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动物卷)
35120100000020

第20章 爬行纲(1)

林蜥

林蜥,一般体长为20~70厘米,以肉食为主,主要吃昆虫和一些小型的爬行动物。林蜥生活在石炭纪,生存地点在美洲。它们的头骨后部截平,上下颌很长,属于无孔目,杯龙类,大鼻龙形亚目。林蜥是最早出现的爬行动物,它属于无孔目杯龙类大鼻龙形亚目,林蜥的特点是头骨后部截平,上下颌很长。

乌龟

乌龟别称金龟、草龟、泥龟和山龟等,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爬行纲、龟鳖目、龟科、龟亚科,是最常见的龟鳖目动物之一。我国各地几乎均有乌龟分布,但以长江中下游各省的产量较高,广西各地也都有出产尤以桂东南、桂南等地数量较多;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和朝鲜。乌龟壳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动,背甲长10~12厘米、宽约15厘米,有3条纵向的隆起。头和颈侧面有黄色线状斑纹,四肢略扁平,指间和趾间均具全蹼,除后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乌龟一般生活在河、湖、沼泽、水库和山涧中,有时也上岸活动。在自然环境中,乌龟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也吃植物的茎叶。乌龟是一种变温动物,在气温150C以上时,活动正常且大量摄食,而气温在10℃以下时则进入冬眠状态。每年4~10月乌龟活动频繁,在此期间,每天日落时,乌龟便开始在水中游动觅食,一直到天明前才停止觅食,潜入水中,并且常常在晴天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爬上岸,静伏于岸边晒太阳。6~8月为乌龟盛食期,10月其食量逐渐下降,11~3月处于冬眠状态。

鳖是爬行动物,又称甲鱼、王八、水鱼、团鱼,为鳖科,龟鳖目,爬行纲,动物界体长18~24厘米,头部青灰色,吻部突出。背腹扁平,背盘椭圆形,橄榄绿色。背腹甲包覆着皮肤,背甲边缘的柔软皮肤称作裙边。当裙边左右摆动时,能迅速将身体埋入泥沙里,四肢有蹼游泳很快,卵生。每年5~8月产卵。一般夜间上岸,用后肢在泥沙松软的地方挖洞,每次产卵9~15枚,产后用泥沙盖好,孵化期约两个月。平时生活在江河湖沼的底部,也常常爬上岸来晒太阳。鳖以各种底栖的螺、蚌、鱼、虾等为食。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间潜伏在河底深处淤泥里冬眠。它们是人们喜爱的滋补水产佳肴,它无论蒸煮、清炖,还是烧卤、煎炸,都风味香浓,营养丰富。另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甲鱼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预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并用于防治因放疗、化疗引起的虚弱、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鳖是一种名贵而又大众化的水产食品,肉味鲜美,背甲是中药。

海龟

海龟属于爬行纲,龟鳖目,海龟科,长可达1米多。因脂肪呈绿色,又称绿色龟。其广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国产的属于日本海龟,北起山东、南至北部湾近海均有分布。海龟上颌平出,下颌略向上钩曲,颚缘有锯齿状缺刻。前额鳞1对。背甲呈心形。盾片镶嵌排列。椎盾5片;肋盾每侧4片;缘盾每侧11片。四肢桨状。前肢长于后肢,内侧各具1爪。雄性尾长,达体长的二分之一。前肢的爪大而弯曲呈海龟钩状。背甲橄榄色或棕褐色,杂以浅色斑纹;腹甲黄色。生活于近海上层。以鱼类、头足纲动物、甲壳动物以及海藻等为食。每年4~10月为繁殖季节,常在礁盘附近水面交尾,需3~4小时。雌性在夜间爬到岸边沙滩上,先用前肢挖一深度与体高相当的大坑,伏在坑内,再以后肢交替挖一口径20厘米、深50厘米左右的“卵坑”,在坑内产卵。产毕以砂覆盖,然后回到海中。每年产卵多次,每产91~157枚。卵白色,圆形,径41~43毫米,壳革质,韧软。孵化期50~70天。

花龟

花龟又名草龟,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体型中等,甲长约220毫米、宽约160毫米、高约90毫米。头较小,头背皮肤光滑,橄榄绿色;头腹、侧和颈的四周有多条黄色纵线纹。背甲橄榄棕色,沿隆起的棱有淡黄色斑。腹甲黄色,每块角盾有暗棕色斑。四肢亦具细浅黄色纹。幼体背上有3条不连续的钝棱,成体侧棱消失,脊棱明显。颈盾六角形,短边在前,脊盾5枚,窄长;肋盾4对,缘盾11对;臀盾1对,背、腹甲以骨缝相连。腋盾、胯盾大。腹甲与背甲几乎等长,前缘平切,后缘凹陷,内腹骨板为肱-胸线截切。指、趾间全蹼,具爪。尾中等长,末端尖细。幼体尾较长。生活在池塘和缓流的河中。草食性,取食水草,4月间产卵,可产3枚,卵径40×25毫米,卵壳通常为钙质。肉可食,龟板可入药。

