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布: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27厘米,重3克,小的仅重21克。钱文玉筋篆“五行大布”,直读,背郭无文。合背的较为珍贵。
永通万国:钱文篆书,直读,背郭无文,面背肉好周郭,铜色青白。也有大小不等的问题。一般直径3厘米,重61克。阔边及合背的比较少见。
五行大布、水通万国及布泉的关系是,五行大布一枚当布泉十枚,永通万国一枚当五行大布十枚。
隋五铢:面文“五铢”,一般重3克,直径25厘米。五铢字狭缘宽,“五”字左旁多一竖成IX,比较容易识别。背面肉好,皆有周郭。
还有一种白铜隋五铢,“五”字相交处多呈圆折,制作精工,称为白钱五铢。
八、唐五代时期的货币及其特征
(一)通宝钱制开先河,内方外圆为楷模
唐高祖铸行“开元通宝”钱,再次确定形状为外圆内方,肉好皆有周郭,钱的大小为直径24厘米,重39—42克,结束以重量为钱币名称,改称通宝、元宝、重宝,从此中国钱币进入通宝制阶段。它的文字、重量、形制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
1唐代主要货币品名与特征
开元通宝:面文为“开元通宝”,读法为旋读,钱文为欧阳洵所书,含八分篆隶体,极为工整,面背刻铸各种标记,如:星、月、星月、双月、莲纹等,这些标记的形状和所处的部位也有多种。
“元”字的书法也有双挑、左挑、右挑等,还有仅重2克的小开元钱及当十的大开元钱。一般早期开元特点是文字深,多与外轮不连,也称隔轮,“开”字第一笔特别短的称短笔,背多为光背,背郭清晰规矩。还有部分是白铜铸成,轮廓深峻,精美异常,即当时所称的青钱。“元”字右挑、双挑及不挑的流世众多的开元钱中比较少见。
中期开元背多有星月及各种花纹。关于月纹的来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初铸开元钱时唐文德皇后在蜡样上掐的甲痕。也有说是太穆皇后及杨贵妃的甲痕,造成人们的好奇感。这些纹饰大部分应是各炉记的标记,以作检验质量的凭证。开元钱月纹位置不定,形态各异,此外还有孕月、双月、星月、云纹、波纹、三月、四月、四星等不同标记,尤其后几种标记的为少见品。
晚期开元钱,外郭较阔,粗糙,大小不一,文字字口内多流通,笔画常与外轮相连,背郭平夷,偏斜不正者较多。
开元通宝在唐代先后铸行二百多年,不仅铸时长,铸量大,而且铸地分散,各炉所铸钱面目不尽相同,所以它的版别也特别复杂,估计约有数百种之多。
会昌开元:面文为“开元通宝”,背有铸地,钱径及重量比唐开元小,轻,直径23厘米,重34—35克。背文共有二十三处,即昌(扬州)、京(京师)、洛(洛阳)、益(益州)、蓝(蓝田)、襄(襄州)、荆(江陵府)、越(越州)、宣(宣州)、洪(洪州)、谭(谭州)、兖(兖州)、润(润州)、鄂(鄂州)、平(平州)、梓(梓州)、兴(兴元府)、梁(梁州)、广(广州)、福(福州)、桂(桂阳)、永、丹(丹州)。这些背文地名遍及全国各地,说明这种钱铸造数量很多,流通范围很广。其中“永”字罕见,次为“福”、“丹”、“桂”、“平”。“福”字一般在穿上,穿下及穿右的更少。“京”反书也较少。这些地名在穿孔上下左右不一,很不规则,制作不精。开元钱不是年号钱。
乾封泉宝:是年号钱,钱文旋读,直径25厘米,重33—35克。制作较精。后来五代十国时的楚国也曾铸过乾封泉宝,但为铁钱。因铸期不长,唐乾封泉宝传世较少。近年,有人复制了大量伪品,其特征是体型较小,“宝”字首部断笔,伪造逼真。
乾元重宝:年号钱,为重宝钱开端。直径28厘米,重7—10克左右。又有一种背的外郭为重轮的,称为“重轮乾元钱”,或称“重棱钱”。直径35厘米,重22克左右。后因盗铸,重量参差不齐,最轻者不足4克。传世中厚重的较少,背上有十字的极为珍贵,应是初铸时标明币值的当十钱。钱背星纹的少见,背有云雀花纹的也非常少见,且多在四川发现。我国的正用钱采用花纹图案的不多,以前仅有太平百钱,背水波纹,唐钱背云雀纹含吉祥之义。还有一种乾元重宝小平钱,背有“洪”字,应是唐会昌五年(845年)后江西所铸,存世极少。五代十国的燕国也铸乾元重宝,背有“百”字。
