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36158800000020

第20章

1951年春季,先遣连在苦苦的煎熬中迎来了转机。数月未见的“盐同志”,突然光临了先遣连的驻地。

若干年后,新疆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军旅作家,根据彭清云的回忆,以《心中的哈达》为题,完完整整地记下了这件事。为求省事,本人在此录用作家的几段文字,以飨读者朋友:盐就是生命!人们望眼欲穿地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先遣连处境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副连长得到侦察员的报告。原来,距离“营房”比较远的牧民,突然向更远的方向迁徙;原来见到解放军就舒展皱纹的牧民,突然紧锁双眉;原先向先遣连靠拢的牧民,也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到底是何缘故?难道是我们的部队违反了藏民的禁忌,得罪了他们?难道有人从中挑拨?难道……副连长百思不得其解。

副连长正和同志们挖空心思地分析形势,忽然见一位藏族妇女披头散发,哭叫着,发疯似的向部队驻地奔来,后面跟着两个背权子枪、腰佩短刀的青年。带枪的藏民对战士一言不发,怒目相视,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哭了半天,副连长才勉强听出了眉目,大意是我们的人抢了她的羊。这真是天大的冤枉。作为副连长,他对部队的情况了如指掌。近来部队除了派出两个寻盐小组外,其他人全在“营区”。寻盐小组全然没有什么收获,也绝对不会抢羊来扩大战果,何况现在的主要矛盾并不是食物(当时先遣连储存着上万斤的野生动物肉——引者注)而是盐?副连长立即让寻盐的战士出来,让牧民辨认。奇怪的是,那位妇女和荷枪的青年,没辨认完,又像来的时候一样,倏地不见了。

这几位不速之客的出现,给雪原蒙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说来奇怪,就在不速之客走后的第二天。在战士们经常饮马的路上,突然出现了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实为一个纸包,据彭清云证实,包内有一重约一斤左右的盐块——引者注),麻袋里装满了白花花、亮晶晶的食盐。

三天过去了,盐袋子依然静静地躺在雪地上。营房外的一块木牌上贴出了一张纸条:送盐的藏族同胞,请来领取大洋。

藏北解放后,谜底才被揭晓。送盐的正是那三位不速之客!

然而,没有留下姓名的母子三人,冒着生命危险(根据当时的藏规,如被头人发现有剥皮、挖眼、剁手脚的危险——引者注)送来的盐毕竟是有限的。刚刚见到“盐同志”的人们再度失去了“救命的灵芝草”后,愈发感到了盐的珍贵和断盐如断命的苦楚。

寻盐的工作仍在继续之中。

藏北出盐吗?人们在怀疑,在发问。有次,我在被周恩来总理誉为“高原劲旅”的新疆军区某高原师,原进藏先遣英雄连所在部队采访中,这个师的政治委员胡宗尧大校,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他听他的指导员讲过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喇嘛投盐指路,先遣连绝处逢生》,很有几分演义传奇的味道。

那是先遣连第二次断盐之后,巴干一位叫仁冬的喇嘛无意中得知了先遣连断盐的消息。仁冬是早年随父母从青海到阿里朝山拜海时留在巴干的。他的父母当年曾经为长征中的红军带过路,途中不幸染上疟疾,是红军中的门巴(即医生)救了他的命,后来红军还送给老人40块大洋。先遣连到达扎麻芒堡后,彭清云去过巴干这座寺院,一连几天都在庙外发动群众,曾经接触过仁冬喇嘛。有一次,仁冬将彭清云拉到寺内问他是不是红军,彭清云说解放军就是当年红军的后代。

仁冬从寺院内拿出一双草鞋让彭清云看,他说草鞋是当年红军送给他父亲的。父亲去世前一再叮嘱他要保存好,并希望他找到当年救命的红军门巴。后来曹海林和彭清云又多次去看望过这位喇嘛。从此,仁冬便命全寺僧人不再念经诅咒解放军,还经常利用活佛身份为掩护,给先遣连送情报、送草药。因而受到当地反动头人的多次恐吓和威胁,行动也受到严密监视。无奈这位红军的知情人,只能对红军的后代敬而远之,爱莫能助了。当他得知先遣连断盐的消息后,十分着急,但又碍于头人的监控,有盐也送不出去。

仁冬经再三谋划后,一天在浓浓的夜色中。驮一袋盐策马而去。他没有将盐直接送到先遣连营区,而是用盐作路标,为寻盐小组指出了一条通向盐源的路。几天后,当彭清云外出寻盐时,刚出营区就发现了盐的痕迹。他们终于顺着盐迹指引的方向,找到了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海子边。海子叫马蹄措,等彭清云等人到达海子边时,盐路标消失了。彭清云说,当时他们不知道水里会产盐,就在海子边寻找。正当他们失望时,鄂鲁新无意中插进水里的铁锹上现出了许多碧玉般的晶体,他抓起一粒放进嘴里一尝,果真是盐。

