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动物卷)
35120100000007

第7章 环节动物门

小头虫

小头虫是环节动物门多毛纲小头虫目小头虫科的一个常见种,虫体红色,圆柱形,细长似蚯蚓。头部特征为口前叶短小,圆锥状,围口节腹面具口,翻吻囊状具乳突;躯干部分为胸腹两区:胸区粗短具9个刚节,疣足双叶型;腹区较细长,疣足叶横脊状(枕状)具巾钩刚毛;尾部末端具肛门。小头虫以翻吻吞食泥沙,消化其中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常年栖居于有淡水注入的黑色泥沙中,被作为海洋有机物污染区的指示种。小头虫雌、雄异体,世代更新很快,能在短期内大量繁殖。

沙蚕

沙蚕是多毛纲叶须虫目的一科,虫体呈圆柱形,两侧是对称的且后端尖,具有许多(80~200多个)体节,沙蚕可以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个部分。头部较发达,主要由口前叶和围口节两个部分组成。口前叶是伸于口前方的圆三角形或圆锥形肉质叶突,具有两对简单的圆形眼,1~2个前伸的头触手和它前端腹侧两个大的分节的触角。围口节是一个大的环状节,腹面具有横长的口,其两侧具有3~4对触须,肌肉质的吻由口伸出,吻前端具有1对几丁质大颚,吻表面平滑或具有几丁质颚齿或软乳突;躯干部有许多结构相似的体节,每个体节两侧具有外伸的肉质扁平突起——疣足。疣足大多为双叶型具有内足刺,外有刺状或镰状复型的刚毛;尾部为虫体最后1节或数节,亦称为肛节,具有一对肛须,肛门在肛节末端的背面开口。

磷虫

磷虫是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磷虫目磷虫科的一个常见物种,又称为毛翼虫,磷沙蚕。它具有高度特化的形态结构,口前叶小,为宽领状围口节包被,口位于背面。躯干部可分为3个体区:前区9~12刚节,疣足单叶型;中区具5个双叶型疣足节;后区由20~80个短的体节组成,疣足双叶型。磷虫常见于泥沙滩潮间带下区,管栖。栖管牛皮纸状,呈U型,栖管内常有兰氏三强蟹和斑目脆鳞虫共栖,磷虫以悬浮有机物和小型生物为食。磷虫有发光腺体,当受到外界刺激时,触角、翼状叶、圆扇叶边缘、后区疣足背叶都能分泌发光蛋白,其中以体中部翼状叶背面最亮。发光蛋白可以沿体背纤毛沟输往头部至口,然后从口中喷出蓝绿色的光带。

矶沙蚕

矶沙蚕体长可达2米左右,多具有鲜艳的虹彩、穴居在石灰质岩石或珊瑚礁中,常出来捕食,形如蛇;生活在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和热带大西洋的绿矶沙蚕,生殖时充满雌、雄性生殖产物的体后段断裂后群集于海面,排放生殖产物,其群集时间往往与月相有关,在太平洋诸岛海域总是在10或11月下弦月的三天里群浮,在热带大西洋则在6或7月。此时可被大群的海鸟和鱼、虾聚集吞食,当地人亦捕捞食用,其营养极为丰富;又如三大洋暖水中广布的岩虫,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潮间带和潮下带常见,穴居于石块间的泥沙中,个体大,体扁而结实、再生力极强,个体碎断后不易腐烂,上钩紧密是优良的钓饵,俗称扁食。

海蛹

海蛹虫体前端尖,后端多斜截形,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海蛹目的一科。体节数少(不超过60体节)。口前叶尖锥形,吻囊状,口横裂于第一刚节处。疣足不发达,双叶型,有的属、种具鳃和侧眼点。海蛹体呈蛹形或梭形,腹沟、鳃、侧眼点的有无都是重要鉴定特征。多栖于泥沙海岸,海蛹属、阿曼吉虫属主要在清洁的泥沙岸挖掘取食,而多眼虫属和臭海蛹则多见于泥滩。