2唐朝的稀见品
有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制作均不精,近年考古发掘证明它们的铸地及主要行用地在新疆库车或其附近的地区。
大历元宝直径23厘米,重3克,偶尔能见大型的精美品,建中通宝则多为薄劣轻小品,直径21厘米,重18—2克。
3史思明钱币
唐中期安史之乱,史思明在洛阳铸“得壹”、“顺天”钱,皆为大钱。得壹元宝直径36厘米,重153克,较为厚重。得壹很少,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得壹钱的伪品极多,一般取真钱翻铸而成,从拓片上很难辨别出真假来。得壹钱背有月纹,云纹,背四月及云纹的更少,顺天元宝:直径32—36厘米,重124—18克。背有月纹及星月纹,光背的反而少见。
(二)政权分立,币制不一的五代十国货币
五代十国时期的货币,因政权的分裂,币制再度分裂,货币流通也很紊乱。这时的特点是由于铜的缺少,各政权都很少铸造铜钱,铁、铅钱流通广。虽然地处北方的后晋、后汉、后周、后梁、后唐都曾一再申令禁止铅、铁钱流通,但在十国范围,曾先后铸铁、铅钱,作为正式通货,与铜钱并行。
北方地区主要货币的品名与特征:
五代中的后汉、后周、后晋铸币相比较而言多一些,后梁、后唐铸币很少。
后梁铸“开平元宝”及通宝,传世仅见各一品,真伪迄今未定,开平通宝有红绿锈,元宝熟坑无锈。
后唐铸天成元宝,小平钱,铸额很少,形制模仿开元,但大型厚重,精美也不够,传世绝少。
后晋的天福元宝,因公私杂铸,所以流传在世的版别复杂,一般直径22厘米,重3克,面目雷同者少,大多文字拙劣,形制薄小。有一种“福”字特别大,“元”字左挑,“天”字末笔拖长的大型铜钱,制作还是比较精美的,为官铸,比较少见。此种钱虽然存世不多,但收藏价值较后唐的天成元宝相差甚远。
后汉铸汉元通宝:直径2—24厘米,重15—33克,面背常有星月纹,背穿上孕星的少见。
后周铸周元通宝:是五代钱中最为规范的一种。钱文直读,阔郭,直径24—25厘米,重35—41克,后人认为周元通宝钱取佛寺铜像铸成,遂盛传此钱可治虐疾、难产等症。钱背上有月纹或星月纹,形制也好,数量多,流通也广,为五代钱币之冠。周元钱仿造钱很多,在钱背上增添佛像,龙凤、生肖等图案的也很多。
南方地区主要货币品名与特征:
十国所占地区较广,经济条件也比北方好,各国铸币也多,其中以南唐的币制较稳定,两蜀勉强自保,楚利用恶钱充实国力,闽殷和南汉的货币最乱,燕则乱铸杂币掠夺财物,吴越、北汉、南平均未有实物留下来。十国钱币中属梁开平钱最稀贵。
1南唐
有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开元通宝,大齐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当十。
唐国通宝:直径23厘米,重35克,为篆、隶两种书体的“对钱”,有当十,当二。当十钱篆文,重12克,当二钱初铸应是大字篆隶对钱,背上或有巨星,稍后为宽缘小字,篆楷对钱。
大字异书,省笔唐,篆书的稀少,楷书略少,背穿上有大星的更少。
大唐通宝:阔缘大型的极少。
开元通宝:阔外郭,篆隶两种书体的对钱,开创对钱之始。中型的类似折三型的,存世极少。
大齐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存世仅几品。大齐通宝钱上有四小孔,俗称“四眼大齐”。伪钱很多,一般是拿太平通宝改范铸成的。
2楚国
铸钱多为铁、铅、锡质,也有少量大铜钱。
天策府宝是黄巢起义时,木匠出身的马殷受梁楚王之封,开天策府,加封为大将军,于乾化元年所铸的,既属于开府庆典所铸,又是一种通货。也可称为古代的纪念币。此钱一直被历代钱币学者所器重,名誉极高。流世很少,伪造多,一般多取真钱翻铸,表面粗糙,有的在钱背上添上“楚”,或“殷”字等,反而使钱币更增添了伪性。
