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学纲目
34970800000247

第247章

〔钱〕胃虚冷,面 白色,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不下利者,调中丸主之。(益黄散治下利而痛也,调中丸治不利而痛也。)调中丸白术 人参 甘草(炒。各半两) 干姜(炮,四钱)上为细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前,温水下。(海藏云∶仲景理中例也。)当归散 凡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腹痛,面青手冷,不吐乳是也,宜此方。服之效。

当归(去芦头) 白芍药 人参(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桔梗 陈皮(各一钱)上 咀,煎五分,时时少服愈。

上三方,治寒腹痛,属胃虚,其候不思食是也。

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赤黄,与三黄丸、人参汤下。(三黄丸方见发热法。)〔丹〕腹痛夜啼。服牛黄丸如豆大,乳化吃之,于脐下书田字,立安。(《圣惠方》)〔钱〕积痛,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宜消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和胃,用白术散。(消积丸、白饼子方见癖。白术散方见消渴。)〔丹〕食积腹痛硬。必用紫苏、萝卜子之类。

〔世〕小儿好吃粽成腹痛。用黄连、白酒药等分,为丸服。

〔汤〕三棱散 治积气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炒,去壳) 三棱 蓬术 青皮(炒,各等分) 为末,白汤点下。

虫痛,面 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发痛有时,安虫散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

(田氏云∶虫痛,啼哭俯仰,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时大叫,面无正色,或青或黄,唇白。又目无精色,口吐涎沫,此为虫痛。)〔钱〕安虫散 治小儿虫痛。

胡粉(炒黄) 鹤虱(炒黄) 川楝子(去皮核) 白矾(枯,二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米饮调下,痛时服。

〔汤〕治虫动,痛极不可忍。用干漆半两,槟榔一枚生用,窑老一块,再 细研,三件一处为末,空心热酒调,良久,取下虫,立愈,验。(窑老,恐窑中 过泥物也。)又方 用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尽出,用新汲水入生麻油,空心调下。

〔钱〕安虫丸 治上中二焦虚,或胃寒虫动及痛。

干漆(炒烟尽,二分) 雄黄(一分) 巴豆霜(一钱)上为细末,糊丸如黍米大,量儿大小服之。取东引石榴根煎汤下,或苦楝根,或芜荑汤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发时服。

芜荑散 主治同前。凡小儿痛时,便高声啼叫,人中上鼻头唇口一时黑色,脉法当沉弱而弦,今反脉大,是虫症也。

白芜荑 干漆(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钱,米饮调下,发时服。

〔丹〕蛔虫。用苦楝根为君,佐以二陈汤煎下。

〔钱〕积痛,食痛,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者当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随其症用药。虫与痫相似,小儿本怯故胃虚冷,则虫动而心痛,与痫症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虫散主之。

辛氏女子五岁,病虫痛。诸医以巴豆、干漆、 砂之属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俯仰,睡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面无正色,或青或黄,或白或黑,目无光而慢,唇白吐沫。至六日,胸高而卧转不安。召钱至,钱详视之。用芜荑散三服,见目不除青色。大惊曰∶此病大困,若更加泻,则为逆也。至次日,辛见钱曰∶夜来三更果泻。钱于泻盆中看,如药汁,以杖搅之,见有丸药。钱曰∶此子肌浓,当气实,今证反虚,不可治也。辛曰∶何以然?钱曰∶脾虚胃冷则虫动,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泻,知其气极虚也。

而丸药随粪下,即脾胃已脱,兼形病不相应,故知死病。后五日昏笃,七日而死。

脾主湿

鹅口

〔汤〕《巢氏病源》鹅口候者,小儿初生,口里白屑,满舌上如鹅口,故曰鹅口。此乃胎热,而心脾最盛,熏发于口也。治用发缠指头,蘸井花水揩拭之。睡时,黄丹 出火气,掺于舌上。(葛氏方。)如用前法,其舌上白屑不脱,可煮栗 汁令浓,以绵缠指头拭之。若春夏无栗 子,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小儿初出腹,有连舌,下有膜如石榴子者,中隔连其舌下,后令儿言语不发,舌不转也。可以爪甲摘断之,微有血出,无害。若血出不止,烧发灰敷之,即止。