蚯蚓

蚯蚓为一种习见的陆生环节动物,环毛属,种类多,世界的蚯蚓约有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同时蚯蚓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它们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仙女虫属

仙女虫属是寡毛纲仙女虫科中最常见的一属,属于水栖动物。体型小而透明,前端常有色素,体外无附着物。口前叶简单,发达,短而圆。眼点1对。背刚毛始自第Ⅵ节,分发毛和针毛两种,发毛的长度等于或大于体的宽度。针毛无节,但有多型,即单尖、双叉或栉齿状3种。有芽区。无鳃。腹刚毛钩状,在第Ⅱ-Ⅴ节通常较其他节的细而长。交配毛靠近雄孔,每束2~5根。环带在第Ⅴ-Ⅷ节,雄孔在第Ⅵ节,雌孔在第Ⅶ节,受精囊孔在第Ⅴ节,精巢在第Ⅴ节内,精漏斗在5/6隔膜之前,输精管在第Ⅵ节内入膨部。精囊始自5/6节隔膜,卵囊始自6/7节隔膜,均单一,精囊在卵囊内向后伸展。卵巢和卵漏斗在第Ⅵ节内。受精囊在第Ⅴ节内,由坛和肌肉质管组成。有体腔球。通常营裂体生殖,或营有性生殖。匍匐爬行或自由生活于淡水中,为淡水鱼类的饵料。

白线蚓属

白线蚓属是寡毛纲线蚓科的一属,又名笏白蚓。栖居土壤内,透明或呈灰白色,俗称白虫。中国现仅发现球肾白线蚓1种,分布在南京、海南岛等地。刚毛不呈形,有的呈棍棒状。末端略弯曲,每个体节上有4束,每束有2~6根刚毛,成对排成扇形,中间的最短,有时每束只有2根刚毛。头孔小,在口前叶和围口节之间。背孔由第Ⅵ节或第Ⅶ节起向后,多数由第Ⅶ节起。环带在第Ⅻ节及邻节的一部分。雄孔1对在第Ⅻ节。雌孔1对,在12/13节之间。受精囊孔1对,在4/5节间。食道逐渐扩大为肠。有消化肾管和乳糜细胞但无肠盲囊。乳糜细胞的中间有1管道与肠腔相通。背血管始于环带区或环带后,常在环带后起,血液无色。肾管在隔膜前的部分很大,内有肾小口。常无交配腺。精巢不分叶,精漏斗圆柱形,输精管短,常限于第Ⅻ节内。无精囊和卵囊,阴茎球为带丝蚓型,受精囊常与消化道相连,育管有或无。白线蚓可人工培养作鱼饵用。

爱胜蚓属

爱胜蚓属是寡毛纲正蚓科的一属,为陆栖中、小型种类。口前叶为上叶式或插入叶式。刚毛每节4对,排列紧密或疏松,单尖呈形,末端或有环纹点缀或有槽修饰。它有背孔。环带马鞍形,在雄孔后的几个体节上出现,常位于第XXV-XXXIII节。两侧的性隆脊在第XXVII-XXXI节内。雄孔1对,在第XV节上,孔的前后有唇状腺肿,但不超过前、后的节间沟。雌孔1对,在第XIV节上。受精囊孔2~3对,9/10~10/11或8/9~10/11节间,靠近背中线,或在d刚毛线的上面。砂囊大,呈球状,占一节以上。排泄器官为大肾管。无精巢囊,两对精巢和精漏斗游离,在第X和XI节内。储精囊3~4对,在第IX、XI、XII或IX-XII节内。爱胜蚓的繁殖率高,目前许多国家都养殖它,以解决畜牧业和渔业中动物性蛋白饲料来源的紧张状况。有的国家还用它来处理城市垃圾和工厂废弃物(如造纸厂的废浆残渣和食品厂的下脚料)。本属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中东地区,有的种类为世界性分布,例如赤子爱胜蚓和红色爱胜蚓,也是中国的常见种。