从此,先遣连结束了断盐的历史。有了盐,兽肉不再难吃了,有了盐,战士们的身体强壮了。

“后来,我们还用偏方把盐和干牛粪拌在一起炒热,用面袋子装上,捆在身上,治疗大家的高原病,用盐水洗伤口,许多人的病都有了好转。”彭清云谈到这里时。兴奋地说,“盐可真是好东西,抓一把放在清炖的野马肉里,膻味没了,大家吃得可来劲了。”

俗话说,军人的故事富于传奇,老兵讲给新兵,一年一次增删,几年就是演义了。故事发生五十多年了,自然是胡宗尧大校的指导员的指导员传下来的,否则不会是这么完满的。尽管我们今天可以从许多历史资料上找到故事的出处,我仍怀疑有关仁冬之父见过红军的水分。

但是,彭清云、陶修良以至左齐将军都证实确有此事其人。彭清云说:“先遣连与大部队会师前,我还去过一次巴干,要不是仁冬问起我们是否找到了盐的事,我们还不知道是他撒下的盐。那次我用十块银元从仁冬喇嘛那里买回了那双红军的草鞋,后来李股长和陈干事都用这双草鞋给大家讲过传统课。部队会师后,安(子明)副团长让把草鞋送回新疆,可惜让陈信之在回新疆的路上,连李股长留下的两本日记一起叫洪水冲跑了。”

根据左齐将军回忆:“那位姓陈的干事回来后,向我说起过这件事。当时我还批评他太不负责任,如果背在身上就不会有这个损失。”

5月底,在王震、左齐等将军的亲自指挥下,进藏指挥部以巨大代价重新沟通先遣连后方补给线。后来随着安子明所率两个连到达,这次被先遣连官兵称为“救亡运动”的救援活动方告结束。

天殉地殇的悲绝功业,何以彰之?周恩来深刻地自责之后,朱总司令说,这个连很有点王胡子的味道咧。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共西藏工委和进藏部队的将军们,多次去北京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据说,不论是西南的还是西北的,不管是汇报时间的长或短,没有一个人忘记替新疆进藏的先遣连美言几句。因此。先遣连悲壮绝伦的故事,在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记忆。有一次,毛泽东主席听完谭冠三将军的汇报后,一连说了三个“盖世英雄”来盛赞进藏部队的全体官兵。据史料记载,《十七条协议》签订后,张国华将军去见朱德总司令,将军在向朱总汇报进藏部队的情况时,谈起了“新疆进军阿里的一连骑兵”时,激动的神情和夸赞的语气都大大超出了评讲他亲率的18军。将军一口气使用了四个排比句赞扬先遣连进军阿里。

他对朱总司令说:“新疆进军阿里的那个骑兵连很了不起,跨过了风雪茫茫的昆仑山脉,越过了荒无人烟的千里羌塘高原,涉过了无数激流冰河,翻越了六千多米的冈底斯山,孤军千里,历尽艰辛,到达了阿里,把我们庄严的五星红旗插到了噶大克……”

朱德总司令赞同地说:“一兵团的部队是有这个传统的。1945年王震同志率三五九旅远征三湘,也是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几次绝处逢生,才突破重围返回延安。看来这个连。还很有点王胡子当年南下北返的味道咧。”还有一次,周总理和刚从新疆分局调到总政任干部部长的徐立清将军谈起了新疆部队的情况,总理说:“新疆进藏的那个连就很英勇,很悲壮。”

徐立清说:“进军阿里,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牺牲了很多同志,王震司令员好多次都感动得流了泪。”

总理也自责地说:“牺牲了这么多的好同志,我们是有责任的。”

1992年,我写的一部反映先遣连事迹的《天殉》,书稿打出来后,托人带给了李觉将军一份,没想到这位当年18军的参谋长,后来的共和国化工部部长,进行了仔细审阅。后来还托身边的工作人员寄来一封长信,讲述了当年进藏部队的许多情况。在信中,李将军多处提到了当年进军藏北阿里高原的新疆军区“进藏先遣英雄连”。

