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优秀教师转变角色的18个细节
36182800000008

第8章 教师转变角色:应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1)

5.做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即“教书匠”)而言的,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意识,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等别的专家、学者去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与主体,不能只是教育改革的对象与别人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反思”与“研究”是教师以自己的专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专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有机结合,教师的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教师的行为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工业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已经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知识的不断创造。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将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像工业经济时代依赖于能源一样,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一旦知识的创新中断,社会经济就会像工业经济时代被切断了能源一样,而陷入瘫痪。知识经济的这种特点,把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了对人类自身素质的依赖。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创新的能力?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由于教育与创新的密切联系,就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且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的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二)教育实践自身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实践(这里主要指教师的实践)本身作为一种感性活动是教师主体的本质力量(包括意识和思想)和目的,以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对象化。它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有位教育专家曾明确指出:教师与研究者的形象趋于一致,“教学活动,就其本身性质而言具有创造性,为了解决教师这一职业向教师提出大量的、典型的或独特的问题,教师正像任何一个研究工作者一样遵循启发式的一般步骤。对教师的职业特征作了仔细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可以这样说:师范训练只有在那些具有以下品质、能力和本领的人中间才能完全奏效,即有求知欲、主观能动性和自学愿望;有合理工作方式的知识,有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具有确定其不同阶段所必需遵循的逻辑顺序的能力;有形成和修改假设、拟订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以及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对搜集到的材料能加以处理,使之系统化,并且予以说明,从而得出结论;有独自作出具有科学根据决定的能力;有清楚、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教育过程同研究人员的工作有许多共同点。”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实践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教育研究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传统的教育研究把教师视为理论审视的对象,或接受和应用理论产品用户的做法(如专家设计课程-教师使用课程-专家评估实践效果的研究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研究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师的师德形象关系到教风、学风、校风,乃至影响到社会风气。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博大精深的学识,又要有德高望重的操行。因此研究型教师要有:(1)高度的责任感。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特殊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用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教育工作中去。(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教师需要在金钱和物质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3)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育是一种服务”,教师是特殊的服务员,学生是服务对象。

研究型教师应该用自己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屈从于权贵,不囿于舆论的偏见,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正义感和人格魅力;只有为人师表,品德高尚,才能训导学生,遵纪守法,先公后私,助人为乐。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论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因此,研究型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问题,寻求规律,就必须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不断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方针、政策的有关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科学,阅读各种教育刊物,不断提高自己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自觉有效地运用理论总结自己的实践活动,把实践经验、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高度来认识,不断进行理性认识,提高理论水平。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淀的过程。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人的观念日新月异,不读书不看报,孤陋寡闻,何以从事教学研究?当然,作为研究型教师不是要求教师向教育理论专家看齐,也不是要求教师要像教育理论专家那样进行系统地研究,而是要求教师要有研究具体问题的意识,培养研究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学习:(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2)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教师的教学观是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智力潜力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学习,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当今的学习型社会,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三)独特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的人格就是要求研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对待所学知识的态度,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作用及用途,启发他们表达并提高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最终形成自己看待和处理问题的独特风格。研究型教师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造。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受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固定程序。教师的创新不是建立在盲目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作为育人活动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教育的失误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新。

(四)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突出的科研能力

研究型教师应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能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能较好地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随时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适应不同的教学场景。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研究型教师是学校教师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应当是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研究型教师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宽厚扎实的教育科学素养、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要能静下心来搞研究,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要善于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有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做到学业要有专攻、研究要有特长、课题要有成果、总结要有理论、实践要有成效。

(五)勤思考、善总结

思考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索规律,其乐无穷。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教师作为研究者通过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将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注重研究成果的理性升华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标志。研究型教师的科研成果的体现是多种形式、多类型的,如研究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观察报告、学术专着、经验总结等。对科研成果进行理性升华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阶段性课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课题成果鉴定会,成果认定与推广会,专家学者对成果的论证会,报刊、杂志、出版社等对成果的宣传、报道、出版、物化的活动等等,都是成果理性升华的各种途径和形式。教师研究力度越大,反映研究型教师越成熟;这种理性升华的过程越多,研究成果的价值就越大;推广运用的范围越广,也就越能体现研究型教师的水平和作用。

三、如何成为研究型教师

(一)提升专业品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1.理解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

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并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意义的富于创新思想的较高层次的论文,是教师总结、提高教育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一些学者认为,教育科研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2.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

选题→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研究方法→对变量进行分类→选择被试→制订研究方案→资料收集和整理→得出结论→撰写科研报告或论文。

3.使自己成为教育科研的忠实实践者

第一,必须转变对教育科研的错误认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对教育科研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阻碍着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1)教育科研无用论:有这种认识的人认为,教育不需要进行研究。教育科研是形式,“好看不好吃”。他们不会用心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上课、复习,也不懂得如何教学生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去应考,他们更不会考虑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此基础上提高升学率。从根本上说,这种人是抵制教育科研的。(2)教育科研神秘论:这种人向往教育科研,佩服从事教育科研的人,羡慕出了成果的教师,但是认为教育科研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他们在教育科研的大门口徘徊。其实,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探索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不是研制高科技产品,是不同于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的科研的。这类教师目前需要“大胆往前走”的勇气和自信。(3)常规、科研冲突论:持这种认识的教师不懂得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他们把日常工作和教育科研割裂开来,认为教育科研影响日常教学,会破坏常规工作。不可否认,教育科研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教育科研能促进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会让教师从一定的高度、更新的角度去审视常规工作,并且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第二,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科研素材的积累。搞好科研素材的积累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应具体做到“三勤”,即:勤读书、勤思考、勤总结。

勤读书: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人的观念日新月异,读书的过程就是丰富和积淀知识的过程。只有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科学知识水平,提高理论修养,才更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勤思考:思考的过程,即是积累素材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索规律。

勤总结:日积月累,总结自己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由量到质变。可以说,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第三,做好科研课题的选题工作是教育科研的关键。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教育科研也是如此。而所选的课题又是从所提出的问题中得到的,所以,要进行选题就必须先提出问题。如果把选题看做是进行教育科研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提出问题就是选题的准备了。对于很多要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来说,如何选题是教师最关心的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那如何选题呢?

(1)从身边选题着手,在教学中研究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有可喜的学生成长和发展,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解,而教育行动研究的出发点恰好不是要教师建构什么理论,而是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它们作为自己研究的主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要着眼于自己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活动,抓住其中实实在在的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界定其性质和范围,分析其成因,进行理性思考。不高谈阔论,不无中生有,通过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分析数据等手段去进行研究。这样使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真实地进行,另一方面教学实践也因研究的存在而趋向合理。例如,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她所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相差悬殊,就可以从两个班学生的生源情况、家庭背景情况、班风、自己的教学技巧等方面入手,通过调查、访谈、问卷等形式搜集资料并分析,从中得出相关结论。

(2)研究的过程应有序有效

教师在确立研究题目之后,就要设计研究计划进而付诸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研究保持规范性,不主观臆断,不随意更改收集的资料和信息,按照研究的程序逐步深入。尽管研究的步骤具有科学性,但具体的研究工作是灵活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相应的决策,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自己的行动,从而保证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对行动及研究的结果及时进行反思

反思是研究的基础与灵魂,没有反思就没有开放性的研究。因此,教师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及时反思,“既有对过去的理解、批判性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尝试性、探索性反思;既有自我反思,也有对学生及教学环境的反思”。这样通过反思,再发现新问题,进行下一轮的研究,从而不断推动教学实践的改进。

(二)行动研究是研究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策略之一

课程改革时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是否具有研究能力和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行动研究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最佳策略之一。