乾封泉宝为铁钱,有大小多型。一般直径38—39厘米,重18—20克。背文有“天”、“天府”、“策”、“天策”、“策府”等。
铜品大钱,背“天”、“天府”等字,极为罕见。
3闽
铸开元通宝,天德重宝,永隆通宝。
开元通宝:铜:直径4厘米,重225克,穿上有“闽”字,大星文、月文,较罕见。铁:书体兼真隶,直径4厘米,重281克,穿上大星,或上“闽”下仰月纹,传世甚少。铅:有两种,一种仿会昌开元,穿上有“闽”、“福”,或穿上“闽”下月,上“福”下星,右星、左星等,光背极少。二种当十,穿上“闽”下仰月。
天德重宝铜铁钱,背穿上有“殷”字,以纪国号,存世极少,铁钱还是近几年才发现的。
4南汉
乾亨通宝:铅钱,钱背多铸有地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铅钱。文字拙劣,也有传形及背上“邑”字。传世出土的很多。乾亨通宝及重宝还有铜质的,都是极为罕见品。一般制作不精,文字内多流铜。
5前、后蜀
十国中品种较多的国家,曾铸有水平、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康六种元宝,咸康、大蜀、广政三种通宝。
水平元宝:隶书旋读,“平”字中一竖笔甚粗长,“元宝”二字仿开元,背穿上一仰月,铸造欠佳,现存世已很罕见。
通正元宝:隶书旋读,“通”字较小,“元”字左挑的光背,右挑大而薄。此种钱也少见,尤其大字宽“通”的更少。
天汉元宝:背干夷无内外郭,背有星月纹的少。
光天元宝:较为常见,“光”字有略带行书体,“天”字上有星点,有光背,穿上仰月。
广政通宝:直径23厘米,重41克,铜、铁、铅都有,背月,但存世都极少。
大蜀通宝:直径24厘米,重36克,文字形制都与广政钱相近,存世更少。
后蜀国有一年号为明德,现世上所流传下来的明德元宝及明德通宝,是安南钱,不是后闽钱。
6燕
燕国铸钱最差,盘踞幽州十八年,搜刮尽部内铜钱,令百姓改行泥钱,又铸行一批大面额的劣质铁钱,如: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永安钱也发现了少量铜品,永安一十和永安五百铜钱均属罕见品。仿史思明顺天元宝大小铁钱,背百、千。仿王莽“货布”,背三百,铁钱。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货币,其特点是铅铁钱多,巨额大钱多,劣质的多,这也与当时经济状况的恶化有关。
九、宋、辽、金、西夏时期的货币及其特征
(一)宋代的货币
宋钱历代都有专门研究的人,这是因为宋钱不仅品种繁多,而且版别复杂,实行的年号钱几乎是每次改元都要新铸一种钱币。钱文书体则集聚篆、隶、真、草各种,流传在世的宋钱也最多,这也为钱币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实物。
宋代实行以钱币为主和钱币、纸钞、银锭混合流通的币制,还实施了一套复杂多变的钱法,其特点:一是钱币名称和种类的复杂性,二是铜钱区和铁钱区的形成和发展,三是钱币形态和钱文书法的多样化。
两宋统治了320年,共铸了45种年号钱和6种非年号钱。北宋共计九帝,改了35次年号,铸有27种年号钱和3种非年号钱。南宋七帝改了20次年号(连同闽、粤两帝应为九帝,改了22次年号),铸了18种年号钱及3种非年号钱。钱文主要是元宝、通宝、重宝,南宋嘉定复杂。钱文书法,宋初仿唐体,多出自名家手笔,有御书体,苏轼及司马光体。币制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当二十等。制作上有阔缘、中缘、狭缘。穿孔有广、狭、长、匾、棱花穿、不规矩穿等。钱背文有作星、月、直道、纪地、纪年、纪值、纪地、纪监名等,历朝以来实属创见。而宋钱最重要的特点是对子钱。宋钱的另一特点是形成钱币流通的地区性。北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铜钱流通区,这一区域包括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陕西、河东则为钢铁钱并行区。成都、梓州、利州、夔州专行铁钱。
