读其所当读者,余止熟看参考。须令先读朱子《传》毕,然后读古注疏。其古注疏及朱子《传》训诂,指义同异,以玩索精熟为度。异者以异色笔批抹。每篇作一册。治《礼记》。钞法,先手钞每篇正文读之。别用纸钞正文一段。次低正文一字,节钞所用古注。次低正文一字,节钞疏。次低正文一字,附节钞陆氏《音义》。次低正文一字,节钞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之相关者。次节钞朱子《语录》、《文集》之及此段者。次低正文二字,节钞黄氏《日钞》、陈氏栎《详解》、卫氏《集解》精确而有裨正经古注疏者。其正文分段,以古注为主。每段正文既钞诸说,仍空余纸,使可续钞。盖治礼必先读《仪礼经》。其读《礼记》纲领及先儒诸图及杨氏《仪礼图》钞于首卷。读法,其所节古注并疏,依读《四书》例,尽填读经空眼簿如前法。其所附钞,亦玩读其所当读者,余止熟看参考。其古注疏之所以合于经与否,以玩索精熟为度。其未合者,以异色笔批抹。每篇作一册或二三册。治《春秋》。钞法,先手钞正经,每一年作一段读之。读全经毕,别用纸钞当年经文一段。次低经文一字,节钞所许用《三传》、胡氏《传》诸说之合于经之本义者。次低经文一字,节钞《三传》、胡氏《传》诸说之未合者。次低经文二字,附节钞陆氏《音义》。次低经文二字,钞程端学所著《辨疑》、《或问》。凡诸说之有裨正经、《三传》、胡氏《传》者、已详见成书。每段正文既钞诸说,仍空余纸,使可续钞。其读《春秋》纲领及先儒诸图钞于首卷。读法,凡所节《三传》、胡氏《传》,并依读《四书》例,尽填读经空眼簿如前法。其所附钞,亦玩读其所当读者,余止熟看参考。其《三传》、胡氏之所以合于经与否,以玩索精熟为度。其未合者,以异色笔批抹。每年作一卷,每公作一册或二三册。

前自十五岁读《四书经》、《注》、《或问》、本经传注、性理诸书,确守读书法六条,约用三四年之功,昼夜专治,无非为己之实学,而不以一毫计功谋利之心乱之,则敬义立,而存养省察之功密,学者终身之大本植矣。

《四书》、本经既明之后,自此日看史,仍五日内专分二日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本经传注,倍温诸经正文,夜间读看玩索温看性理书,并如前法。(为学之法,自合接续明经。今以其学文不可过迟,遂读史,次读韩文,次读《离骚》,次学作文,然后以序明诸经,览者详焉。)

看《通鉴》。看《通鉴》及参《纲目》,两汉以上参看《史记》、《汉书》,唐参《唐书》、范氏《唐鉴》。看取一卷或半卷,随宜增减,虽不必如读经之数,亦虚心反复熟看。至于一事之始末,一人之姓名、爵里、谥号、世系,皆当子细考求强记。又须分项详看,如当时君臣心德之明暗,治道之得失,纪纲之修废,制度之因革,国本之虚实,天命人心之离合,君子小人之进退,刑赏之当滥,国用之奢俭,税敛之轻重,兵力之强弱,外戚宦官之崇抑,民生之休戚,风俗之厚薄,外夷之叛服,如此等类,以项目写贴眼前,以备逐项思玩当时之得失。如当日所读项目无者,亦须通照前后思之,如我亲立其朝,身任其事,每事以我得于《四书》者照之,思其得失,合如何论断,合如何区处。有所得与合记者,用册随钞。然后参诸儒论断、管见、《纲目》、《凡例》、尹氏《发明》、金仁山《通鉴前编》、胡庭芳《古今通要》之类,以验学识之浅深。不可先看他人议论,如矮人看场无益。然亦不可先立主意,不虚心也。诸儒好议论亦须记。仍看《通鉴释文》,正其音读。看毕,又通三五日前者看一。一、分日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本经传注及诸经正文,夜间读看玩索温看性理书,并如前法。(《四书》既明,胸中已有权度,自此何书不可看!)