水蛭

水蛭俗名蚂蟥、马鳖。它属于环节动物门,水蛭纲,咽蛭目,水蛭科,水生环节动物。蚂蟥是大型蛭类,体长5~6厘米,最宽处0.8~1.1厘米。背面凸,腹面平,体前端尖细,后端钝圆。背面暗绿色,有由细密的黄黑色斑点组成的5条纵线;腹面浅黄色,有许多不规则的深绿色斑点。体节由5环构成,各环之宽度相似。雌雄生殖孔分开,各开口于环之中央,雌孔在后,雄孔在前。眼10个,呈形排列。肛门开口于最末2环之背面。后吸盘圆大,吸附力强,前吸盘不显着。生活在河、溪流水中较深处,捞鱼时可能网到它。颚齿不发达,吸食水中浮游生物、小形昆虫、软体动物幼体以及泥面腐植质。每年春暖即活跃,6~9月为产卵期,对气候变化敏感,耐饥力特强。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鱼蛭属

鱼蛭属是蛭纲吻蛭目鱼蛭科的一属。其身体静止时呈圆柱状,少数扁平。前吸盘一般呈圆盘状。眼2对,一般呈线形,位于前吸盘的背面。后吸盘杯状,通常大于前吸盘。前、后吸盘均大于体宽。体两侧有11对搏动囊。淡水或咸淡水种类。鱼蛭属类动物多寄生于鱼的口腔壁、鳃上和鳍的基部,有的也寄生在河蚌或蛙上。卵茧粘附在水草、石块或宿主体上,幼蛇一出茧,即能侵袭宿主。有时栖息在水中,在水草或石块上作尺蠖式爬行,亦善游泳,常见的如橄榄鱼蛭。

山蛭

山蛭也叫旱蚂蟥,在动物分类上,它和蚯蚓同属环节动物。山蛭常栖息于我国南方潮湿的山区草地或竹林里,是山林中有名的“吸血鬼”。山蛭身体分成27节,头尾各有一个吸盘。前吸盘的中央是口,口内有三个肉颚成“Y”形,每个肉颚的纵脊上有一列小齿。当人或动物在山林中行走时,山蛭就不知不觉地爬到腿上,乘机拦路打劫。它用两个吸盘牢牢地吸着皮肤,再用口中的颚在皮肤上切开“Y”的伤口,吸食血液。由于山蛭口里能分泌抗凝血的物质,破坏了血液中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因此被山蛭咬过的伤口常血流不止。在医院,医生也常利用这一特性,用山蛭或其他蚂蟥来治疗病人的局部充血。除此之外,还有生活在水里的水蚂蟥,如吸血的医蛭和牛蛭,寄生于人畜呼吸道中的鼻蛭,危害鱼类的鱼蛭等等。虽然蚂蟥都不是好家伙,但水蛭却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因为它对水中缺氧十分敏感。在下雨前,气压低、湿度大,水中缺氧,水蛭呼吸十分困难,所以在水中焦躁不安,上下翻滚,预示暴风雨就要来临。

金线蛭

金线蛭是蛭纲颚蛭目医蛭科的一属,前吸盘小。颚小,无齿或通常二列钝齿,或系一几丁质薄板。不能割破宿主皮肤,不吸血,而取食螺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后吸盘直径不超过体宽的1/2。无嗉囊,或仅有最后一对侧育囊。常见的淡水蛭,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宽体金线蛭又叫宽身蚂蟥,体形大,长一般为60~130毫米,宽13~22毫米,体略呈纺锤形。背面通常暗绿色,有五条由黑色和淡黄色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中间一条纵纹较粗长。

牛蛭

牛蛭是蛭纲颚蛭目医蛭科的一属,因常在牛身上吸血,通称牛蛭。体大型,体色鲜艳。颚有1列锐齿,有100个以上。颚上有许多大的唾腺乳突。嗉囊盲囊每节2对,不等大,每对还可以分成数叶。主要吸食哺乳类血液,分布于印度和亚洲的东南部。中国约有5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如菲牛蛭、湖北牛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