喙头蜥

喙头蜥体长500~800毫米,雄性较雌性大,形似大蜥蜴。通身橄榄棕色,背面被以颗粒状鳞片,每一鳞片中央为1小黄色点;背面和腹面皮褶处有大鳞片;背,尾脊部有由较大的三角形鳞片构成的鬣。前颌骨在头骨的前部形成一种悬垂的带齿的“喙”;顶眼发达;没有鼓膜与鼓室;雄性无交接器,借雌雄二者的泄殖肛孔相并达到授精的目的。喙头蜥白昼栖居洞穴内,夜晚爬出活动。在低温下比其他爬行动物活跃。体温可比周围气温低,变动于6.2~13.3℃之间。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间或也以这些海鸟的卵或雏鸟为食。但喙头蜥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或其他蠕虫和软体动物。夏季(赤道以南的夏季是11月至次年1月)在远离所居洞穴的沙滩上的浅穴中产卵10枚左右,产毕将穴填平。卵长形,长径约28毫米,白色,硬壳。卵在沙穴中受阳光加热孵化,至8月左右发育接近成熟。此后似乎进入蛰伏状态,发育转慢,直到度过第二年夏天,即一般须经13个月才能孵出。喙头蜥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第三只眼睛。所谓“第三只眼睛”,即松果体,在脊椎动物的大脑中广泛存在与感光功能有关,其结构与眼睛相似。但在其它动物中松果体通常退化并深埋于颅腔内而喙头蜥的松果体则露出并可感光。19世纪以前,喙头蜥主要栖居于新西兰本岛上,目前仅残存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濒临灭绝边缘。

蜥蜴

蜥蜴俗称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蜥蜴与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周身覆盖以表皮衍生的角质鳞片,泄殖肛孔都是一横裂,雄性都有一对交接器,都是卵生(或有部分卵胎生种类),方骨可以活动等等。蜥蜴下颌骨的左右两半以骨缝结合,不能活动,口不能张大。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以韧带相连,彼此间可拉开,这是蛇的口可以张得很大的原因之一。蜥蜴一般具有四肢,即使四肢都退化无存的种类,其体内必有前肢带(肩带)的残余。蛇一般不具四肢,即使有后肢残余的种类,其体内也绝没有前肢带的残余。蜥蜴多具有活动的上眼睑和下眼睑,眼睛可以自由启闭。蛇的上下眼睑愈合为一透明的薄膜,罩在眼睛外面,看起来,蛇眼永远是睁开的。蜥蜴多数种类的舌头都较宽大肥厚。蛇的舌头都很细长,前端分叉甚深,基部位于鞘内,常通过口前端的缺刻处时伸时缩,借以搜集外界(主要是食物)的“气味”分子,送入锄鼻器产生嗅觉。蜥蜴一般都有外耳孔,即使没有,也可从外表看出鼓膜的所在。蛇没有外耳也没有鼓膜,所以外表上看不出听觉器官的痕迹。蜥蜴的尾巴都较长,一般约等于头体长,或为头体长的2~3倍。蛇的尾巴相对较短,为体长的1/2到1/4。

扬子鳄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灭绝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长约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9月出壳。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湾鳄

湾鳄成体较大者全长6~7米,最长达10米,体重超过1吨,它是现存最大的爬行动物。吻较窄长,前喙较低,吻背雕蚀纹明显,眼前各有一道骨嵴趋向吻端但互不连接。外鼻孔单个,开于吻端;鼻道内无中隔,其后端边无横起缘褶而有腭帆。眼大,卵圆形外突。虹膜绿色,有上下眼睑与透明的瞬膜,也有瞬膜腺与泪腺。耳孔在眼后,细狭如缝,下颌齿列咬时与上颌齿列交错切接在同一垂直面上。头后无枕鳞,亦湾鳄无后枕鳞,颈部与头、躯无明显区别,颈背散列的颈鳞合成方块,左右各有1枚纤长骨鳞。驱干长筒形,为头长的5倍;背鳞16~17行,中背6行起棱而不成鬣,棱鳞入尾者最外1行离棱成2行尾鬣。尾粗,侧扁,其长超过头、体的总和,可作有力袭击。四肢粗壮,后肢较长,五出,第五趾短小,趾基有蹼,外趾全蹼,内侧两趾半蹼,内侧3趾有爪;肢体后缘鳞片起棱成锯缘。背深橄榄色或棕色,腹浅白色;幼体色浅,有深红斑点,或底色较深,有浅色斑点;吻色浅而明。湾鳄生活在海湾里或远渡大海。在淡水江河边的林荫丘陵营巢(距海6万米以上),以尾扫出一个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真径3米的安放鳄卵的巢,巢距河约4米,以树叶丛荫构成,每巢有白色钙壳卵50枚左右,卵径80×55毫米;母鳄守伺巢侧,时时甩尾洒水濡巢,保持30~33℃温度,75~90天孵化;雏鳄出壳长240毫米,1年可达480毫米,3年可达1156毫米,重5.2千克。凶猛不驯。成鳄经常在水下,只眼鼻露出水面。耳目灵敏,受惊立即下沉。午后多浮水晒日,夜间目光如炬。幼鳄则带红光。5~6月交配,连续数小时,而受精仅1~2分钟;7~8月产卵。雄鳄独占领域,驱斗闯入者,一雄率拥群雌。常食鱼、蛙、虾、蟹,也吃小鳄、龟、鳖。咀嚼力强,能碎裂硬甲。

喙嘴龙

喙嘴龙,翼长60厘米,以恐龙的尸体、鱼类、昆虫为食。它生存的年代是侏罗纪中期到晚期,生存地点在德国,喙嘴龙的头很大,它是翼龙家族里的一个分支,长有长而尖的利齿,全身披有细小的皮毛,翼展1米,以各种鱼和昆虫委实,是早期的翼龙,到后来突然消失,被无齿的翼手龙所取代。其实喙嘴龙只是一个总称,代表种类有无尾颚翼龙,舟颚翼龙,双形齿翼龙等。

霸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