南宋时,铁钱的流通区扩大,铜钱流通则只限于东南一方了。
北宋货币主要品名与特征:
宋太祖:宋元通宝,仿唐开元通宝开辟新纪元的用意,铸造标准也仿开元钱,书体仿八分隶,阔郭,直径26厘米,重34克。背多有星月纹。铸量甚多。铁钱,有广穿,中穿多种版别,存世不多。而铸铁钱的铜母钱更罕见。
宋太宗:太平通宝,直径25厘米,重34克,背有星、月纹,开创宋代年号钱制的始端,基本上成为定制,一直历经宋、元、明以迄清末。
淳化元宝:直径25厘米,重37克。钱文由太宗亲笔书写,有真、行、草三体。“淳”字水旁偏上,称为缩水淳化,属稀品。从此创造了宋钱多书体的钱制形式。
宋真宗铸有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及通宝、天禧元宝及通宝,钱文一律真书。钱直径一般在5厘米,重34—4克。除咸平元宝为铁质外,其他均为铜钱二质。祥符小平钱背有星月纹者极罕见。天禧铁钱类折二型,存世不多。
宋仁宗铸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至和元宝、通宝,嘉祐元宝及通宝、重宝。元宝、通宝一般直径25厘米,重35—37克,重宝径3厘米,重66—7克。钱文书体均为真、篆二体。其中,庆历只有重宝。
至和重宝铜钱多属铁母,存世稀少。背穿上模铸“虢”,“坊”字的更为罕见。是宋钱最早的纪地钱。背“同”字的,面文直读,是最近陕西、甘肃新出土的,也是以前所未有的。皇宋通宝:直读,有九叠篆,这种字体习惯在宋代官印上出现,存世极为罕见。宽缘大样的也极为罕见,其他数种钱基本上以小平对钱为主,若折二型以上的大钱都为罕见品。一般都属铁母。
宋英宗仅铸治平元宝、通宝,均有三种书体,背四出文的对钱,是治平钱中的特殊品。
宋神宗铸熙宁、元丰钱。熙宁分元宝、通宝、重宝。通宝只有铁钱,铜钱为铁母极罕见,元宝、重宝均为对钱。钱文有真、篆二种,版别复杂,形制都有大小不一的问题,背衡字的为少见品。
元丰重宝铜钱仅存世几枚为试样钱,元丰通宝钱流世甚多,又有铁钱,版别很复杂,钱文有篆、隶、草三体。元奉背有月及星月的小平钱,元丰通宝为隶书的都少见,尤以背星月的罕见。元丰隶书又分大小字几种,小字的很多,大字隶篆成对,全为篆书对品的也为少见品。仅熙宁、元丰两种年号钱,光是版别就各有一百多种。
宋哲宗铸有元祐通宝,绍圣元宝、通宝,元符通宝、重宝。其中元符重宝为少见品。元祐通宝有篆、行书体对钱,有小平、折二、折三及铁钱,小平背“陕”字的存世甚少。有一种元祐折二广穿大样篆行对品,文字接近铁母,但肉薄质粗,也仍然属于普通行用铜钱,不是铁母钱。绍圣元宝也为篆,行书体对钱,有小平、折二、折三及铁钱,小平广穿的很多,有的背有星月纹。
宋徽宗铸有建国通宝,圣宋元宝、通宝,崇宁通宝、元宝、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元宝。宋徽宗在位二十六年,共六个年号,有三种御书钱,铸钱工艺及钱文书法艺术在宋朝称为冠,被誉为铸钱第二把好手,达到了新的顶峰。
当时的崇宁、大观等钱的书法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钱币爱好者乐于收藏的原因之一。
建国通宝:白铜、篆书,小平为孤品,一般品是真篆对钱。
圣宋元宝、通宝:元宝很多,版别也多,有美制、结圣、结宋、容弱等,其中长字对品少见。近年还发现有一枚折二行书长字的,为罕见品。通宝发现极少,如:通宝行书小平及通宝手圣宋元宝(即书体与通宝相近的)均属孤品,已流至日本。篆书圣宋通宝小平仅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