称:“先遣连从于阗出发后,征程遥远,战马负荷超量的物资。旌旗所向,直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里那座神圣的阿里高原。历尽艰苦,到达藏北。藏北高原的皑皑大雪封锁了山口、道路。驮运队上不去,部队断粮了,他们就吃马料,马料吃完了就打野兽,野兽打不到,就吃雪。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极度缺氧,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被冻饿而死。但艰苦的行军仍在继续,一年又三天后才解放了阿里全境,但这支130多人的队伍,因饥饿、严寒牺牲了一多半,剩下的也瘦得没了人形。”

18军到达西藏后,吃也成了首要问题。中央为了解决进藏部队饿肚子的问题,拨款2000万大洋,用以进藏部队购买粮食和所需军用物资。大批的物资、粮食买回来了。李觉将军又想起了出兵阿里的先遣英雄连。他致电西北军区转到先遣连,询问他们部队有什么困难。不久,先遣连回电,称没有困难。将军不信,阿里比前藏条件更苦,怎能让兄弟部队只争任务,不计生存条件。于是再电,令其详报存粮物资。军令如山,先遣连回电实报了存粮。李觉18军进藏部队在进军途中一算,乖乖,竟然缺半年口粮。放下电报,将军一声长叹:“唉!不愧是王胡子的部队,天大的难处,自己兜着,硬是不开口,一连人马饿死大半,还在藏北无人区执行任务。难怪彭老总和王震这么放心地让一个连孤军千里,挺进藏北,到底是硬作风的英雄连啊!”

后来,张国华、谭冠三闻知,心里和李觉一样非常不好受。张国华让李觉把购买的物资,尽快拨给先遣连一批。李觉很快筹集了7卡车物资,又从司令部调来最为得力的干部牛青山带队,运往阿里。临行,李觉向牛青山交代:“东西不多,主要是药品和茶叶之类,让他们用茶叶换肉类。”

牛青山点头道:“在藏区茶叶比金子顶用。”

车队要出发了,将军又叫住牛青山:“你们几个路上要多吃点苦,别动车上的物资。汽油只够开过去的,到那里把车丢下,骑牲口回来。”将军说完转身往回走,走了几步停下想了想,又招手把牛青山叫到跟前。悄声道:“告诉他们,茶叶也可以换点粮食。这也是万不得已。但只能你一人知道。”

牛青山眼里盈满了泪花,狠劲点了点头。心想:“将军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自己的部下违犯纪律的。”

当牛青山将李觉的话转达给先遣连后,先遣连的干部战士都感动得流了泪,他们领受了将军的厚爱,却没让将军违犯纪律,直到最后也没用茶叶换一粒粮。

几个月后,牛青山回到18军,向李觉汇报完成任务情况说:“天那么冷,我们到的时候,人家的部队衣服都破破烂烂的,连队已经断粮了。好多人棉裤上的烂棉花挂在外面,没布补,像绵羊尾巴,人,个个都瘦得皮包骨头,还硬说没有困难。看到我们拉去的七车物资,所有的人都哭了。”

李觉点了点头,久久说不出话来……

先遣连的悲壮动神惊鬼,

先遣连的英勇山哭水泣,

先遣连的牺牲地殇天殉,

先遣连的忠诚日月同辉。

这是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时,一位寻访先遣连的诗人在今天的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站在向阳坡烈士陵园李狄三的墓前写下的诗句。诗人没有夸张,没有修饰,赤裸裸地表述了他们悲壮绝伦的历史功绩。

五十多年来,这悲壮的故事,曾多少次让共和国的领袖们泪湿衣襟,又多少回令当年曾倾尽全力救助过、关怀过先遣连的将军们自责不已。

1989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疆四十周年。一次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当年随同王震将军进疆的二军政治委员王恩茂将军说:“今天我们庆祝新疆和平解放,纪念人民解放军进疆,不能忘了独立骑兵师解放阿里的功绩。1950年他们进去了一个连,就解放了阿里一座高原。新疆解放后,我们一兵团出了两个在全军都很有名的连队。一个是伊吾40天保卫战的那个连,弹尽粮绝坚持战斗40天。”

接着将军对身边的任书田说:“还是你去解的围呀,后来这个连队被西北军区授予‘钢铁连’称号。另一个就是进阿里的这个骑兵连了,在李狄三同志带领下千里进军,经受了无数的困难,半年多的时间里断盐、断粮,饥寒交迫,到后续部队进去时,在冻饿和疾病中死了60多人,后来解放了阿里。了不起啊,一个连在那么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解放了31万平方公里土地,也被西北军区授予‘英雄连’称号。”

历史不会忘记这支功勋卓着的英雄连队。左齐将军还记得,1951年春天,危难中的先遣英雄连那刚毅坚韧、浩气荡天的壮举。

将军说:“当时救援失利后,我曾亲笔起草过一份长达几千字的报告,为李狄三他们请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