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智慧百科(动物卷)
35120100000008

第8章 软体动物门(1)

双神经纲

双神经纲为软体动物门的一纲,体制比较原始,左右对称,头部不明显,腹足自头延及肛门。背部略隆起,外套只盖及背面,围成一环绕周身的外套腔,鳃生于其中。头部尚无十分膨大的神经节,身体两侧有二对神经索,即足神经索和侧脏神经索,由横神经相联系,故称“双神经纲”。一般背上有八枚壳板,例如毛肤石鳖常附着沿海岩石上,也有没有壳板的。这类动物最早见于五亿年前,与三叶虫同一时代。

鲍鱼

鲍鱼,同鱼毫无关系,倒跟田螺之类沾亲带故。它是海洋中的单壳软体动物,只有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形状有些像人的耳朵,所以也叫它“海耳”。螺旋部只留有痕迹,占全壳的极小部分。壳的边缘有9个孔,海水从这里流进、排出,连鲍的呼吸、排泄和生育也得依靠它,所以它又叫“9孔螺”。壳表面粗糙,有黑褐色斑块,内面呈现青、绿、红、蓝等色交相辉映的珍珠光泽。鲜鲍经过去壳、盐渍一段时间,然后煮熟,除去内脏,晒干成干品。它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鲍、参、翅、肚”,都是珍贵的海味,而鲍鱼列在海参、鱼翅、鱼肚之首。鲍壳是着名的中药材——石决明,古书上又叫它千里光,有名目的功效,因此得名。石决明还有清热、平肝息风的功效,可治疗头昏眼花和发烧引起的手足痉挛、抽搐等症。全世界约有90种鲍,它们的足迹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我国渤海海湾产的叫皱纹盘鲍,个体较大;东南沿海产的叫杂色鲍,个体较小;西沙群岛产的半纹鲍、羊鲍,是着名的食用鲍。由于天然产量很少,因此价格昂贵。

马蹄螺

马蹄螺,属于贝类动物,腹足纲、钟螺超科、马蹄螺科。马蹄螺是钟螺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种,外形几乎呈等边三角形。大多数成贝的螺层除一些细斜纹外,大致光滑;中贝及所有幼贝螺层,都有管状小结节,有的在浅缝合线处形成凹槽。螺轴上有脊状齿。壳表浅粉红白色,有深红色宽斜条纹。马蹄螺多分布在热带印度太平洋,栖息于珊瑚礁附近。

蝾螺

蝾螺的口盖特别厚,属于石灰质地,往往凹凸不平,或有弯曲的脊。大多数种类呈球形或者陀螺形,壳表面或平滑或装饰繁复,有的还有棘或凹槽。少数蝾螺有脐孔,壳口具有珍珠光泽。大部分产于热带海域,特别喜欢居住在珊瑚礁附近。夜光蝾螺是蝾螺科中最大的一种。体层非常厚大,相形之下螺塔显得很小。螺塔各层光滑,长在体层上的2或3条棱脊裙围绕着脐部。缝合线浅,螺轴光滑。壳表呈灰绿色,有褐色斑纹。现在,蝾螺仍旧具有经济价值。海边的渔民们从浅海的珊瑚礁中采集蝾螺,然后利用其珍珠层制造装饰品、纽扣及珠宝。猫眼蝾螺的壳很厚重,而且有光泽,除了少数浅纹外,整个壳体平滑。螺塔高,壳顶钝,缝合线浅。所有的螺层凸圆,但体层在缝合线下附近略微凹陷。壳口圆,外唇的边缘锋利。无脐孔,除壳口缘呈黄色或者绿黄色以外,壳表面的色彩丰富,花纹复杂,变化多端。常见的深褐色底配深黑色带状纹,夹杂白色斑点和条纹;也有无花纹的绿黄色。这种美丽的猫眼蝾螺,常常被称为“猫眼”。银口蝾螺的体形中等大小,壳高大于宽,螺塔不及贝壳总高度的一半。螺塔层肥厚,但是体层侧面略呈方形。缝合线深,有小脐孔。所有的螺层都有明显的螺肋,顶面平坦,或有凹槽状的鳞片。螺肋在壳口边缘很发达,形成相应的波纹状的褶皱。壳表面具有褐色或者绿色斑纹。

田螺

田螺,俗称螺蛳、田嬴、香螺。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栉鳃目,田螺科,圆田螺属,中国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国外分布在朝鲜、北美等。田螺中型个体,壳高约44.4毫米,宽27.5毫米。贝壳近宽圆锥形、具6~7个螺层,每个螺层均向外膨胀。螺旋部的高度大于壳口高度,体螺层明显膨大。壳顶尖。缝合线较深。壳面无滑无肋,呈黄褐色。壳口近卵圆形,边缘完整,薄,具有黑色框边。唇为角质的薄片,小于壳口,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纹,厣核位于内唇中央。田螺生活在淡水水草茂盛的湖泊、水库、沟渠、稻田、池塘内,以宽大的腹足爬行,对干燥、寒冷、酷暑有极大的适应能力,遇干燥环境时将软体部缩入壳内,以厣将壳口封住或钻入泥中。冬季潜入泥中冬眠,次年春暖时再出土活动。摄食水生植物的叶、低等藻类等。卵胎生,体内受精发育,雌螺怀卵数10~100个不等。发育成仔螺后,陆续排出体外,幼螺在水中自由生活,生长至一年左右即达性成熟。

