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动物卷)
35120100000021

第21章 爬行纲(2)

1902年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了第一具霸王龙化石。霸王龙有个大脑袋。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霸王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寸,都很锋利。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霸王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好。霸王龙的脑袋很大,是聪明的恐龙。霸王龙可能是有纪录以来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类恐龙之一。它是食肉类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个锯齿状边缘的利牙,有些达18厘米长。它具有硕大的上下颚;仅仅头颅长达1.3米,它或许能够吃下一整个人——假若那时候周围真有人类存在的话。霸王龙站起来身高超过两层楼高,一口可以吞下一头牛,奇怪的是霸王龙前脚非常短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霸王龙无法捕食,只能吃死尸。霸王龙这个庞然大物,整个身体好像是专为袭击其他恐龙而设计的;头长而窄,两颊肌肉发达,颈部短粗,身躯结实。后肢强健粗壮,尾巴不算太长,可以向后挺直以平衡身体,张开大口,有长约15厘米的利齿,只是前肢细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两只较弱的手指。曾经有人认为霸王龙是笨重迟缓的动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霸王龙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没有什么猎物可逃过它的追杀了。

秀尼鱼龙

秀尼鱼龙,这种巨大的动物是三叠纪时期海洋中最大的动物之一。足足有15米长,它有一条像鱼一样的尾巴,可以使游动得更有力,它还有四条鳍状肢。它的长而窄的上下颌中只在前部长着牙齿。像所有的鱼龙一样,秀尼鱼龙一生都在海洋中度过,以鱼为食,它们主要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北美洲。

异齿龙

异齿龙又叫长棘龙,体长3.0米体重1吨。它属于肉食动物,生存年代是二叠纪,生存地点为欧洲、美洲。异齿龙的特点是有帆,属于下孔类,异齿龙是比恐龙更古老的爬行动物,并不属于恐龙类。异齿龙和基龙不论身材、体型、长像都十分类似,不同之处是异齿龙属于肉食动物,而以草食为主的基龙可能正是异齿龙的猎食对象,另外有一种恐龙也被翻译为异齿龙。

蟒蛇

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蟒蛇还是世界上蛇类品种中最大的一种,长达5~7米,最大体重在50~60千克。蟒蛇别名南蛇、黑为蟒、金花蟒蛇、印度锦蛇、琴蛇、蚺蛇、王字蛇、埋头蛇、黑斑蟒、金华大蟒等,属无毒蛇类。蟒蛇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等省(区)。蟒蛇的主要特征是体形粗大而长,它有成对发达的肺,较高等的蛇类却只有1个或1个退化肺。蟒蛇的体表花纹非常美丽,对称排列成云豹状的大片花斑,斑边周围有黑色或白色斑点。体鳞光滑,背面呈浅黄、灰褐或棕褐色,体后部的斑块很不规则。蟒蛇头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黄白色,腹鳞无明显分化。尾短而粗,具有很强的缠绕性和攻击性。蟒蛇属于树栖性或水栖性蛇类,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潮湿的森林中,为广食性蛇类,主要以鸟类、鼠类、小野兽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其牙齿尖锐、猎食动作迅速准确,有时亦进入村庄农舍捕食家禽和家畜;有时雄蟒也伤害人。蟒蛇属于卵生,每年4月出蛰,6月份开始产卵,每产8~30枚,多者可达百枚,卵呈长椭圆形,每卵均带有一个“小尾巴”,大小似鸭蛋,每枚重约70~100克,孵化期60天左右。雌蟒产完卵后,又盘伏卵上孵化的习性。此时若靠近它,性凶容易伤人。

银环蛇

中国银环蛇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腹鳞203~221,躯干部环纹31~50个,尾部8~17个,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和台湾,以及缅甸、老挝;银环蛇云南亚种,腹鳞213~231,躯干部环纹20~31个,尾部7~11个,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全长1米左右,通身背面具黑白相间的环纹。腹面全为白色。背鳞通身1行,正中1行鳞片(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全为单行。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处;傍晚或夜间活动,常发现于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园等处。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卵生。5~8月产卵,每产5~15枚,孵化期1个半月左右。幼蛇3年后性成熟。银环蛇毒性很强,上颌骨前端有1对较长的沟牙(前沟牙)。人被咬伤后,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银环蛇成体供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药,称“金钱白花蛇”,有袪风湿、定惊搐的功效,治风湿瘫痪、小儿惊风抽搐、破伤风、疥金环蛇癣和梅毒等症,银环蛇胆可治小儿高烧引起的抽搐。