脾主湿

口疮

(见心主热门)

脾主湿

口噤

〔田〕大人小儿,口噤不开,牙关紧者,诸药无效。天南星末一钱,脑子少许,相和研匀。用指蘸生姜自然汁,蘸药于左右大牙根上擦之,立开。

〔丹〕初生口噤不开,不收乳。用赤脚蜈蚣,去足炙末,猪乳汁调下五分,三四服愈。

〔《圣》〕小儿生下七日口噤。牛黄些少,竹沥调下一字,以猪乳滴口中。

口噤搐鼻法。用郁金、藜芦、瓜蒂为末,水调搐之。

脾主湿

滞颐

(口角垂涎是也)〔肃〕清心导痰丸 治舌纵涎下。(方见大人门。曾用甚妙。)〔汤〕小儿滞颐者,多涎流出,积于颐上,此由脾胃冷,涎多故也。脾之液为涎,缘脾胃虚冷,不能制其津液,故流出于颐,法当补脾。(按《内经》云∶舌纵涎下皆属热。此恐汤氏之偏见,今两存之,以备参考。)张涣温脾丹 治滞颐效。

白术 青皮(各半两) 半夏曲 丁香(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上为细末,糊丸如黍米大,一岁儿十丸,二岁二十丸,米饮下。

脾主湿

脐风撮口

〔钱〕小儿洗浴,拭脐不干,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胃虚,气不和,口频撮,调气益黄散主之。

赤脚金头蜈蚣(一条) 蝎尾(四尾) 僵蚕(七条) 瞿麦(五分)上为末,先以鹅毛管吹豆大入鼻内,嚏喷啼叫可医,更用薄荷汤下。

〔钱〕柏墨散 治断脐后为水湿所伤,或 袍湿气伤于脐中,或解脱,风冷所乘,致令小儿四肢不和,脐肿多啼,不能乳哺,宜速疗之。

黄柏 釜下墨 乳发(烧。各五分)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敷之。

〔丹〕脐风。湿盐二两,豉二合,杵成饼子如钱,炙热,熨脐上安。又,以黄柏末敷之。

〔姚〕小儿脐肿。桂心炙热熨之,日四五。

〔《秘》〕脐风疮。用年久东壁泥,研,敷之。

〔《圣》〕脐风久者成疮,不干,伏龙肝敷之。又,马齿苋,烧叶末敷之。(《千金方》)〔《子母》〕治小儿脐赤肿。杏仁杵如脂,敷脐肿上。

〔《圣》〕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并赤肿。用枯白矾,研细,敷之。

〔世〕治婴儿因剪脐伤外风,致疮不干,用白矾、 白龙骨各等分,同为末,每用少许敷之。又方,绵烧灰,研细,每少许干掺之。

〔丹〕撮口。夜合花枝煮汁,拭口并洗,愈。

〔田〕撮口治法,用白僵蚕为末,蜜调涂儿谷道。又,牛黄一钱,竹沥一合,时时抹口中即瘥。

〔无〕小儿初生一七日内,忽患脐风撮口,百无一效,坐视其死,良可悯也。有一法,世罕知者,凡患此证,看儿齿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状,以温水蘸熟帛裹指,轻轻擦破,即开口便安,不药神效。

小儿初生,脐风撮口,诸药不效者。灸然谷,穴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可灸三壮,针入三分,不宜见血,立效。

〔《甲》〕脐风,目上插,刺丝竹空。

〔《明》〕脐肿∶腰对脐骨节间。(三壮。)〔世〕脐风撮口,在百日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