法螺

法螺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法螺科,俗称角螺。大型个体,壳高约353毫米、宽约188毫米。贝壳圆锥形或嗽叭形,后端尖细,前端扩展,壳质竖厚。螺层约10层,每层的壳面稍膨胀。每一螺层表面具一强大的纵肋,其基部左侧常延伸成片状。贝壳表面光亮,黄褐色,并具有半月形或三角形的褐色斑纹。壳口卵圆形,内面橘红色,具瓷光。厣角质,生长纹清细,核位于中央。足部异常发达,肉可供食用。贝壳硕大,磨去壳顶,吹之有声,可做号角用。古时僧人和道人所用的法螺就是这种材料所制。人们通过图书和影视作品对螺号都不陌生,它的主人是一种贝壳大型的的海洋软体贝类动物,名叫法螺。这类动物为暖海产,分布于印度洋、新西兰、菲律宾及日本等地。在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沿海由潮间带到150米深的海底都曾发现它的踪迹。法螺喜欢栖息在海藻繁茂的岩石和珊瑚礁上,过附着生活,是肉食性动物,喜欢吃海参和水螅。多在春、夏季进行繁殖。

骨螺

骨螺属软体动物中的腹足类,贝壳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壳坚厚。骨螺的种类很多,分布广,自热带至寒带甚至在3000米的深海里都有它们的踪迹。骨螺好食动物性食物,会成为贝类养殖的敌害。骨螺属于新腹足目,恶鬼螺科,俗名鸡冠螺;它们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太平洋。壳中等大小,有锐利的肋条和喙状突起。壳阶的肩角和骨缝,形成角塔状螺塔,装饰有紧密排列的螺施状环带。螺塔有间断地隆起形成一个由凹横状的壳针组成的肋条。报后一根肋条围绕着光滑的珐琅质孔眼周围,与壳上的其他肋条有一定的距离。孔眼的基座变小成泥螺吸水管道,实际上形成体管。骨螺是食肉动物,生活在中等深度的水中。

泥螺

泥螺俗名吐铁、麦螺、梅螺。产地及产期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泥螺螺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海兔

海兔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无盾目,海兔科动物的统称。海兔又称海蛞蝓,属裸腮类,它是软体动物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的成员,其壳退化成埋在外套膜中的一块小骨片。海兔的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海兔不是哺乳动物,体外无皮毛。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类动物。但又与常见的腹足类动物(如鲍、田螺、蜗牛)不同因为它没有石灰质的外壳,只有一层薄而半透明的角质膜覆盖着身体(这一点和蛞蝓相同,故又名海蛞蝓)。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海兔不是兔,只不过这种生活在海里的动物像兔,它头部有两对触角,前面是一对司触觉的触角,后面是一对较长的司嗅觉的嗅角,它们在海兔爬行时能向前及两侧伸展,休息时则竖直向上,恰似兔子的两只长耳朵,所以叫它海兔。海兔属于浅海生活的贝类,但贝壳已退化成一层薄而透明、无螺旋的角质壳,被埋在背部外套膜下,从外表根本看不到。

蜗牛

蜗牛属于柄眼目,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大蜗牛科,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指大蜗牛科的所有种类动物,广义的也包括腹足纲其他科的一些动物。蜗牛有一个比较脆弱的,低圆锥形的壳,不同种类的壳有左旋或右旋的,有明显的头部,头部有两对触角,后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行动缓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帮助行走,黏液还可以防止蚂蚁等一般昆虫的侵害。蜗牛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在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蜗牛会冬眠,在热带生活的种类旱季也会休眠,休眠时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层干膜封闭壳口,全身藏在壳中,当气温和湿度合适时就会出来活动。蜗牛几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非洲大蜗牛可长达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种类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一般蜗牛以植物叶和嫩芽为食,因此是一种农业害虫。但也有肉食性蜗牛,以其他种类蜗牛为食。法国人用蜗牛做菜肴,因此培育出一种个大肉厚的勃艮第蜗牛,有40~50厘米长,重达40多克,现在这种人工养殖可食用的蜗牛已经随同法国烹饪向世界各地传播。蜗牛是雌雄同体的,有的种类可以独立生殖,但大部分种类需要两个个体交配,互相交换精子。普通蜗牛将卵产在潮湿的泥土中,一般两到四周后小蜗牛就会破土而出。一次可产100个卵。蜗牛的天敌很多,鸡、鸭、鸟、蟾蜍、龟、蛇、刺猬都会以蜗牛作为食物,萤火虫主要以蜗牛为食。一般蜗牛寿命可以活2~3年,最长可达7年,但大部分可能当年就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蜗牛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不相同,在中国,蜗牛象征缓慢、落后;在西欧则象征顽强和坚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蜗牛的行动预测天气,芬兰人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的很长,就意味着明天有一个好天气。

蛞蝓

蛞蝓属于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它又称水蜒蚰,俗称鼻涕虫或黏黏虫。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毫米,体宽4~6毫米;内壳长4毫米,宽2.3毫米。蛞蝓呈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毫米,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毫米,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毫米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毫米。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毫米,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大珠母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