金环蛇

金环蛇全长1200~1800毫米,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鳞片,背鳞平滑,全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着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栖息于海拔180~1014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金环蛇夜晚活动。金环蛇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金环蛇数量野外已极稀少,蛇体浸酒,蛇胆也被用来入药,长期以来被大量捕杀内销或出口。由于此蛇分布范围较银环蛇狭窄,数量本来就不多,因而成为了濒危物种。

眼镜蛇

眼镜蛇是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又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背鳞列数为21纵列。毒素为毒蛋白,分子量为6949,心脏毒素及磷酯酵素A。毒蛋白作用于运动神经支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时具有心脏毒素为细胞毒性,动物实验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缩,使血压下降,也会破坏局部组织引起细胞坏死及局部红肿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质,而引起间接溶血作用。眼镜蛇在民间的俗称是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体长可达2米。具有冬眠行为。它以鱼、蛙、鼠、鸟及鸟卵等为食。繁殖期为6~8月,每次产10~18枚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在我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北京动物园19年首次饲养展出眼镜蛇,1970年繁殖成功。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

蝮蛇

蝮蛇别名土公蛇,草上飞,是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种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蝮蛇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杂有黑斑。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捕食鼠、蛙、蜥蜴、鸟、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仔蛇2~3年性成熟,可进行繁殖。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为卵胎生殖。蝮蛇胚在雌蛇体内发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独立生活。这种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体保护,所以成活率高,对人工养殖有利,每年5~9月为繁殖期,每雌可产仔蛇2~8条。初生仔蛇体长14~19厘米,体重21~32克。新生仔蛇当年脱皮1~2次,进入冬眠。

竹叶青

蛇目蝰科蝮亚科的一种,又名青竹蛇、焦尾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在西部,向北可达北纬33°(甘肃文县)。吉林长白山也曾发现。通身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红色。体侧常有一条由红白各半的或白色的背鳞缀成的纵线。头较大,呈三角形,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尾较短,具缠绕性,头背都是小鳞片。发现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多于阴雨天活动,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以蛙、蝌蚪、蜥蜴、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胎生。在福建、台湾、广东等省,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平均每次排出毒液量约30毫克。人被咬伤后,伤口局部剧烈灼痛,肿胀发展迅速,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且出现较早;一般较少出现全身症状。竹叶青蛇咬虽不致有生命危险,但咬伤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蛇岛蝮

蛇岛蝮是蛇目蝰科蝮亚科蝮属的1种,仅见于中国辽宁省的蛇岛。估计现存2万条。全长可达800毫米。体型粗壮,头略呈三角形,有颊窝,眼后斜向口角有一细窄的黑褐色眉纹,其下缘镶有一极细的灰白色线纹;躯尾背面灰褐色,有一列暗褐色的“X”形斑。躯干中段背鳞23行,腹鳞150~164,尾下鳞32~47对,眶后鳞常为2枚,眶下鳞基本上位于眼下方。多潜伏于灌丛下、枯草边、石板下或岩缝中,白天常爬上栾树、小叶朴、黄榆、叶底株、胡枝子等树干等候捕食小鸟。偶尔也发现吃鼠类。幼蛇吃蜈蚣,鼠妇等节肢动物。11月到翌年4月为冬眠期。4月中出蛰,5月前后大量捕食,形成活动高峰;7月前后,可能由于岛上食物缺乏,潜伏于石板下或乱石缝中,处于蛰伏状态;9~10月前后又大量捕食,形成第2个活动高峰。在活动季节,每天5~10时与15~19时有两个活动高峰。季节活动与昼夜活动的高峰,都与主要食物对象鸟类的大量出现相应。8~10月上旬见到交配,8~9月产仔蛇2~7条,初生仔蛇全长255~292毫米,全长达到600毫米时,性成熟。辽宁省蛇岛考察队不但研究蛇岛蝮的生态,而且用此种蛇毒作治疗癌症的实验。

尖吻蝮

尖吻蝮俗称五步蛇,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个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毫米,雌性1238+165毫米。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粗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在我国尖吻蝮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等省。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它们生活在海拔100~1400米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大多栖息在300~800米的山谷溪涧附近,偶尔也进入山区村宅,出没于厨房与卧室之中,与森林息息相关。炎热天气,尖吻蝮进入山谷溪流边的岩石、草丛、树根下的阴凉处度夏,冬天在向阳山坡的石缝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