《通鉴》毕。

次读韩文。读韩文,先钞读西山《文章正宗》内韩文议论叙事两体华实兼者七十余篇,要认此两体分明后,最得力。正以朱子《考异》,表以所广谢迭山批点,自熟读一篇或两篇,亦须百成诵,缘一生靠此为作文骨子故也。既读之后,须反复详看。每篇先看主意,以识一篇之纲领,次看其序述抑扬、轻重、运意、转换、演证、开阖、关键、首腹、结末、详略、浅深、次序。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譬之于树,通看则繇根至表,干生枝,枝生华叶,大小次第相生而为树。又折一干一枝看,则又皆各自有枝干华叶,犹一树然,未尝毫发杂乱。此可以识文法矣。看他文皆当如此看,久之自会得法。今日学文能如此看,则他日作文能如此作,亦自能如此改矣。然又当知有法而无法,无法而有法。有法者,篇篇皆有法也;无法者,篇篇法各不同也。所以然者,如化工赋物,皆自然而然,非区区摹拟所致。有意于为文,已落第二义。在我经史熟,析理精,有学有识有才,又能集义以养气,是皆有以为文章之根本矣。不作则已,作则沛然矣。第以欲求其言语之工,不得不如此读看耳,非曰止步骤此而能作文也。果能如此工程读书,将见突过退之,何止肩之而已!且如朱子《或问》及集中文字,皆是用欧、曾法,试看欧、曾,曾有朱子议论否!此非妄言,若能如此读书,则是学天下第一等学,作天下第一等文,为天下第一等人,在我而已,未易与俗子言也。自此看他文,欲识文体有许多样耳。此至末事,一看足矣,不必读也。其学作文次第,详见于后。一、六日内分三日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本经传注、诸经正文及温看史,夜间读看玩索温看性理书,如前法。

韩文毕。

次读《楚辞》。读《楚辞》。正以朱子《集注》,详其音读训义,须令成诵,缘靠此作古赋骨子故也。自此他赋止看不必读也。其学赋次第见于后。一、分日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本经传注、诸经正文,温看史,夜闲读看玩温性理书,如前法。性理毕,次考制度。制度书多兼治道,有不可分者,详见诸经注疏、诸史志书、《通典》、《续通典》、《文献通考》、郑夹漈《通志略》、甄氏《五经算术》、《玉海》、《山堂考索》、《尚书中星闰法详说》、林勋《本政书》、朱子《井田谱》、夏氏《井田谱》、苏氏《地理指掌图》、程氏《禹贡图》、郦道元《水经注》、张主一《地理沿革》、《汉官考职源》、陆农《师礼书》、《礼图》、陈祥道《礼书》、陈旸《乐书》、蔡氏《律吕新书》及《辩证律准》、《禋典郊庙奉祀礼文》、吕氏《两汉精华》、唐氏《汉精义》、《唐精义》、陈氏《汉博议》、《唐律注疏》、《宋刑统》、《大元通制》、《成宪纲要》、《说文》、《五音韵谱》、《字林》、《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戴氏《六书考》、王氏《正始音》、陆氏《音义》、牟氏《音考》、贾氏《群经音辩》、丁度《集韵》、司马公《类篇》、《切韵指掌图》、吴氏《诗补音》及《韵补》、《四声等子》、杨氏《韵谱》。先择制度之大者,如律历、礼乐、兵刑、天文、地理、官职、赋役、郊祀、井田、学校、贡举等,分类如《山堂考索》所载历代沿革,考核本末得失之后,断以朱子之意,及后世大儒论议,如朱子《经济文衡》、吕成公《制度详说》。每事类钞,仍留余纸,使可续添,又自为之着论。此皆学者所当穷格之事。以夫子之圣,犹必问礼问乐而后能知,岂可委之以为名物度数之细而略之!平日诚能沉潜参伍,以求其故,一旦在朝,庶免礼官不识礼、乐官不识乐之诮,而和胡、阮、李、范、马、刘、杨不能相一之论可决,禘袷庙制可自我而定如韩子、朱子矣,岂特可放源流。至论及吕成公、钱学士百段锦,作成策段,为举业资而已。《通鉴》、韩文、《楚辞》既看既读之后,约纔二十岁或二十一二岁,仍以每日早饭前循环倍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本经传注、诸经正文,温看史、温读韩文、《楚辞》之外,以二三年之功,专力学文。既有学识,又知文体,何文不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